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真的攻打郑国造反了吗?还是另有隐情?

商鞅其人,法家褒其革法明教,富国强兵,儒家贬其天资刻薄,败俗伤化。但商鞅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改革成功让秦国从此立威诸侯无敌于天下,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其法家思想甚至深远的影响至现在。

商鞅真的攻打郑国造反了吗?还是另有隐情?

商鞅影视形象


秦孝公与商鞅之间曾留下了一段“生死相扶”的佳话,而孝公薨后,商鞅就立马遭到清算。之后商鞅的一系列行为让人摸不着头脑,先是逃亡魏国,魏人不受,而后又率私兵攻打郑国,意欲何为?


先来看看《资治通鉴》记载: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初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整个人其实还是有点懵逼的,就像这样:

商鞅真的攻打郑国造反了吗?还是另有隐情?


秦惠文王与商君的仇恨大家都清楚,公子虔告商君欲反,也十分理解,毕竟有劓(yi)刑之恨。逃亡魏国,被魏国送回,然后拉着商於的私兵开始造反,攻打郑国。这就很迷了,郑地(郑国被韩国吞并,实际是韩国的郑地)千里迢迢,为何要攻打?商於离韩国、楚国都近,为何不向这两个国家逃跑呢?

商鞅真的攻打郑国造反了吗?还是另有隐情?

战国地图


带着疑问,我们来分析下(以下为个人见解)。


一、商鞅为什么必须死?

1、得罪秦惠文王及其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等人(所以由公子虔出面告发商君谋反)

2、变法得罪了贵族,破坏世袭制度

3、用法严苛,并不得民心(从救灾一事上就可亏端倪)

4、权臣(很重要),商鞅掌握着军政法大权,新法颁布,民只知商君法,而不知新君令

5、秦孝公欲传商君(来源《战国策》),一定程度上让惠文王非常忌惮

商鞅真的攻打郑国造反了吗?还是另有隐情?

秦惠文王影视形象


二、商鞅是否知道自己必死?

从商鞅变法一直以来的种种措施,商鞅应该知道一旦孝公比自己先去世,自己必死。理由如下:

1、公然判太子有罪,刑其师、傅,要知道嬴驷可是未来的国君啊,这都敢得罪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2、削弱贵族势力,残杀百姓。得罪贵族势力,又不得民心,以商鞅的聪明才智,怎会不知下场

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


三、除了必死,商鞅是否还有其他出路?

唯一的选择就是逃亡他国。商鞅也尝试过选择这条路,先是被客栈拒绝,后被魏国赶回秦国!


四、为何不逃往他国,而选择造反?

这一点比较蹊跷,我个人理解应该是有2点:

1、 商君一开始觉得能有机会逃亡魏国,并获得魏国的重用(由于魏文侯的影响力,人才都希望去往魏国发展)

2、 逃亡魏国失败后,其实错过了最佳逃跑时间,此时要再逃亡楚国或者韩国,时间上基本来不及,所以仓促间只能选择起私兵造反,为逃跑争取时间

五、商鞅攻打的到底是郑国还是郑县?

这一点也是争议较多的,我们看一下几段记录:

《资治通鉴》:

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

《史记》:

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商鞅真的攻打郑国造反了吗?还是另有隐情?

战国地图


关于“郑”有人说是秦国的郑县,有人说是被韩国吞并的郑国。

1、首先我们其实可以排除郑县,一个是郑县隔着商地有上百里,为何不就近攻打附近的州县?而且即使攻打下来郑县,面临着函谷关与关中前后夹击的风险,又远离商地,这个没有任何意义。

2、从记载来看《史记》中的郑黾池,一定就是指郑国,没有特别说明的话,第一个“郑”应该也是郑国。但是,商鞅为何要攻打千里迢迢的“郑国”?能穿过韩国攻打郑国,为何不直接逃亡韩国?同时得罪秦国与韩国(郑国已被韩国吞并)对商鞅有何好处?

所以,商君攻打郑国和郑县的概率都不高。但目前我没查到相关证据可以表明他实际在做什么,对于史料记载我保持怀疑态度。

总结:商鞅临死前在做什么?

商鞅知道自己必死,为了获得一线生机,试图逃亡魏国,失败后选择起私兵造反,争取时间逃往他国,失败后被杀。至于造反是攻打哪里,还是就地反抗,并不是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