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4月29日,長安福特安排媒體開始了國產第六代探險者的實拍。在看到實車之前,作為一個年逾四十的中年男人,其實對這臺車充滿了興趣。因為在我的選車價值觀裡,美系中大型車一貫沉穩、大氣、不怒自威的氣質,感覺比較適合我目前的年齡和人生階段。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相比而言,德系過於冰冷機械,日系稍顯陰柔輕飄。普拉多這種悶騷油膩的氣質我更欣賞不來。美系呢,則往往又豪華又硬派。放到30-40萬區間,歷史輝煌、硬件優秀、能上山下河也能西裝革履的探險者,貌似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縱置後驅、276馬力、10AT……實力不容質疑,所顧慮者,無非是國產版的設計、空間、舒適度、靜態品質這些“表面功夫”。一次靜態實拍,讓我對這臺車瞭解了七七八八。說說自己的感受吧。

第一個問題:國產探險者好看嗎?

買車和搞對象一樣,總是始於顏值。沒有顏值,人家便沒有興趣瞭解你的靈魂。

從設計風格來看,探險者和它的前輩一樣,走的是硬朗、陽剛的路線。譬如別的SUV都把車頭儘量降低,用流線型設計以減少迎風面、降低風阻。探險者偏偏把引擎蓋前端設計成接近90度,讓車頭顯得更高更厚,車頭立面幾乎垂直於地面。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大燈應該是全LED遠近光+自動頭燈,樣式只能說中規中矩。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在車頭還有一個小細節,兩邊的霧燈區,在邊緣位置隱藏著一個導流口。我看了一下,居然是真的導流口。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來到側面,探險者把A柱、B柱、D柱全部隱藏,做成燻黑設計,跟黑色車頂融為一體,獨獨留下一個粗壯的C柱(據說側面設計靈感來自遊艇)。讓整個座艙從視覺上有點像一臺超大敞篷車。還有真有點開著遊艇,不是大海就是太陽的通透感。加上這輛頂配STline版本21寸的燻黑大輪轂,鋼鐵直男、不怒自威的氣質撲面而來。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探險者最低離地間隙199mm

尾部也是大開大合,橫平豎直。後邊的人跟車時,只要看到這個四四方方的尾部,就知道這臺車的尺寸絕對小不了。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有意思的是這個“C”字形的尾燈設計,有點猛禽皮卡內味兒了,非常具有辨識度。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雙邊單出的排氣,沒怎麼做包裹或偽裝,也許是探險者想故意表現出一點野性?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除了上文中的藍色STline版本外,長安福特還提供一款普通版本(白色拍攝車型為頂配的鉑金版)。鉑金版和STline版在外觀方面區別很小。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主要區別在前臉,這臺鉑金版的前臉用了滿天星的鍍鉻條,而ST-line版本用的是全燻黑設計。另外鉑金版車頭下方的前鏟、行李架都是銀色,而STline版本全部燻黑。顯然這臺鉑金版相對中庸,走的是商務豪華風格。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鉑金版的側面,仍然用的是21寸的大輪轂,樣式相同,只不過沒像STline那樣燻黑。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你問我國產探險者好看嗎?我的感覺:這種硬朗的風格,全看你能否欣賞的了。這種大氣沉穩陽剛,比較適合直男。與之相比,漢蘭達顯得有些娘。探險者沒有日系的那種陰柔調和之美,也沒有德系那種精密冰冷的儀器感。它代表的是一種自由、開拓、無所不能的公路文化,豪放不羈是它的性格底色。你如果喜歡這個形象定位,你自然會覺得它好看!

第二個問題:內飾設計的質感如何?

