同江市歷史沿革


同江市歷史沿革

黑龍江省轄縣級市,由佳木斯市代管。位於省境東北部,松花江與黑龍江交匯處南岸。東經132°18′32〞-134°7′15〞,北緯47°25′47〞-48°17′20″。東與撫遠縣接壤,南與富錦市、饒河縣為鄰,西臨松花江與綏濱縣相連,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相望。南北長42千米,東西寬146千米。總面積6252平方千米。總人口18萬人(2010年)。

全市轄4個鎮、6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同江鎮、樂業鎮、三村鎮、臨江鎮、向陽鄉、青河鄉、街津口赫哲族鄉、八岔赫哲族鄉、金川鄉、銀川鄉,以及同江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市境內有:街津口林場、鴨北林場、勤得利農場、青龍山農場、前進農場、洪河農場、鴨綠河農場、濃江農場、良種場、畜牧場、知青農場。市政府駐同江鎮。

同江市原名“臨江”,土名“拉哈蘇蘇”,赫哲語,“廢墟”或“老屋”之意。清末設治時,因其地瀕松、黑兩江,故名臨江州,後因重名改為“同江”。唐屬黑水都督府,遼屬女真五國部,金屬胡裡改路,元屬水達達路,明屬奴兒干都司,清屬三姓副都統。因其“瀕臨松花江南岸,北即黑河口,實為扼要咽喉”,1906年2月15日(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吉林將軍奏準,於“富克錦東北之拉哈蘇蘇”(今同江市政府駐地)設置臨江州,隸屬依蘭府。知州吳士澂於同年9月18日(農曆八月初一日)啟用關防“視事”。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奏準升改臨江府,隸屬東北路道。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改臨江府為臨江縣。1914年2月,因與奉天省臨江縣重名,奉令改為同江縣。同年6月,隸屬依蘭道(由東北路道改稱)。1929年2月,撤銷道制,改由吉林省直轄。時為三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1949年1月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同江縣,併入富錦縣。同年6月,劃為第十區,1955年改為同江區。1959年4月24日,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富錦縣的同江區(包括同江、三村、樂業鄉)劃歸撫遠縣管轄,並將同江區改為同江鎮,撫遠縣人民委員會遷駐同江鎮。

1965年8月23日,國務院決定,設置同江縣,以撫遠縣西部地區,即同江鎮和樂業、三村、街津口、八岔公社及勤得利農場鄉為同江縣的行政區域。縣址設於同江鎮。歸合江專區管轄。同時,撫遠縣址遷至撫遠鎮。1985年1月,合江地區正式撤銷,劃歸佳木斯市領導。1987年2月2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同江縣,設立同江市(縣級),由佳木斯市代管。1988年,闢為邊境貿易口岸。

1992年末,同江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東與撫遠縣接壤,南與饒河縣和富錦市毗連,西以松花江與綏濱縣分界,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國境線長166千米。邊貿口岸城市。全市總面積6164平方千米。總人口14.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1萬人,佔總人口的26.3%;滿、赫哲、朝鮮、蒙古、回等少數民族人口8200人,佔5.8%。轄兩個街道和12個鄉、鎮,其中有八岔、街津口兩個赫哲族鄉,是全國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同江市總人口164595人,其中:興華街道18886人,繁榮街道20333人,同江鎮2448人,樂業鎮8009人,三村鎮10684人,臨江鎮5622人,前衛鄉3583人,向陽鄉6043人,秀山鄉3728人,青河鄉4006人,街津口鄉3224人,八岔鄉3611人,金川鄉2797人,銀川鄉2343人,勤得力農場21353人,青龍山農場12089人,前進農場18879人,洪河農場6314人,濃江農場5484人,鴨綠河農場5159人。

2005年3月29日,《黑龍江省民政廳關於對佳木斯市撤銷同江市前衛鄉、秀山鄉請示的批覆》(黑民區[2005]28號):同意同江市撤銷前衛鄉,將前衛鄉所轄的東勝村、同勝村、勝昌村、黎明村的友誼屯劃歸樂業鎮管轄,樂業鎮人民政府駐樂業村;將前衛鄉所轄的黎明村(不含友誼屯)、同興村、同富村劃歸向陽鄉管轄,向陽鄉人民政府駐向陽村。同意同江市撤銷秀山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青河鄉管轄,青河鄉人民政府駐青河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