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装战争巨制中日制造 电影筹拍曲折终获肯定


《敦煌》古装战争巨制中日制造 电影筹拍曲折终获肯定

电影《敦煌》(1988)日本版海报

中日合拍片当中,根据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改编而成的作品为最多:《天平之甍/天平の甍》(1980)、《敦煌》(1988)、田壮壮导演的《狼灾记》(2009),此外还有朝日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苍狼:成吉思汗的一生》(1980)以及又重新改编拍摄的《苍狼:直至天涯海角/蒼き狼〜地果て海尽きるまで〜》(2007)。而德间康快筹划已久的田壮壮执导、高仓健主演的《狼灾记》最终在他去世后才得以问世,主演也变成了小田切让。

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憧憬之情,而且题材本身远离中日战争裹挟下的近现代史,不涉及敏感的政治或历史问题,可谓是一张安全牌。此外,井上靖本人也于1973年至1991年长期担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会长,得到中国方面的极大信赖,这应该也是其作品被多次改编的原因之一。

《敦煌》古装战争巨制中日制造 电影筹拍曲折终获肯定

图为:日本《电影旬报/キネマ旬報》于1988年 5月下旬号 奥斯卡特集专刊中还特地先刊出《敦煌》(1988)的先期部分的一些制作消息

井上靖发表于1959的历史小说《敦煌》,讲述了11世纪的宋朝时代,举人赵行德(佐藤浩市饰)在科举殿试失败后,远赴西域探宝历险的故事,旅行途中,赵行德所在商队遭到汉人组成的用兵部队的袭击,他被迫编入部队,并渐渐得到队长朱王礼(西田敏行饰)的赏识和器重。在与回鹘人的作战中,他救下并藏匿了回鹘公主斯鲁比娅(中川安奈饰)。二人由恨转爱,并相约逃跑前往西夏,无奈阴差阳错,赵行德只得留下爱人独自前行。谁知他一去两年,期间斯鲁比娅竟被西夏王子李元昊(渡濑恒彦饰)霸占。饱受命运的左右与玩弄,赵行德注定在历史尘沙中留下一段千古传奇……《敦煌》是井上靖一系列“西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敦煌》古装战争巨制中日制造 电影筹拍曲折终获肯定

图为:日本《电影旬报/キネマ旬報》于1988年6月下旬号就直接做了一期电影《敦煌》(1988)的特集

这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应该说是一部关于文化与文明的影片,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影片中,当敦煌太守选择焚城时,当主角为了典籍愿意豁出性命时,当一代枭雄要征服一个民族的文明时,文明的传承被人们重视和景仰,无论是知与无知。知,不一定就是真知;无知,也不一定是缺陷,都应看作人类境遇的根本特征,亦因此使影片具有文化典籍的功效。

说完影片中的文化,接着说影片里的爱情。爱情,现代理解为一个既狭隘又宽泛的概念,影片如何能让创作的感情与欣赏者共鸣?如果这样叫吸引力的话,都有生与死的时刻,不期而遇的爱情来了,人们只有接受,就像片中的男主角一样。

《敦煌》古装战争巨制中日制造 电影筹拍曲折终获肯定

图为:《电影旬报/キネマ旬報于1988年6月下旬号,大篇幅的介绍电影《敦煌》(1988),资料非常详细。

当他们攻陷一座城池,他与最后一个抵抗的士兵较量,当那个士兵的帽子脱落,露出了长发以后,他惊诧于她的美丽,她就是回鹘公主。可如今人们与人分手,真就那么接受了吗?再说回来,那段爱情不是已经结束了吗?

大家相爱的时候,爱情固然美妙,当大家由于个人或历史原因,主动或被动地不再相爱时,把它抛诸脑后就是了?说回影片中的情感,若如此的激情和热忱,尚不能得到称颂,倒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值得怀念的了。

《敦煌》古装战争巨制中日制造 电影筹拍曲折终获肯定

图为:《电影旬报/キネマ旬報于1988年6月下旬号,大篇幅的介绍电影《敦煌》(1988),资料非常详细。

最早计划将《敦煌》搬上银幕的是导演小林正树。他少年时代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度过的,回到日本后考入松竹公司,师从木下惠介,是“松竹新浪潮”的代表性导演之一。早年曾拍摄过以中国东北为主要背景的系列电影《人间的条件/人間の條件》(第一、二部)(1959年至1961年公映)。1977年,小林正树曾经这样谈起自己的《敦煌》梦:

