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十九世纪地图上的新加坡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自古以来,桥便是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伦敦有伦敦大桥,巴黎有塞纳河桥,旧金山市有金门桥……

不宽广的新加坡河上也有很多桥,沟通着新加坡的过去和现在。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新加坡河上的桥

新加坡河从上游的金声桥到出海口全长只有3.2公里,河上的桥梁却有14座。两个世纪以来,新加坡河就像这个岛屿的心脏与动脉。新加坡河经历过三次转型,但始终维持着源源不绝的生命力。沿岸上多座英国人建造的桥梁,也见证了这国家的历史。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东南亚地区地形图

新加坡还有河?新加坡河的三次转型及时间轴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俯瞰新加坡河

新加坡面积虽小,但是也是有河流的。新加坡河是新加坡的主要河流之一,总长约3.2公里,是由海水冲涌出的河道,河面不宽,却天性中就带来了蓬勃的活力。河流从新加坡的中央商业区源起,向南倾入新加坡海峡。河上跨越有14座造型各异,大小不同,建于不同年代的桥梁,是亮丽的风景,更是历史的标尺。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拍摄于1941年的莱佛士坊,照片中可见大多新加坡洋人拥有汽车,苦力则大多使用人力车。

如同世界许多国家都拥有母亲河,新加坡的历史,也从这条河展开。自从英国殖民者斯坦福·莱佛士爵士于1819年2月29日在新加坡河口登陆之后,河的两岸就逐渐发展成新加坡的商贸中心的新加坡中区。在莱佛士的免税政策下,设立在河口的商港吸引了远近的商船。商家在河岸建起一排排货仓,而这些极具历史意义的房屋现已受到整修及保护。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拍摄于1952年的新加坡河。

01三次转型

从19世纪起,新加坡河频繁的交通量导致河道受到严重的污染。直到1977年,当时之总理李光耀发起了清理新加坡河的运动。200年来,新加坡河经历过三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新加坡河口的天猛公村落转型为河畔贸易与货仓,打造一个半世纪的经济命脉。

第二次转型:十年清河后,新加坡河两岸发展为娱乐餐饮场所。

第三次转型:进入21世纪,新加坡河,加冷河与梧槽河打造成城市集水区,为本地人提供食水的泉源。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新加坡河

整个历程就像三色河水:驳船时代退潮时发出臭味,好像咖啡乌的黑水;滂沱大雨时山泥冲入河流,好像奶茶的浊水;涨潮时河水高涨至岸边,一片碧绿的清水。

02河流转型的主要纵向时间轴

1299年,山尼拉乌他马王子来到古老的淡马锡,将它命名为新加坡拉,梵文为狮子城。

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雇员史丹福莱佛士在新加坡设立贸易站。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日本人绘制新加坡地图

1823年,新加坡河上的第一个码头建立在靠近河口的地方。

1832年,新加坡取代槟城,成为海峡殖民地的首府,吸引许多中国、印度和亚洲地区的移民。

1840年代,船舶运输活动集中在新加坡河口的吻基(驳船码头)。由于过度拥挤,一些贸易在加冷河与梧槽河进行。

1860年代,殖民地政府兴建丹绒巴葛码头来舒缓新加坡河的货运。

186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启用,新加坡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交汇点。

1890年代,河畔的货仓、工厂、木船厂与其他各行各业兴盛起来。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新加坡

1930年代,新加坡河上游发展为工业区,货仓与店屋林立。譬如陈嘉庚在哥里门桥与里峇峇利路交界处设立谦益公司经营米粮,后来改为树胶厂。

1972年,丹绒巴葛的第一个集装箱船码头正式启用。随着新加坡全面发展集装箱码头,丹绒巴葛成为航运发展的焦点。

1977年,新加坡河与加冷河的清河总蓝图出炉。

1983年,清河运动全面展开。

1987年,河岸修复完工,河畔建筑与酒店陆续兴建,现代化的娱乐餐饮取代从前的河畔商贸。

2008年,滨海堤坝完工,新加坡河、加冷河与梧槽河成为市区蓄水池,为市民提供干净的水源。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新加坡卫星图

莱佛士登陆的时候,新加坡河与周边已经有人活动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英国人莱佛士1819年登陆新加坡雕像

