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話聊齋之蒲松齡:一生情繫科舉,40次落榜,用一部奇書名垂青史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史學家郭沫若曾經這樣評價過一位文人。他生活在清朝初年,以金榜題名為畢生理想。一生仕途不順,鬱郁不得志,卻成就了一部千古奇書。如果他活在當下,許多影視公司都得給他交版權費,每個拍驚恐電影的導演都會想找他“取經”。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這位文人,就是《聊齋志異》的作者“鬼狐居士”——蒲松齡。


01、


明崇禎十三年(1640)四月十六日夜,距離淄川城東七里之遙的滿井莊商人蒲槃家裡,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這是蒲家的第三個孩子,按照“齡”字的命名規律,蒲槃給這個小兒子取名“松齡”。

蒲松齡的名字,由此而來。蒲松齡曾說自己降生時,父親夢見一老僧闖入屋內,那人袒露右肩,一塊銅錢大小的膏藥貼在胸旁。待到父親夢醒,蒲松齡已然降生,在蒲松齡身上和那老僧同樣的部位,也長了一塊銅錢大小的黑痣。

  

夜話聊齋之蒲松齡:一生情繫科舉,40次落榜,用一部奇書名垂青史

因此,蒲松齡認為自己是那老僧轉世。這讓他的出生,多了幾分傳奇色彩。當然,鑑於中國古代文人喜歡把自己的出生“神化”的調性,蒲松齡說自己是“僧侶轉世”的說法多半不可採信。

但他的奇異之才卻確實和他出生的地方頗有關聯。

齊魯大地,聖人孔子之故鄉,人傑地靈。魯文化源起東夷,富有淳樸開放之特性。在這裡誕生過許多傳奇的故事。蒲松齡出生的地方淄博,其縣誌就記載了一個“乞丐孝子”的故事。

講的是淄川城西住著一位跛腳的乞丐,對母親至孝。有一回他出去乞食的時候偶遇雷雨天氣,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很是嚇人。乞丐既著急又無奈,只好把討飯的籃子叼在自己的嘴巴里,一瘸一拐,踉蹌前行。路過一座古廟時,乞丐忽聽見廟裡傳來一個聲音:

“雷聲滾滾,大雨將至,你怎麼不進廟休息一會兒再走!”

原來廟中有一個老翁,見乞丐渾身溼透,心有不忍。只見乞丐抹了抹臉上的雨水,喘著氣說:“老孃在家裡等著吃東西,我在這休息,她豈不餓壞。”結果老人答道:“快進廟,我為你醫治腳,這樣就快了。”

乞丐覺得不可思議,果真進了廟宇。一坐下,老人便為他掐足捏腰,未幾,一股熱氣升騰。見狀,老人一把把乞丐拉起來朝他喊道:

“快跑!不要回頭!”

聞言,乞丐馬上發了瘋似地往前跑。

  

夜話聊齋之蒲松齡:一生情繫科舉,40次落榜,用一部奇書名垂青史

10米,20米,30米……他忘了自己跑了多遠,也忘了自己是個瘸子。待想起時回頭,才發現老人早已不見蹤影。這個有些荒誕不經的故事被原原本本地載入《淄川縣誌》。足可見這片土地本身就瀰漫著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所以這裡能夠孕育出蒲松齡這樣一個談狐說鬼的曠世奇才一點也不奇怪。

以前有句話說,凡天才誕生之前,必先有能孕育天才之土壤。沒有足夠的文化環境與氛圍,縱使蒲松齡有足夠天分,也無法成就《聊齋》這樣一部奇書。

這可以給到當下許多父母一份啟示:

若想要自己的孩子真正地出人頭地,除了敦促他努力上進之外,更重要的是培育好孩子成長的“土壤”。

清華才女武亦姝,很多人只看到她天賦異稟,在《詩詞大會》上光彩奪目,殊不知在武亦姝很小的時候,父母親便培養起她對古典詩詞的興趣。他們玩詩詞接龍,一家無論大人小孩,不亦樂乎,誰輸了誰做家務。久而久之,在家人薰陶之下,武亦姝有了深厚的詩詞積澱。

所以,若想得薔薇,需先植沃土,這是蒲松齡告訴我們的道理。


02、


蒲松齡的長子曾說:“先父性慧,經史皆過目能了,處士公(爺爺蒲槃)最鍾愛之。”在蒲家,老么蒲松齡就是最被寄予厚望的那個孩子。

從小父親就讓蒲松齡攻讀四書五經,以期有一天他能光宗耀祖,衣錦還鄉。蒲松齡也不負父望,19歲那年應童生試,他縣府道(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鄉、縣、市)三試第一,實打實地給蒲家長了臉。

  

夜話聊齋之蒲松齡:一生情繫科舉,40次落榜,用一部奇書名垂青史

彼時的蒲松齡風華正茂,前途一片大好,文才之名轟動四鄰。按照這個節奏,接下來,他就應該中解元,中會元,中進士。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劇情卻不是這樣,在19歲三試第一之後,蒲松齡在鄉試中屢屢落榜:

  21歲應鄉試,未中;

  24歲應鄉試,未中;

  32歲應鄉試,未中;

  35歲應鄉試,未中;

  ……

一生75年歲月,他40餘次考試落榜,直到71歲才補了一個有名無實的“歲貢”。幾乎當了半個多世紀的秀才,始終沒能“轉正”。很多人覺得奇怪,這樣一個大文豪,為何屢屢名落孫山呢?

