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該不該打?看看古字“教”就可明白

孩子到底該不該打?看看古字“教”就可明白

之所以考慮這個問題完全是由於“熊孩子”比較多,再就是孩子長大後會被社會“欺負”,而還認為自己很優秀,不把原因往自己身上尋找,因此耽誤了自己。(兒子要由父親打,女兒必須當媽的管)

今天的“教”字已經不能表達其意義了,不能怪漢字簡體化,只怪那幾個簡化“教”字的人是廢物,他們也不懂“教”的內涵。孩子出生後5歲以前什麼也不懂,他只會感覺“疼痛”,這時你與他談道理那就是對牛彈琴,不如直接打更能讓他記住不該做的事,因為生活中很多情況都會對這麼小的嬰幼兒產生危險,比如熱水、熱稀飯、帶尖的東西、不能讓碰的很多危險因素,再就是與生俱來的“壞”毛病,還有一些不指出來他不懂的小事:咳嗽時不能對著飯菜或別人、吃飯不能吧嗒嘴、不能用手抓菜、不能亂扔東西(玩具)。以上問題是天生的,至於說髒話和玩手機,這是“熊家長”交給他的,因為家長守著孩子就這樣所以孩子才學會的,而不是孩子自然就會。

那麼古代怎麼教育孩子呢?就一個字“打”,看看圖片裡的古字“教”,“子”頭上兩個叉號,說的是孩子犯錯了,不是說頭一次犯同樣錯誤,而是兩次以上,說他還不聽,右邊是手裡拿著“棍”做“打”的手勢。就是要告訴家長:不聽話就該打。

正常的家長對待孩子基本都是希望他能安安全全健健康康的一生,沒有想讓孩子發生意外的,但他非得去觸碰剛燒開的熱水,除非燙一下,不然他記不住熱水的危險的。試問:誰願意讓孩子被燙到?不如自己動手小打幾下讓他記住危險,免得以後由此產生更大的傷害。

但孩子一般6歲以後就別打了,因為5-6年你都沒改過來他的一些毛病,那麼證明你做父母不合格,或者你故意讓他留著這些“特長”。這時再動手的話會讓孩子產生“厭惡”心理,記恨動手的父母,那就得不償失了。

“養兒不教,害死自己;養女不教,害別人九代”,等孩子上學後直接告訴老師:不聽話,打就行。這也是孟子告訴我們的經驗:易子而教。孩子大了後就不能由自己來教育了,因為自己教育他如果生氣時就要打他,這會產生影響父子關係的結局,不如讓老師來替你教育,老師打他不會影響你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又能起到教育作用。但不可因為孩子被教育而去“教育”老師,除非你認為老師在虐待孩子。唉!這裡面的衡量標準我就不提了,畢竟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我支持“打”的教育,支持老師打學生,放心,一個班級裡也就有那麼2-3個經常被打的,多數因為“殺雞儆猴”很聽話,只要你從小在家庭教育中就很不錯,你的孩子不會成為那幾個少數的。

10歲以內的孩子,你拿出這個“教”字的古體字讓他看看,你會發現他認識裡面畫的是什麼,我試驗過幾次,孩子們認得。成年人不認識這個“畫”裡描述的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