英国人莱佛士1819年登陆新加坡,他登陆的时候,新加坡河与周边已经有人活动和居住。居住在沿海地区,日常生活起居多数在舢板上进行。此外,附近有约20个甘蜜种植园,员工包括华人和马来人。

“莱佛士先生抵达的时候,新加坡河口有少过一百间房屋……大约30户海人家庭居住在离开河口稍远的宽敞的河面,住在船上和河边的各占一半……有一些马来人在附近居住,他们的棚屋面对着大海……居住在船上的海人最先看到莱佛士到来。我记得那艘船于早上靠岸。莱佛士一行人下船后,直接朝天猛公的家走去。”

——1819年英国人登陆的见证者

1823年,“吻基”驳船码头已经出现贸易商行和货仓。随着经济扩张,河畔作业发展至新加坡河上游的亚历山大水道。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1960年代的吻基

早年新加坡的主要出口有中国的丝绸、陶瓷器、茶叶和米粮,香料群岛的香料、咖啡和金粉,源自其他亚洲地区的胡椒、铁器、棉花和布料。19世纪中叶,甘蜜与鸦片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移民的涌入与河畔工业加速河水的污染,河畔工业包括:处理包裹香烟的亚答叶,甘蜜加工(揉皮和染色),西谷米与海藻加工等。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新加坡河面上的驳船与苦力。

上世纪50年代为新加坡河驳运业的高峰期,河上有超过3000艘驳船,清河前仍然有约300艘驳船川行。新加坡河上游的造修船厂的燃油、油漆、废木料等流入河床,亦加速河水的污染。

1977年,新加坡河与加冷河的清河总蓝图出炉,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彻底消除河水污染的源头。新加坡河畔4000户人家搬迁至政府组屋,熟食摊贩与蔬菜瓜果业者则安顿在小贩中心。经过10年的努力,河水终于恢复青绿的原貌。

2008年,滨海堤坝完工,不仅为新加坡储水供水,亦可防洪及缓解淹水情况。新加坡河、加冷河与梧槽河变身为淡水区,成为新加坡17个蓄水池之一,供水量占总需求的10%。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新加坡卫星图

红头船、青头船和神秘的新加坡石

华人运作的载货驳船称为“大䑩”,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在新加坡河上,驳船在阴差阳错下盛行百年。大䑩的外观接近传统中国船,船身扁平宽敞,适合于浅水河道川行。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远处的滨海堤坝将中央集水区与外海分隔开来。

20世纪初,大䑩取代舯舡,成为来往于停泊在红灯码头附近的商船和河畔货仓之间的主要运输工具。

追溯起来,船头分红青两色启于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为了加强对东南沿海船只的管理,为各省的船只定下规格,船头、船尾和桅杆用漆料涂上不同的颜色,以方便辨认。自此,广东船漆上红色,桅杆上端也漆上红色,称为红头船。红头船是早期广府、客家和潮州移民下南洋的海上交通工具;福建出洋的船则漆上青色,俗称“青头船”。船头漆上鱼眼睛认路回航。新加坡河上的驳船就是根据从前的中国船只的颜色来分辨的。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雍正年间的红头船。

从前的克拉码头俗称柴船头,运载木柴和火炭的船只在这个潮州人的地盘靠岸。其他码头区多数由福建人经营。单身的驳船工人多数在船上住宿,有些则干脆在李德桥下的桥墩搭起简陋的木板屋。他们觉得这里的居住环境比肮脏局促的估俚间好多了。

驳船业发达的年代,新加坡有约三分之一的贸易是在河上进行的。上世纪50年代的全盛时期,新加坡河的驳船多达三千多艘。1983年,丹戎巴葛的箱运码头全面运作,河上的驳船锐减,只剩下两百多艘。迁移至巴西班让后,逐渐退出卸货的行列。如今的新加坡河规划为三大码头:下游的驳船码头(吻基),中游的克拉码头,上游的罗拔申码头。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清朝后期的红头船。

新加坡石是块古老的砂岩,立于新加坡河的河口,岩石表面刻着至今仍然无法解码的古代文字。殖民地政府为了扩大河口,同时建造防卫设施,新加坡石被炸成碎片,其中一片保留在国家博物馆展示。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新加坡石上的文字至今仍然无法完全解码,一般相信这些古文源自14世纪,甚至更早。

