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園區嬗變旅遊景區 生態產業振興鄉村旅遊的涼山實踐

四月櫻桃紅,西昌樟木箐櫻桃園裡人們挎著籃子,體驗著採摘的樂趣;畫面切轉到寧南萬畝桑園,綠色的桑葉在春風的吹拂下猶如綠色的海洋;移轉至會理石榴園區,火紅的石榴花開滿枝頭,拍照留影的遊人們紛紛相約秋季一起來摘果……五彩的田園,阡陌縱橫,綻放著迷人的光芒,曾經的田埂,已成為遊客體驗鄉村生活的出遊地,隨著現代農業園區基礎設施的不斷提升,到園區裡的體驗也更加豐富。

截至2019年年底,全州新建5個省級培育園區,成功創建27個州級園區、68個縣級園區。許多園區在創建之初,就充分考慮了旅遊元素,農業加旅遊的發展思路,帶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讓現代農業園區從單一的農業產業邁步田園觀光景區。


農業園區嬗變旅遊景區 生態產業振興鄉村旅遊的涼山實踐

寧南碧窩蠶桑現代農業園區,既是綠水青山,又是金山銀山

找尋鄉愁現代農業園區成為旅遊熱點

“走,週末去樟木‘討’櫻桃。”假期未到,在西昌工作的陳女士就開始邀約朋友一起出遊。西昌樟木箐鎮丘陵村歷來有種植櫻桃樹的傳統,幾乎每家每戶都種植了櫻桃樹,擁有青翠的百年櫻桃果林,櫻桃總種植面積已經達到4600餘畝。

近年來,在西昌市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全鎮大力發展鮮果產業,打造“鄉村遊”重要景區。在櫻桃產業的發展帶動下,樟木箐鎮利用自身優勢,依託水果的遠銷和近購,拓展農家樂經濟,逐漸走上一條前景廣闊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目前,丘陵村有農家樂118家。家住丘陵村的向瓊,便是第一批在該鎮黨委政府帶領下發家致富的代表。2007年,樟木箐鎮首屆櫻桃採摘節前她就辦起了農家樂,經過多年的發展,這個曾經只能接待七八桌客人的小農家樂已經發展為佔地面積4畝,擁有櫻桃園15畝,能同時容納20桌200多人用餐的星級農家樂。

2018年,西昌市啟動了安寧河“農文旅”生態走廊樟木試驗段一期建設項目。按照“一帶兩岸六區四基地”的規劃佈置,打造安寧河濱河水休閒景觀帶。實施櫻花湖溼地公園、14000畝的櫻桃森林和花溪莊園等項目,建設濱河景觀帶6.16公里,景觀面積43.78萬平方米,集成化打造樟木“櫻桃小鎮”,借勢發展康養、旅遊等新興產業,營造宜居優美鄉村環境,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農業產業大發展的同時,綠色的鄉村也成景區景點。樟木箐是西昌“鄉村八景”的起源地,也是國家級3A級景區,2018年,成功申報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先後榮獲“國家級生態鄉鎮”“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省級生態示範村”等20餘項殊榮。2019年,樟木箐創建4A級旅遊景區,並通過省級驗收。今年4月,“茅坡櫻紅”上榜省級示範農業主題公園。

與此同時,德昌櫻桃桑葚採摘節、會理魚鮓芒果採摘節、冕寧櫻桃採摘節等一系列鄉村節慶活動的舉辦,進一步帶熱鄉村遊。寄情山水享休閒樂趣,到鄉村,體驗採摘樂趣、吃農家飯、尋找鄉愁,成為出遊的新風尚,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特色的產業發展,不斷提升的基礎設施,很好地滿足了遊客的出遊需求。

農業園區嬗變旅遊景區 生態產業振興鄉村旅遊的涼山實踐

會理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石榴花開。

佈局文旅元素不斷提升農業園區品牌

今年3月,四川命名35個星級現代農業園區,會理縣石榴現代農業園區被評為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寧南縣蠶桑現代農業園區被評為省四星級現代農業園區。星級現代農業園區的成功創建,也標誌著我州農業產業園區的進一步提檔升級發展,景區與旅遊進一步融合發展。

初夏時節,走進會理縣鹿廠鎮銅礦村萬畝石榴現代產業園,層層綠葉中,火紅的石榴花競相怒放,紅色的花瓣驕陽似火,舒展著燦爛的殷紅,石榴田間,手拿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和遊客,盡情享受著這片花海美景,再過幾個月,成熟的石榴將掛滿枝頭,屆時,將迎來一大批前來體驗採摘樂趣的遊客。

近年來,會理縣利用資源優勢,把石榴種植作為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特色支柱產業,走出了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的現代石榴產業發展道路。2019年,會理石榴種植面積40萬畝,產量70萬噸,產值50億元,果農收入34億元,拉動二三產業實現產值16億元,成就了會理全國石榴生產第一縣及“中國石榴之鄉”的美譽。並立足農業資源優勢,科學合理佈局,在園區建設總體佈局上,依據農業自然地域分異,形成“一心帶兩翼、一環串多園、產業相互融合、區域合作共贏”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大力發展“紅(石榴)、黃(烤煙)、黑(生豬和黑山羊)、綠(生態林果蔬)、藍(康養休閒農業)”特色農特產業,五彩農業初具規模。

