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油宝”风险事件审视“纸商品”产品创设导向

现实有些时候比现象更残酷!

中行“原油宝”-37.63美元/桶的结算价便是一例。这意味着多头投资者不仅本金悉数亏光,而且倒欠交易对手方的钱。作为一个投资门槛不高,面向大众的金融产品,出现如此结果确实有很多问题要思考。

笔者看来至少有这么4个问题要思考。1.商品价格出现负值这一现象是否合理?2.期货要不要为商品价格出现负值负责?3.商品投资市场是否需要纸商品和普通投资者?4.针对普通投资者的纸商品创设应该坚持怎样的导向?

商品有生产成本,按照简单的成本加成定价,商品价格不应该出现负值。但这只是供需常态化的结果。当商品陷入严重过剩时,如果又面临关停重启生产的一次性成本较高,商品本身保质期较短,仓储费用较贵,废弃时的处理成本较高,就可能出现厂家倒贴钱处理商品的现象。

很不幸,原油恰恰是这样的商品。在全球新冠疫情冲击下,原油市场严重过剩。虽说常规油田关停重启成本较低,但页岩油的成本较高。原油虽无保质期的问题,但仓储要求较高,而可用库容空间已非常有限,仓储费用近期已暴涨。因此,原油价格阶段性出现负值也算是个合理现象。

商品期货在商品市场,特别是商品价格发现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4月3日,NYMEX就公告开始测试交易系统对报负价的报价和结算的处理,4月15日公告完成模拟测。这就意味着原油期货在技术上可能出现负值。这些公告面向所有投资者,无疑也包括这次表现凶残的空头。因此,如果交易系统未测试过负价格报价,至少这次原油期货不会出现负值,原油宝也就不会出现负值结算价。

但如果现实中现货出现负价,而期货因为合约设计不能出现负价,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有效性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就商品市场的自发运转而言,如果没有强制力限制商品不能出现负价格,负价格作为一个出清形态仍应得到保留。原油期货出现负价格本身并无特别值得诟病之处。当然,期货交易所从防控化解市场风险角度或许也有提醒投资者注意可能出现负价格风险的道义。毕竟除了直接的期货投资者外,还有大量的类“原油宝”金融产品是和期货价格挂钩,也是广义上的利益相关者。

商品市场体系,除了发达的现货市场外,也有金融衍生品市场。特别是期货、期权和场外衍生品并完善了商品市场,提升了定价效率,也向投资者供给了大宗商品这一资产类别,丰富了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范围。但金融衍生品是把双刃剑,在服务实体经济拓宽产业机构风险管理的潜在操作空间外,也引入了投机者也可能放大市场风险,特别是极端市场环境下的风险。

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看,商品和债券和股票等会带来现金流的资产存在显著差别,商品投资核心在于博弈价差,而且对时间更为敏感。这种差异一方面使得在资产配置中加入商品有望改善整个投资组合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也对投资者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就专业投资者或产业机构而言,直接通过期货、期权和场外衍生品参与商品市场无疑是最优选择。

纸商品作为一类商品的金融投资品,对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性作用而言作用有限,更多的是降低投资门槛后的投资品,满足更大范围投资者配置商品的需求。从这一点而言,纸商品有其存在的空间和价值。

但纸商品的产品创设既要关注商品投资本身的专业性和风险性,也要注意其投资者门槛相对较低的特点,做好投资者保护。商品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期货、期权和金融衍生品虽然有管理风险的功能,但这只是微观层面上的风险转移,整体风险并未减弱。投机者的引入,风险管理工具丰富后的风险偏好提升,衍生品链条延长这三点其实增加了市场整体风险。而纸商品本身就是衍生品链条延长的产物。

出于投资者保护的考虑,纸商品产品创设时不能简单地通过控制杠杠率便将商品市场风险原封不动的转移给低门槛的投资者。金融机构作为纸商品产品创设者首先自己要成为商品市场的专业投资者,并通过合约设计和交易规则将纸商品包装成符合低门槛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金融产品。

这虽然会大幅增加纸商品产品的运作成本,但会有利于纸商品市场走的长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