根据古老的传说,这块石头是14世纪的勇士巴当跟来自印度的大力士比武的时候,从福康宁山上抛掷到河口的。

新加坡河上的14座桥梁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埃尔金桥

3.2公里的新加坡河上的桥梁共14座,其中上游的5座现代钢桥是配合附近的产业发展而于20世纪末兴建的。新加坡河上的14座桥梁,见证新加坡的成长岁月。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1912年的加文纳桥。

安德逊桥(Anderson Bridge,1912)

加文纳桥(Cavenagh Bridge,1869)

埃尔金桥(Elgin Bridge,1819)

哥里门桥(Coleman Bridge,1840)

李德桥(Read Bridge,1889)

渥桥,青桥(Ord Bridge,1886)

克里门梭桥(Clemenceau Bridge,1940)

西贡桥,黑桥(Pulau Saigon Bridge,1891)(“搬家”后的西贡桥,1997)

阿卡夫桥(Alkaff Bridge,1997)

罗伯申桥(Robertson Bridge,1998)

若锦桥(Jiak Kim Bridge,1999)

金声桥(Kim Seng Bridge,1862)

薛尔思桥(Benjamin Sheares Bridge,1982)

滨海大桥(Esplanade Bridge,1997)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埃尔金桥

01埃尔金桥

这里是新加坡河上第一座木桥的所在地,46米长的埃尔金桥也是英国人来到新加坡不久后,1822年在新加坡河上兴建的第一座桥,将河的两岸分为桥南和桥北。莱佛士的市区规划图上,桥南为商业和平民区,桥北为政府行政与欧洲人住宅区。

1862年的时候以铁桥取代木桥,由于铁桥从印度加尔各答进口而来,新加坡便以当时的印度总督的名字命名大桥,纪念他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功绩,沿用至今。目前所见到的别具风格,没有桥墩的竖琴水泥建筑是在1929年完工的。它曾经有个优雅的中文名叫做爱琴桥,也曾经叫做爱仁桥。

埃尔金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的最高统帅和谈判代表,当年就是他下令一把大火烧毁圆明园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埃尔金桥上可见到意大利雕刻家Nolli制作的铸铁灯柱。

桥上可见到意大利雕刻家制作的铸铁灯柱和狮子牌匾,雕刻也出现在新加坡河口一带的中国银行和前高等法院外墙。

民间曾经赋予埃尔金桥优雅的名字:霭仁桥、爱琴桥、大马路吊桥。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加文纳桥

02加文纳桥

80米长的加文纳桥是为了纪念新加坡开埠50周年而兴建。是新加坡河上唯一的悬索桥,也是全世界仅存的两座类似桥梁之一,另一座为横跨伦敦泰晤士河的阿尔伯特桥。从1819至1867年,新加坡都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管理。为了表彰最后一任东印度公司总督加文纳的贡献,殖民地政府决定以他的名字为悬索桥命名。加文纳桥由流放到新加坡的印度罪犯劳工装配,那是他们参与城市建设长达半个世纪的最后一项大型作业。

悬索桥的作用是涨潮时将桥身吊起来,让船只通过。那个年代没有电脑也没有计算机,无法作精密的计算。由于出现误差,悬索桥吊不起来,原计划无法实行。桥跟河面之间的高度限制了船只进出新加坡河,退潮时小船还能通过,涨潮时船只都卡在桥的两头,因此催生了驳船业务。

安全考量方面,英国工程师倒是小心翼翼的。譬如在格拉斯哥组装时,承重测试为承重量的四倍,运到新加坡安装后,安排120名印度军步操越过桥梁,完成最后的实地测试后才正式启用。

加文纳桥与埃尔金桥之间的吻基南岸还可见到不显眼的水闸。过去的年代,涨潮时必须将水闸关闭起来,否则河水流到附近低洼地区,造成大坡大马路、香港街等地区淹水。退潮时则必须将水闸打开,让沟渠的积水流入河中。

由于受到加文纳桥跟河面之间的高度所限,大船不能进入河内,因此催生了驳船业务。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加文纳桥的两岸的警示牌

加文纳桥的两岸都有警示牌,说明“任何重量超过3cwt的车辆,牛和马都不准通行。”3cwt约为150公斤。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安德逊桥

03安德逊桥

许多人将1997年投入运作的滨海桥称为坐落在新加坡河口的第一座桥。地理上,120米的滨海桥横跨新加坡河出口的海面上,以前轮船停泊的地方,那里已经不是新加坡河了。由于滨海艺术中心、鱼尾狮等地标座落在桥的两岸,因此滨海桥成为游人的景点。

