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某大学生虐猫事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心理?

近日,网友爆料山东某大学一名大四学生虐待流浪猫。在猫还存活的情况下,用剥皮、掏肠、火烧、电击等残忍的方式虐待,并拍摄视频通过网络宣传贩卖 。

惨遭毒手的大部分为学校内的流浪猫,两个月内已有80只被虐至死。对此山东理工大学回应:是本校的学生,目前该学生已将视频全部删除,事情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山东某大学生虐猫事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心理?

以前读过一篇关于虐待动物的心理学文献,其中几个观点可以参考一下:

(只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是说他精神有问题...判定精神是否有问题还需要全套流程的;我还想从道德角度分析,他也是道德败坏..)

1.有研究表明 ,虐待动物是缺乏同理心的结果。

同理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通过设身处地地识别、理解他人的情绪 、情感 ,并释放体贴与关怀的一种能力。同理心作为动力引起利他主义和抑制暴力行为。

虐待动物的行为会干扰儿童同理心的发展 ,可能影响后续的态度和行为 ,包括犯罪等。

父母对孩子实施暴力有可能是父母缺乏同理心造成的,这可能会成为孩提时代同理心发展的障碍 ,缺乏同理心反过来会助长虐待动物和其他暴力行为或冷酷无情的行为

但是,缺乏同理心只是产生虐待动物行为的一个潜在的诱因,不能确定说缺乏同理心就会有虐待行为。

2.心理学界也认为虐待动物 , 也有可能是心理压抑的一种表现 ,在很大程度上是发泄心中郁闷 、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若儿童容易出现虐待行为,这是由于儿童的行为语言 、认知能力较差, 表达情绪的方式较为简单, 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所以他们以虐待动物来排解心理压抑。

(刚刚收到的他与其他人的聊天截图)

山东某大学生虐猫事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心理?

3.如果有严重的自卑感,也会促使个体其产生虐待动物的行为 。

4.美国研究者发现,虐待动物的儿童长大后可能具有暴力倾向

在司法精神疾病的鉴定中 ,从一部分犯有杀人等前科的 “病人 ”身上, 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他们在童年时就已畸变的心灵, “虐待动物行为 ”这个不良的 “烙印 ”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的证据说明,虐待动物可能会促使个体产生人际暴力行为。

有一项研究,研究对象为 267名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 , 18%的受试者承认在小时候虐待过动物 。虐待的行为被界定为:(a)曾经杀死一只宠物;(b)曾经杀死一只流浪或野生动物 ;(c)曾经伤害或折磨动物,逗它或使其疼痛;(d)曾经有性方面摸一种动物 ;(e)曾经和一种动物发生性关系 (狩猎、安乐死和为了食物而杀生除外 )。

“动物 ”包括所有的动物 。最普遍的是杀害了一只流浪或野生动物 (特别是啮齿动物 、鸟类 ), 接着是折磨动物 ,伤害或者取笑动物, 给动物造成痛苦。

在报告有虐待动物历史的个人中 ,几乎都支持体罚。虐待动物的行为不仅对仁爱和慈悲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可能会促使有虐待动物历史的被试对社会上其他个体使用暴力 ,然后施暴者很可能不会对这种暴力行为感到内疚, 并且可能会再次发生这种暴力行为

所以,虐待动物和暴力行为有一定的相关 ,有虐待动物行为的儿童, 在成人之后可能会产生暴力行为 ,或者对暴力行为持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 。

综上推测,此位大四学生心智不成熟,可能缺乏同理心,较为自卑,有人格障碍,且日后有犯罪的可能。

参考文献:

陈永进, 程巍, & 卢康健. (2010). 同理心、虐待动物和暴力行为之间关系研究现状.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02), 71-74.

经作者同意,转载自知乎cute04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