一輛車有沒有檔次感,內飾用料的質感很關鍵。探險者的用料還是蠻紮實的。

例如,鉑金版大量用了皮質包裹和縫線工藝,整體營造出了一定的豪華感。特別是中控臺上方的那一大片,都是用真皮覆蓋。而其他車在這塊兒基本就是塘塑材質,更差的就直接硬塑料。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從這個角度,能看出上半部分,全都由真皮外加實木覆蓋。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STline版本整體以黑色色調為主,也是大量皮質包裹外加紅色縫線,營造出濃濃的運動氛圍。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尤其值得點讚的是這個STline版本的這個方向盤,粗細、手感、做工都一流,讓人有點愛不釋手。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在空調出風口下方,還用了碳纖維材質的面板。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兩臺車都是頂配,全部都為真皮座椅。實測真皮的材質非常細膩,且用了打孔工藝。鉑金版的座椅坐起來,要比STline版本更柔軟舒適一些。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車內提供兩種座椅形式,六座和七座,全系都可選裝。第二排座椅可前後移動約兩拳多的距離。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內飾設計上,探險者的用料是很厚道的(至少在高配車型上是如此)。中控臺、兩側門板上,都大量用了真皮包裹。實木面板和碳纖維材質、以及大量的鍍鉻裝飾,讓車內的豪華氛圍保持在比較高的水準。至少比漢蘭達和途昂,更有豪華味兒了。

第三個問題:空間表現如何?

這臺車的尺寸超過5米,軸距超過3米,空間貌似不是問題。但實測後卻發現,並沒預想的那麼大。將第二排座椅推到最後,可以留出兩拳多的空間。第三排此時已經頂腿。合適的坐姿是第二排、第三排都留出一拳多不到兩拳的距離。大家都能坐的相對舒服。此外,雖然是後驅動,但因為整體車身較高,所以地板中央隆起並不明顯,大概只有六七釐米的樣子。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第三排座椅給了獨立頭枕、獨立空調出風口、杯架、儲物格

為什麼空間沒想象中充裕呢?後來我打開後備廂,發現了問題所在。探險者的後備廂明顯比一般的三排座SUV要深的多,目測地板外邊緣距離椅背的距離,至少有四五十公分。相比很多三排座SUV只能放個揹包,這個後備廂即使不放倒第三排,放三四個登機箱是沒問題的。而且第三排座椅實現了一鍵電動放倒和收起,使用很方便。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同時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亮點是:一般第二排座椅都是4:6放倒,但是探險者第二排的三個座位,可以單獨放倒。例如可以將中間座椅單獨放倒,成為一個小桌板。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它的六座設計,中間的走道很寬。可並排站兩隻腳。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第四個問題:配置水平如何?

從實拍的兩款頂配車型來看,STline版本是一臺後驅+四驅車型,主打性能。靜態能看到的主要配置,包括換擋撥片、12.8寸屏、全液晶儀表、福特第二代STNC+智能互聯和全套語音控制、全景天窗、全真皮座椅、前排電動+加熱+通風+按摩,第二排座椅加熱+獨立空調,BO音響、360全影、電動尾廂等。鉑金版是以後驅為主打,車內設計氛圍更加舒適商務,配置基本相同。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在中控臺上,有個細節很有意思。在旋鈕左下方,有個標識形狀圓圓的、像蝸牛一樣的按鈕,你知道是什麼嗎?我諮詢了工作人員才知道,這是一個TCS(牽引力控制系統)的關閉和開啟按鈕。

實拍國產探險者:近距離看顏值、內飾、空間和做工,什麼水平?

TCS是一套電子保護裝置,必要時介入,修正車身姿態避免失控。但電子裝置保護過多,有時候也會在做稍微激烈一點的動作時,令駕駛者無法盡興,無法體會車輛本身真正的操控功底。探險者提供了這個選項,就是讓駕駛者可以關掉電子保護,盡情享受後驅快感的意思吧。

最後說說

從第一代到第六代,探險者一直都代表著自由、開拓的精神。這一代國產開拓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豪華、性能、操控,使之更具有美系中大型SUV既豪華又硬派的風格。其實靜態只能感受到它的局部魅力,這款車的動態駕駛感受也許才是其精華。276馬力的2.3T、縱置後驅+四驅、10AT的組合,會有怎麼樣魅力?敬請期待我們後面的動態試駕彙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