滨海桥启用后,车辆纷纷改道,原本十分繁忙的安德逊桥变得很寂寞。1910年安装的安德逊桥是座落在新加坡河口的桥梁,是新加坡第一座钢桥,目的是用来舒缓市区的交通。这是座优雅精致的桥梁,长70米,宽28米,桥中间是双向的车道,两侧是人行道。1910年的3月12日,当时的海峡殖民地总督安德逊爵士宣布开通,随后大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安德逊桥1953年的面貌。

当时新加坡河上已经有埃尔金桥和哥里门桥。随着人口的增长,新架起的加文纳桥、青桥、李德桥于事无补,才决定架起这座钢桥。安德逊桥除了当时时兴的钢铁结构外,两岸的拱门也是特别的标志。

英国人安德逊总督在任期间,改革了棋樟山(圣约翰岛)检疫站的运作体系。当时只要下南洋的客船上有一人患病,全部新客入境前都被送到棋樟山隔离,男男女女脱光衣服面对面检疫。时任中国领事馆总领事孙士鼎向安德逊总督反映后,新客在岛上检疫的待遇获得改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蔓延至新加坡,日本士兵将疑似间谍、罪犯和抗日分子的人头悬挂在安德逊桥的拱门上,作为向反抗日本统治的人民所发出的警告。

迈入20世纪,新加坡海港城市欣欣向荣,基础设施难以应付新世纪的需求。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李德桥

04李德桥

衔接克拉码头与柴船头的李德桥于1889年落成,以商人李德命名。据说李德曾经以以调解官的身份,参与1854年的义福(福建帮)义兴(潮州帮)暴动的平息工作。事关反清的小刀会潮州会员逃到新加坡避难,有一名潮州人向福建米商买米,因为价钱不合而起争执,小刀会兴师问罪,演变成帮会冲突,暴动事件持续10日,500人死亡。李德跟两大籍贯的领导人陈金声和佘有进,以及义兴首领蔡茂春面谈,化解了两派人马的争端。

柴船头发展前称为甘榜马六甲,因此老人家称李德桥为马六甲桥。早在两百年前,马六甲的商人和渔夫跟着驻扎官发夸尔,纷纷来到甘榜马六甲安家。为莱佛士工作的文西阿都拉也在1840年代来到这儿居住,完成了《阿都拉传》这部19世纪新加坡历史的重要文献。阿裕尼于1820年创建的回教堂是甘榜马六甲的老地标。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李德桥

如今新加坡河畔的夜生活,最繁华的地区就是李德桥两岸的前码头中心地带了。驳船川行的年代,入夜的李德桥上,说书人点燃线香,为码头苦力讲故事,灌输传统文化道德观。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哥里门桥

05哥里门桥

哥里门桥自1840年兴建以来经过数次重建,现在见到的桥梁是1990年的版本,桥底的拱门是此桥梁的特色。哥里门桥初建时河上已经有座埃尔金桥,所以此横跨新加坡河的第二座桥称为“新桥”,连贯新桥路和禧街。

哥里门是19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应莱佛士的邀请来到新加坡,为城市规划提供咨询。哥里门落实了城市建设计划,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坡的詹美回教堂、皇家山上的莱佛士官邸、山下的亚美尼亚教堂、旧国会大厦和圣婴女修道院内的考德威尔宿舍都是哥里门的创作。哥里门对新加坡情有独钟,千里迢迢回去伦敦结婚后,竟然因不适应欧洲的生活而返回新加坡。可惜不久后就因病去世了,无缘看着三个月大的孩子成长。

哥里门桥衔接大坡与小坡二马路,车水马龙,笛声源源不绝。桥下淌淌流水,是新加坡河也是黑水河,退潮时河床还会发出阵阵恶臭。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渥桥

06渥桥

渥桥这座钢桥于1886年落成,取代原来的步行桥。渥桥以直辖殖民地第一任总督命名,凑巧的是,英文渥也是军火的缩写,原来附近的街道上曾经有一座军火库。渥桥的命名一箭双雕。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克里门梭桥