其實原因出在蒲松齡自己身上。

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形容自己“才非幹寶,雅愛搜神。”(說自己就喜歡志怪故事)而喜歡志怪故事的蒲松齡寫文章總有那麼幾分離經叛道。在童生試的考場上,當時本該寫八股文的他,竟然寫了一篇微型小說。按道理來說,這種文體是不入流的。但偏偏蒲松齡就是在考試裡脫穎而出,被點為頭名。

原因就是監考他的人,是他人生中的一個伯樂——施閏章。

清初詩壇有“南施北宋”兩大詩人,“北宋”指的是山東萊城的宋琬,“南施”就是來自安徽宣城的施閏章。施閏章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浪漫情調的人,他的詩作雄奇壯麗想象力極其豐富。所以他對蒲松齡“叛逆”的文風抱著極為欣賞和包容的態度,毅然點了蒲松齡為第一名。

  

夜話聊齋之蒲松齡:一生情繫科舉,40次落榜,用一部奇書名垂青史

可拿了三個第一之後,離了施閏章,當蒲松齡的文章到了那些一輩子浸泡在“八股文”裡的朝廷命官手中時,很快就變成偏離正統的“歪道”,於是便頻頻落榜。

文風跑偏,調性不搭,使蒲松齡一輩子難以登科。

眾所周知,蒲松齡在《聊齋》中對官場,對世道的諷喻鞭笞頗多,很多人世間的醜惡,被蒲松齡用“鬼狐筆法”寫了出來,這背後其實是他對現實深深的憤懣和不滿。古往今來,人們對蒲松齡這種諷喻現實的寫法也頗為讚賞。

但換一個角度來想,其實很多時候,幹一件事情,久久無法成功,我們更應該從自身上著手去找原因。

如果僅僅埋怨他人,歸因於外在,發牢騷怨天尤人,或許可以成就一部奇書,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03、


在蒲家莊東邊有一口井,井水甘甜,釀酒可得美酒,沏茶則清香撲鼻。同時井邊有幾株柳樹環繞,鬱鬱蔥蔥,故曰“柳泉”(蒲松齡的別號也叫“柳泉”)。

  

夜話聊齋之蒲松齡:一生情繫科舉,40次落榜,用一部奇書名垂青史

傳說關於《聊齋志異》這本鴻篇鉅作的創作,與這口井息息相關。民國鄒弢的《三借廬筆談》中說蒲松齡常常在柳泉邊搭起亭子,帶著苦茶和淡巴菰(一種菸草)。每每有行人路過,必留下行人要對方給自己講鬼怪奇談,渴了便倒上茶,困了便遞上煙。就這樣,收集了二十個春夏秋冬,終於把這本書寫成。

那麼這種傳說可不可信呢?

當然是不可信的。事實是,當年屢屢落第的蒲松齡家境非常貧窮。他的兩位嫂嫂又潑悍異常,分家時蒲松齡一家只分得三間破草廬,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

後來仕途不順的蒲松齡當了私塾先生,一年8兩銀子。按照清朝初年的消費水平,農村一個四五口指甲勉勉強強撐一年至少也要20兩,蒲松齡不足一半,其拮据可想而知。

他曾寫過一首《日中飯》:

黃沙迷眼驕風吹,六月奇熱如籠炊。

午飯無米煮麥粥,沸湯灼人汗簌簌。

兒童不解燠與寒,蟻聚喧譁滿堂屋:

大男揮勺鳴鼎鐺,狼藉流飲聲棖棖;

中男尚無力,攜盤覓箸相叫爭;

小男始學步,翻盆倒盞如餓鷹。

弱女踟躇望顏色,老夫感此心煢煢。

寫的是午飯時分,自己的四個孩子爭相搶食的畫面,辛酸不已。所以,這樣家境的蒲松齡奔波養家還來不及,怎麼可能有閒情抽菸喝茶聽故事呢?故而柳泉施茶收故事這一論斷,可以說純屬無稽之談。

  

夜話聊齋之蒲松齡:一生情繫科舉,40次落榜,用一部奇書名垂青史

但有一點毋容置疑,那就是蒲松齡是一個非常勤於記錄的人。

用他在《聊齋自志》中的話說:“聞則命筆,遂以成編。”

從別人那裡聽到的有趣的志怪故事,他總會第一時間記錄下來,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最終彙集500餘篇故事。無論是內容抑或語言,《聊齋》都無愧“中國文言文小說之巔峰”這一稱號。

荀子在《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做學問想成氣候,得從點滴起步,一點點地吸納,一點點地收藏,這是個耗時耗神又費力的做法,卻是讀書治學之正道。

千萬不要怕困難,千萬不要怕麻煩,堅持下去,等到時機到了,一切自然開花結果,絢麗無比。

  阿犬評述:

好友張篤慶曾批評蒲松齡:“談空談鬼,蹉跎平生”

但實際上,誰說浪漫主義比不上經世致用呢?

當年多少科場春風得意之人,如今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裡,惟有蒲松齡隨《聊齋》而千古留名。

當官只是一時榮,文章才是千古事。

悠悠歷史,自有公斷。

是落第秀才,也是千古文豪,這就是“鬼狐居士”蒲松齡。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

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是個loser。一個人在一種視角里是個失敗者,但換一個視角,他可能就是站在巔頂之人。

很喜歡那幅評價蒲松齡的對聯:

一世無緣附驥尾,三生有幸落孫山

  

夜話聊齋之蒲松齡:一生情繫科舉,40次落榜,用一部奇書名垂青史

如果蒲松齡真的金榜題名,那我們還有機會看到他這500篇引人入勝的聊齋志異麼?可以說,一生落榜是蒲松齡的不幸,卻是後世人之幸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