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看看新闻Knews,最新推出纪录片《中国印记》,讲述四个美国人的中国故事。

中美关系行至十字路口,他们依然没有停下探寻中国的脚步。

今天来认识这一位:刘香成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对美国人来说,陌生而神秘。哈佛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曾经调侃过,在尼克松访华前,美国派往月球的人都比到中国的多。

作为美国时代周刊、美联社等新闻机构的摄影记者,刘香成是第一批用镜头记录中国的西方人。

1976年,刘香成接到任务去拍摄毛泽东葬礼,但没有买成火车票,最终在广州停下了脚步。没想到,这一停,竟然打开了他的职业新天地。

刘香成发现人们的肢体语言和生活节奏都开始变得轻松,他开始持续拍摄普通中国人。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宣布从1979年1月1日起,两国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这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它的影响,很快就从报纸头版的文字,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建交公报发布后的第三天,可口可乐宣布进军中国市场,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企。

当时,北京人主要喝一种叫“北冰洋”的汽水,尽管可口可乐定价是“北冰洋”的三倍,还是有不少人对这瓶棕色饮料充满好奇。就像这个年轻人,他在尝试新口味,更在尝试新的生活方式。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天安门广场上身穿军大衣喝可乐的年轻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平凡细碎的日常节奏里,蓬勃而生涩的活力开始跳动。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高考恢复后天安门广场上熬夜备考的学生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中央音乐学院宿舍里两位美国音乐家的即兴演奏会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为了省钱只租半身婚纱的夫妻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集体戴上蛤蟆镜的青年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公园里打破父母之命的恋人

刘香成记录下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的蜕变和萌动,还有中国人那颗渴望变化的心。

作为美联社记者,刘香成之后又去了印度、斯里兰卡、阿富汗、韩国、前苏联等国家,用镜头追随炮火,定格历史瞬间。

1991年,刘香成拍下这张戈尔巴乔夫合上演讲稿的照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也凭此获得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

职业生涯到达高光时刻,刘香成又想中国了。

1999年9月27日,《财富》全球论坛在上海举行。《财富》是美国时代华纳集团旗下杂志。时任时代华纳驻中国总代表的刘香成,深度参与了论坛筹备。

这场世纪之交的思想激荡,也像是一场奇妙的开场白,拉开新世纪更多的荡气回肠:2001年中国入世;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

虽然放下了手中的相机,刘香成依然在关注中国,关心中国。他先后出版了《中国梦》、《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等摄影作品集。

2015年,他在黄浦江西岸开创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在我们的故事里,刘香成和他的作品有意无意地扮演了时间线的角色。

60年代,他目睹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去香港念书;70年代,他身在美国,亲历中美关系从回暖到建交;八九十年代,他来到中国,见证改革开放带给这片土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世纪之交,他选择定居中国。

他的多元经历,注定了他对中国的情感也很复杂。在游历过世界,见证过上世纪最后25年几乎所有的风云变幻后,他选择回到中国,在上海安家。刘香成说,走过越多地方,越是发现,人心之同,远甚于异。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文中摄影作品由刘香成先生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