07克里门梭桥

1920年,法国总理克里门梭前来新加坡,出席设在康乐通道的一战阵亡纪念碑的奠基仪式,纪念来自新加坡的殉职军人。殖民地政府为了纪念法国总理到访,将1940年落成的克里门梭桥以法国总理的名字命名。克里门梭对抗德军的时候表现英勇,外号“法兰西之虎”。

较少人提及的是克里门梭为争取归还1871年普法战争后,被德国占据的阿尔萨斯-洛林所作出的努力。大家对阿尔萨斯-洛林可能感到陌生,但对于《最后一课》应该有印象。

法国写实派小说家都德于187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背景就是阿尔萨斯的一个村庄。主角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课室里静悄悄的,不像往日一样喧闹。法语老师韩麦尔先生穿着整齐,教室后排坐满了镇上的村民。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从此以后,大家就要改学德语了。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西贡桥

08西贡桥

1997年落成的“新”西贡桥不是原址。原来的西贡桥是1891年落成,在克里门梭桥附近的新加坡河中游,衔接西贡岛与合洛路。西贡岛上有屠猪场,所以西贡桥俗称屠猪廊桥。上世纪80年代末西贡岛填土后与河的南岸合为一体,自此西贡岛完全消失在新加坡河上,原来的西贡桥也被拆除了。

1988-1989年西贡岛考古现场,挖掘出欧洲和中国的陶瓷、玻璃制品、牙刷和装鸦片的小瓶子等,这些被遗弃的物品为我们打开了另一面视窗:国家的记忆就在河畔,或许也在河床下。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阿卡夫桥

09阿卡夫桥

55米的彩绘阿卡夫桥是座现代的“新桥”,于1997年落成,为桥边的阿卡夫码头留下蛛丝马迹。19世纪中叶,阿卡夫从也门来到新加坡经商,集地主、殷商与慈善家于一身。直落布兰雅山上的阿卡夫别墅是他的家族留下的遗迹,阿卡夫家族亦捐钱兴建回教堂。

阿卡夫桥外型就像当年的舯舡,菲律宾女画家与她的团队为“舯舡”涂上52种活泼的颜色和两千多个水泡。大功告成数个月后,女画家与世长辞,硬挺的桥体结构上动感的生命力或许可以总结她的一生。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罗伯申桥

10罗伯申桥

除此之外,于1998年落成的罗伯申桥是以市议员命名,位于新加坡河上游,在河上运输的年代这里是造修驳船的场所。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若锦桥

11若锦桥

若锦桥于1999年落成,以立法议员陈若锦命名。南岸的若锦路有三间货仓,曾经为著名的夜总会的落脚处,2016年底夜总会搬迁到克拉码头后,这里才沉静下来。

12金声桥

陈若锦的祖父陈金声是一名出色的慈善家,创建萃英书院、捐款兴建蓄水池等。跨越新加坡河上游的金声桥于1862年建成后,民众渡河不需要再乘渡船绕远路,出入方便多了。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水彩画家周璧珊笔下的新加坡河上驳船苦力工作的情景

13薛尔思桥

薛尔思桥保有不少新加坡的纪录,比如:它是新加坡最长的大桥,跨度1.8公里;也是狮城最高的大桥,高20米。

薛尔思桥于1982年通车,是以通车前一年完成近十年任期的新加坡第二位总统的名字命名的;这也是当地第一座以前总统名字命名的桥梁。大桥的形象还上了50新元的纸币上。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薛尔思桥

许多在明信片上看到的新加坡金融区的摩天高楼、城市景观,视线都是从这座大桥展开的。因此,这里也是摄影爱好者钟爱之地。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滨海大桥

14滨海大桥

滨海大桥动工于1994年,完成于1997年,全长280米。大桥连接的两端都是地标式的建筑和环境,南岸是浮尔顿酒店,2002年鱼尾狮像搬家到酒店前方,和大桥成了亲密的邻居;北岸是现代风格榴莲造型的滨海艺术中心,大桥和艺术中心的得名都是由附近的滨海湾而来的。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从夜暮到黎明

吻基南岸不显眼的水闸

此外,驳船码头南岸还可见到不显眼的水闸。过去的年代,涨潮时必须将人工水闸关闭起来,否则河水流到南岸的低洼地区,造成戏馆街、香港街等街道淹水。退潮时则必须将水闸打开,让沟渠的积水流入河中。

地处新加坡河口的埃尔金桥,加文纳桥和安德逊桥最近共列为新加坡第73座国家古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