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雄安新區”學社區商業與配套規劃


跟“雄安新區”學社區商業與配套規劃

社區商業與配套是基礎的民生工程,關乎居民的幸福指數,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社區商業更加成為大家的關注熱點,網格化管理使得一些社區的配套不足、不便問題暴露無遺。如何打造幸福街坊、破解社區配套難題,今天藉助《雄安新區社區生活圈規劃建設指南(2020年)》來學習一下雄安新區做法。

01、強調“5分鐘生活圈”

按《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2018)》,社區商業與配套規劃按輻射距離分為15分鐘、10分鐘、5分鐘、街坊四個圈層,這是平衡理想與現實、平衡各城市管理細度的結果。已經建成的大量社區其配套參差不齊,比較多的是不足或不便的,部分是過剩的,尤其是一些新開發住宅配置了大量底商,造成空置,從而也帶來了不便。這裡面也存在重複建設、資源浪費的問題,存在經營壓力與市場存活問題。考慮到居民購物方式、出行方式、健身休閒方式的變化,現實應用中可以適當合併,進行功能整合,比如北京副中心的家園中心規劃。

然而,大多數城市規劃到不了這麼細的顆粒度,而把細部規劃設計交給了開發商,出於提高建築面積、去化回款、專業度不夠等原因,造成了小區總體配套指標達標但佈局不合理問題,看似15分鐘生活圈內樣樣都有,但很多設施使用上是不方便的。雄安新區強調“5分鐘生活圈“,強調步行可達,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減少了規劃管理精細度不夠的隱憂。

跟“雄安新區”學社區商業與配套規劃

02、強調“以人為本 全齡友好”、“五宜”社區

雄安新區社區規劃中提到了“四通八達的社區連廊”、“社區四點半課堂”、“全生命過程的人性關懷”、“重點聚焦兒童與老人需求”、“以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為精神追求”,這些想法非常好,大家對這些詞並不陌生,在許多售樓的樓書上會經常看到。關鍵是如何保障落地實施,美好也是需要資金來支撐的。我們相信雄安新區的管控力度,也希望開發商展示出情懷,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設指南》提出,雄安新區要建設品質為先、重老重幼、全時導向、動態成長的全齡友好型人文社區,實現宜居、宜業、宜遊、宜養、宜學的“五宜”目標要求。其中,宜居是社區應有之意,宜養、宜學也是社區建設的重點內容,而宜業、宜遊是特色亮點。宜遊可分為內部居民遊逛、外部居民遊玩,前者好實現,後者會有擾民衝突,但也在一些社區中實現。看《建設指南》的解讀,應該是前者(社區休閒體系、公共空間氛圍)。宜業是傳統社區最難的,職住平衡是社會難題,在社區層面實現則是難上加難。雄安新區提出“營造開放的文創環境,激勵創新創業”,有想象空間,值得期待,讓我們拭目以待。

03、強調“以人為本 全齡友好”、“五宜”社區

在每個基因街坊中配置“十全十美”設施。其中“十全”指的是幼兒園、衛生服務站、文化活動站、街坊管理服務站、居民關愛站、便民商業點、居家養老驛站、室外運動場地、遊園、健身步道等十類在居民生活中起到基礎性作用、具有高頻次使用特點的基礎型設施,必須強制性配置齊全。這基本都在《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2018)》應配建內容,衛生服務站從按需配置變為了標配。

如果說“十全”比較常規的話,“十美”則是創新性的。在每個基因街坊中,從包括自然生態類、全民學習類、兒童託管類、身體健康類、心理健康類、互助類等在內的10大類20項功能空間中選擇10項,再加上根據社區需求自行配置的特色型設施,共同構成“10+X”提升型設施。“十全”是基本配置,是“量”的概念,“十美”是較高要求,是“質”的範疇。做到“美”需要居民認可,這不容易,但這確是居民生活品質、鄰里和諧、文化自信的依託。好在規劃中是20項選10項,具有一定彈性,從而更具可實施性。

04、強制性管控

雄安新區在規劃建設階段,就把各項社區生活圈服務設施建設指標納入新區控規的強制性管控內容,設施的開發建設與居住區建設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按規劃建設的各類社區服務設施,原則上不得更改為非社區服務設施用途。這從制度上進行了強約束,保障了規劃的落地實施。

05、設立“社區規劃師”保障實施

有了制度,還需要有人去監督實施。雄安新區設立三級“社區規劃師”,發揮規劃指導、政策宣傳、規劃編制、動態維護、公眾參與、實施監督與服務評估等職能,為規劃實施保駕護航。另一方面,不封閉不僵化,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實施“政府購買、社會化運營、全程參與式評估”運營模式。調動社會化運營,才能減輕政府人力負擔,提高靈活度。

根據不同類型設施的運營成本收益,採取零成本、租金減免、稅費優惠、社區基金、專項資金等多種設施運營支持舉措

。這有利於激發社會力量的參與意識,減少一些社區服務設施既是居民迫切需求的但又因經營壓力而空置的現象發生。

作為“美好社區助推平臺”,我們希望更多人關注社區規劃、參與社區優化,也希望更多城市、地區在喊口號基礎上拿出具體實施方案,共同提高居民幸福指數。我們也將持續創新,彙集各方力量,為社區建設提供更多優秀產品與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