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七重人格》:多重人格背后,是一场无休止的自我博弈

《哥谭》原名是《七重人格》,是由吕易秋作词,由华晨宇作曲并演唱的,一首足足有六分四十秒的歌曲。

华晨宇利用不断转换的音色、神态以及饱满的情绪向观众呈现出歌曲中,七种不同的自己。反映了不同时期,面对不同事情的自己与现实之间的争斗。

上周五,历经12期的《歌手·当打之年》终于在各路网友忿忿不平下结束了,而拿到歌王的歌手,是仅仅出道七年的华晨宇。

对此,很多人都带着一种不甘的情绪去评价这件事,但我认为谁能得到歌王地位,不是看这个人怎么样,重要的是他音乐内容能给你带来什么感悟;音乐人对歌曲的表达是否到位;是看他所呈现给观众的作品,是否有能力担当的起"歌王"这个称号。

那么今天,我就从音乐的角度,跟大家探讨一下六分四十秒的《哥谭》,是否可以让华晨宇"歌王"地位实至名归。

深度解析《七重人格》:多重人格背后,是一场无休止的自我博弈

从创作手法来看----编曲到位,情绪层层递进

《七重人格》中的七,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心理学中,七是一个被学者定义为"不可思议"的数字,因为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跟"七"有关系----

一周有七天;人有七种美德;简谱有七个音符;北斗有七星;地球陆地分为七大洲;女性的七天生理期;神话中的七仙女;童话中的七个小矮人;基督教里七个守护神;而且无论一张纸有多厚或者多薄,它的最高折纸次数都是7……

由此可见,七这个数字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又多么的神秘,歌曲中的《七重人格》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尽管这个人的组成并不那么完美,有时安静,有时乖张,有时爆发,又有时沉默,但在音乐表现上却是那么的和谐。

华晨宇在演唱之前其实有讲过,这首歌讲的是七种人格,所以在一首歌里会存在七种不一样的风格,如果将七段当成七首歌来写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这七种风格融到一首歌里,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深度解析《七重人格》:多重人格背后,是一场无休止的自我博弈

第一段童真人格,当前奏响起人们的记忆瞬间回到了从前,那个看着窗外事事都好奇的年纪。一开始听前奏的时候,有点像在弹走音钢琴一样,但细细的一听,又像是在播放唱片,随着唱片一圈又一圈的转动,唱片机里传来阵阵熟悉的歌谣。

在第一个人格前奏中,他其实是添加了一个很简单的黑胶唱片机的效果,黑胶唱片机在我看来,是代表着从前,同时也代表着我们充满回忆的童年。

第二段反思人格,在第一段结尾处,全乐队的乐器都跟进伴奏,再加上歌词中一句"Shut up!",完美的从第一个人格跳到了第二个人格上来,而第二段的节奏很简单,一直都是吉他riff(也就是连复段),连续的节奏像极了反思的人格,不断的重复,不断的思考。

第三段理性人格。在第二段第二小节的时候,在吉他riff节奏中插入了底鼓的音源,随着鼓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节奏越来越急促的时候,华晨宇的"人声埙"的音源也跟着加入了。

安静与强烈两个音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整体的情绪都在不断的向第三个人格推进。

深度解析《七重人格》:多重人格背后,是一场无休止的自我博弈

第四段控制型人格。当第三段"人声埙"停止后,电吉他这一强烈的音效开始加入后,整个歌曲的曲风都向激进开始转变。而随着人声渐渐的高亢,军鼓的音源也渐渐跟了进来,使这一段的情绪感更加的强烈,从曲风中隐射出控制型人格。

第五段浪漫与幻想人格。在这一段全乐队的乐器都跟了进来,尤其是鼓的声音最为明显,其中还在第三句的时候加入了人声合唱。当幻想结束,在这一段结尾处,乐器开始一个个退场,最后只剩下一个吉他的riff,整首歌曲向下一段开始递进。

第六段悲观人格,这一段由一开始安静的吉他riff,逐渐加入了人声合音以及电贝司的音源,随后华晨宇的"人声埙"也跟了进来,在"人声埙"逐渐递进后,到一个高度蓦然停止,随后只剩一段吉他分解的音,配合着华晨宇的声音,整个曲风开始向比较失落的状态推进。

第七段癫狂与释放。这一段和上一段衔接处堪称完美,几乎全是用人声烘托这一段的氛围,然后到结尾处全乐队顺序跟进,与人格形象完全贴合。

这首歌从几个段落衔接、到恰到好处的编曲再到华晨宇的人声都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深度解析《七重人格》:多重人格背后,是一场无休止的自我博弈

从现场表现来看

华晨宇已经将自己融入了这首歌中,从一定角度来讲,华晨宇在歌王之战的演唱,让观众不仅仅感受了听觉的震撼,更是感受到了一股视觉的冲击。

也就是说,这首歌在华晨宇的演唱中,赋予了它多种形态,有音乐,有表演,也有情绪,与其说是歌曲,倒不如说像是一场表演到淋漓尽致的歌剧。

创作主题来看----多重人格背后,是一场无休止的自我博弈

华晨宇在七重人格中介绍了自己童真、反思、理性、控制欲、浪漫、悲观、癫狂这七个他。

但看歌曲的表象,这首歌是在讲一个患有“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但实际上将这几个人格串联起来看,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这一生都要经历的过程吗?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童真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是一张白纸,我们用童真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任凭这个世界给我们空白的心灵填满色彩。

深度解析《七重人格》:多重人格背后,是一场无休止的自我博弈

反思----当彩色被灰色遮盖,我们可能会受外界的影响,去做一些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但由于我们畏惧,又担心做错事会被批评,于是我们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去做?

理性----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想法也渐渐开始理性起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在未来的人生道路究竟该怎么走,我们在人生历练中,学会了坚持,在面对是是非非时,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便是理性。

控制欲----理性待人待物后,我们得到了想要拥有的东西,我们知道很多事物都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们对事物更加珍惜,不想失去,只想“任我主宰”

浪漫----当一切都隐去,只留下了不拘一格的自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磕磕绊绊,但我们知道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们为了最后的解脱,就算受伤也不闪躲不退缩,我们不为别的,只为对得起自己的内心,这不是爱情中的浪漫,是人生历练中的浪漫。

悲观----当我们在浪漫中得到解脱后,我们以为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休息一下了,但现实总是推着我们前进,我们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呢?努力过后,最终迎来的是光明还是黑暗?若一切都回到原点,我们是否还有动力去重头再来?

深度解析《七重人格》:多重人格背后,是一场无休止的自我博弈

癫狂----悲观过后,我们渐渐失去了方向,我们不知道该去向何方,也不知道我们自此一生追求的是更好的未来,还是无愧于从前的自己,当色彩被掩盖,我们头顶上的只剩下阴霾,我们拼命去摆脱沉沦的虚幻梦境,当我们挣脱镣铐,拨开阴霾后,看见了一片空白。

有人说《七重人格》是火星三部曲的开端,也有人说是结尾,但我认为它既是开端,也是结尾。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从空白到空白的一场无休止的自我博弈吗?

结语

上周五《歌手·当打之年》在各路网友忿忿不平之中结束了。

在看到宣布结果的时候,之前节目组淘汰米西亚、周深以及徐佳莹的负面情绪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有人说:"华晨宇不配当歌王。"

也有人说:"当打之年有剧本吧?!"

但我想说,艺术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某个人,就去否定一个人的作品,因为存在即合理,一种风格作品既然存在,便有他存在的意义,华晨宇也无愧于歌王,歌王地位实至名归。

深度解析《七重人格》:多重人格背后,是一场无休止的自我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