学生时代起我就对中国文化抱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刚开始拍电影时,正值井上靖先生的小说《敦煌》问世,读过之后被这部小说深深地迷住了,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它搬上银幕。这就是我的《敦煌》梦的起点。井上先生曾经对我说:“小林先生,我的《敦煌》随时都在等你。”现在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做起这部未来影片的准备工作,比如去美术馆收集资料等等。这已经持续了好多年。

《敦煌》古装战争巨制中日制造 电影筹拍曲折终获肯定

图为:《电影旬报/キネマ旬報于1988年6月下旬号,大篇幅的介绍电影《敦煌》(1988),资料非常详细。

虽然得到了原作者的允诺,但是小林正树导演的策划并没有得到中国方面的积极回应。

除了小林正树,日本电影界还有一位热烈的“《敦煌》发烧友”,他就是制片人德间康快。早年就曾发话要将历史小说《坂上之云》和《敦煌》改编成电影的德间康快知道小林正树导演的拍摄计划搁浅后,开始跟他接触,两人决心联手把这部戏拍成。但是跟中方的交涉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围绕着剧本中描写的宋(汉族)和西夏(党项族)交战的情节,双方意见产生了分歧。对此,德间康快在1991年时这样回顾道:

井上先生的原作中,写到西夏国的李元昊率军三次跟宋军交战,剧本中也出现了类似情节。但是中国方面坚持认为这一情节缺少历史依据。最后,日方做出妥协,与中方达成共识。但是我回过头来一想,为了尽快投拍这部影片,没有经过原作者同意就自作主张,实在有愧于井上先生。所以回国后在第一时间就向井上先生汇报了此事经过。

《敦煌》古装战争巨制中日制造 电影筹拍曲折终获肯定

电影《敦煌》(1988)原声黑胶大碟封套

没想到井上先生这样回答道:“这样可以啊,就按这个方案改吧。我知道文学创作跟拍电影不同。我既然授权你来改编,就不会再指手画脚,我完全信任你!”井上先生给予了我们最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

就这样《敦煌》得到了中国方面的拍摄许可,但是主创人员创作思想的矛盾又暴露出来。小林正树导演想拍的是经过翔实的历史考证的半纪录片风格的影片,而德间康快想搞的却是大气恢宏的历史传奇剧。两人的构思南辕北辙,拍摄计划再次陷入了僵局。不得已德间康快从井上靖和小林正树那里购买了电影改编权,把导演换成了深作欣二。

深作欣二接受了任务,但是提出一个条件:为了再现沙漠中十万人规模的战争场面,需要给自己准备五百匹受过训练的战马。从1983年起,日方开始跟上海电影制片厂协商拍摄的具体事宜。

《敦煌》古装战争巨制中日制造 电影筹拍曲折终获肯定

电影《敦煌》(1988)日本版内容广告。

然而正在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100万人大裁军,军马也成了裁减对象。因此,筹措五百匹军马就成了问题。急于去拍《上海浮生记/上海バンスキング》(1984)的深作欣二以档期为由,辞去了导演职务。这时候摄制组已经在敦煌附近开始动工搭建露天布景。

救场如救火,德间康快请来了老搭档佐藤纯弥,重新组织了影片的拍摄班底,并与1985年7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在北京举行了签约仪式。

之所以跟“八一厂”合作,是因为德间康快方面认为:“如果跟军方制片厂合作的话,部队就会派人作为群众演员参与影片拍摄。”果然如期所料,开拍之后,驻内蒙古及兰州的解放军指战员作为临时演员参加了影片的拍摄。另外,中方派出了一百人以上的拍摄团队,并在敦煌附近修建了专供演职人员住宿的酒店。

《敦煌》古装战争巨制中日制造 电影筹拍曲折终获肯定

电影《敦煌》举办开拍记者发布会,主创合影。

《敦煌》的总投资额高达45亿日元,由精工、丸红、电通、松下电器等日本企业,以及东宝、大映、IMAGICA等电影公司联合投资。而根据佐藤纯弥导演回忆,胡健担任总经理的“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也投资近四分之一。但是当时搞合拍片,中方投资一般以提供服装、道具折合成投资金额的方式居多。

1987年4月27日和5月29日,影片《敦煌》开拍记者发布会分别在东京和北京举行。同年5月20日,影片正式开拍。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内搭建的宫廷布景中,拍摄了宋代科举殿试的镜头,之后在故宫进行了实景拍摄。

同年6月,进入外景拍摄阶段,由日中双方人员组成的团队用了近半年时间,辗转于酒泉、嘉峪关、敦煌一带进行了紧张的拍摄工作。

《敦煌》古装战争巨制中日制造 电影筹拍曲折终获肯定

导演佐藤纯弥(居中)在敦煌实景拍摄现场,右边是佐藤浩市

摄制组花费了4亿日元,耗时六个月时间在敦煌市西郊,搭建了敦煌城的室外布景,并于1987年夏天完成。布景由长达四百米的四面城墙围绕,有一道高18米宽28米的城门,城墙的四个角还分别建有一个瞭望台。城内以1:1的比例再现了寺庙、王侯官邸、钟楼等。影片在这些场景里,拍摄了表现汉族与维吾尔族人日常生活的街头场景、敦煌攻城战,以及火烧城池等高潮戏。

其实这些前期细致的准备,让电影《敦煌》的战争场景处理也十分理想,不客气的说应该是以中国历史为题材拍摄的电影中最让人感到荡气回肠的一部,而且也是仅有的一部。同样是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同样是在内地拍摄,同样动用咱解放军队伍拍摄战争场面,但偏偏人家日本就能搞得壮观惨烈,颇具历史实感和史诗格局。

《敦煌》古装战争巨制中日制造 电影筹拍曲折终获肯定

电影《敦煌》(1988)日本版海报

就拿本片为人所称道的战争场面来讲,数量虽非千军万马,但个个真盔铁甲,骠悍英姿勃发,尤其李元昊与回鹘一战,阵容整肃,攻防皆有章法,弩兵、步兵、骑兵、连环马调遣有序,两军马队交锋一场更拍出暴力冲撞的超强速度感。

但是,拍摄工作还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困难。特别是在“沙漠中的美术馆”莫高窟内取景时遇到了阻力。那时,中国有关方面规定“不得在莫高窟内进行摄影活动,以免损伤文物”。

《敦煌》古装战争巨制中日制造 电影筹拍曲折终获肯定

中川安奈饰演电影《敦煌》(1988)中的回鹘公主

为了获得拍摄许可,日方工作人员一方面反复试验,保证照明灯光绝对不会导致壁画等美术作品褪色,另一方面与国家有关部门、甘肃省政府、莫高窟研究所进行交涉,最后才获准入内拍摄。

导演佐藤纯弥在拍摄战争场景上也不能算顶尖的高手,和黑泽明相比,佐藤纯弥倒是在人物的刻画上更见功力,从他拍摄的其他如《新干线爆炸案/新幹線大爆破》(1975)、《追捕/君よ憤怒の河を渉れ》(1976)、《人证/人間の証明》(1977)、《野性的证明/野性の証明》(1978)、《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未完の対局》(1982)作品上就可见一斑,但就是这样的导演也能把不长的一段战争场景处理的如此得心应手,不能不说令人叹服的。

《敦煌》古装战争巨制中日制造 电影筹拍曲折终获肯定

导演佐藤纯弥于2019年2月9号离去后,日本报章杂志依旧认为电影《敦煌》(1988)是其代表作。

其实也不见得日本导演的创作功力多高,只能说日本导演更加用功,他们会更加认真的钻研恶补,还历史以原貌,他们从来不拿观众当白痴,不会为了省去必要的工序而欺骗观众。当年日本人为了拍摄本片,还特意修建了敦煌故城外景地,至今仍是西部著名的旅游景点,并且据专家们考证,历史上的敦煌城原貌也不过如此,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到日本导演拍片的严谨工作态度和良苦用心了。

影片《敦煌》于1988年4月和5月分别在东京、北京举行了试映活动。特别是在能容纳2800人的“北京展览馆”举行的“首映式”可谓盛况空前。该片上映后在两国都获得了很高的票房成绩和良好的口碑。在日本,该片几乎囊括了所有日本电影大奖的奖项,可称是井上靖小说改编作品中的巅峰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