目前,會理縣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正積極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並依託會理古城、會理會議遺址等一批4A級旅遊景區,吸引各地遊客前往,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

無水栽培的蔬菜、重200斤以上的大南瓜、香甜可口的草莓……走進位於昭覺縣四開鄉好谷村的涪昭現代產業園區,各種新奇的蔬菜水果長勢正旺。

涪昭現代產業園區是綿陽涪城區對口幫扶昭覺縣的重點項目之一,於2018年開工建設。產業園區佔地5000畝,是目前州內面積最大的農業產業園區。園立總體規劃建設約5000畝,總投資逾3.2億元,分三期建設。目前,已建成智能玻璃溫室、育苗室、培訓中心、種植大棚、露地蔬菜基地等,實現水肥一體與農業物聯網全覆蓋。

公司生產負責人宋永超介紹說,產業園區給周邊12個村的村民提供了長期用工崗位,不僅帶動了周邊村民脫貧致富,更為重要的是讓轉變了村民的觀念,培養了新的技能,在積極帶動農戶致富的同時,園區正積極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讓更多的遊客來這裡體驗鄉村樂趣。

行走在產業園區草莓種植基地的步道上,偶遇幾名前來採摘的遊客,拎著滿滿一籃子草莓盡興而歸。宋永超說:“產業園區在設計規劃前期就考慮和融入了旅遊元素,在各個園區的隔斷道路兩旁種植了櫻花樹,增添了觀賞性。此外,產業園區內規劃有300畝果園,種植有櫻桃、李子、哈密瓜等水果,讓遊客的採摘體驗更豐富。下一步將在沿河一帶建民宿、酒店、停車場等,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新產業新業態,並規劃遊客參觀線路,讓更多的人走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寧南蠶桑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經過40年來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寧南文旅產業的一張靚麗名片,“中國蠶桑之鄉”的盛名顯出了蠶桑業在寧南的興盛。碧窩蠶桑現代農業園區位於寧南縣新村鄉碧窩村,面積10005畝,建成後將輻射區域涵蓋“兩鎮兩鄉”(松新鎮、六鐵鎮、新村鄉、海子鄉)的連片桑園5.8萬畝。

園區按照“重抓關鍵、發揮優勢、強補短板”的原則,對基地建設、設施裝備、農產品加工、農業新業態、品牌培育、科技支撐、主體培育等七個方面進行補短提升,形成產業特色化、生產標準化、技術科學化、經營規模化、服務社會化、產品品牌化、發展融合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園區建設圍繞門戶區、蠶桑文化主題公園區、蠶桑科技園、高標準桑園、高效節水農業灌溉和桑城民居風貌打造六大版塊展開,後續將以園區為基礎,完成景觀及現代農業旅遊景點打造。示範引領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將為鄉村振興提供產業發展樣板和經驗借鑑。

農業園區嬗變旅遊景區 生態產業振興鄉村旅遊的涼山實踐

鄉村旅遊採摘節。袁蕾 攝

農旅融合發展結出鄉村振興的“甜果子”

2019年,德昌縣創建了省級枇杷產業園區,今年4月,枇杷園觀光步道和觀景平臺已經竣工,行走在枇杷園觀光步道上,一顆顆枇杷掛滿枝頭、果園裡、小路旁,伸手可得,煞是誘人。三三兩兩的村民正在地裡忙碌著。行至新修建的觀景平臺,站在高處,千畝枇杷園風光盡收眼底。

沿著觀光步道往下走,偶遇正在枇杷園裡遊玩的一家人。“這裡空氣好,枇杷味道也好。同時,也讓孩子多感受一下田園風光。”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美化了農業產業園區,並將果園變為了“景區”,遊客到枇杷園裡觀光、採摘枇杷更方便了。

高豐村枇杷產業園區是德昌規劃建設的8個現代農業園區之一。目前,全村枇杷種植達2300畝,產值超過2000萬元,園區以小高鎮高豐村為核心區,輻射小高、樂躍兩鎮6個行政村28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20.62平方公里。

“家裡種植枇杷已經15年了,有6畝多地,今年收成還是不錯,每畝可達到2萬多元。”德昌縣枇杷協會會長、高豐村村民楊再平介紹說,去年,家裡投入了100萬元,建了3層樓的房屋,設計規劃了14間民宿客房,目前已完成裝修,就等著疫情結束後開門營業。

曾經的枇杷種植大戶,將目光投入到旅遊產業中。“從事新領域,會不會擔心客源問題?”“這個一點都不擔心,過年前就有攀枝花的遊客到家裡看過,都非常滿意。”楊再平信心滿滿的說,德昌氣候好、水質好,一年四季水果不斷,這些都是吸引外地遊客來德昌養老的優越條件,住在枇杷園裡,空氣質量一流,平日裡吃的肉類和蔬菜都是自家種植的,都是綠色放心食品。

4月,走進位於昭覺縣灑拉地坡鄉的九如生態草莓種植園,一排排白色的大棚裡,一顆顆紅色的夏草莓看上去非常誘人,伸手採摘一顆放在嘴裡,香甜可口,果味濃郁。這裡是全國最大的高山夏草莓種植園。“這裡種植的草莓每年4-12月成熟採摘,填補國內夏草莓市場空缺。”昭覺縣九如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德賢介紹說,去年8月至11月,短短4個月的時間,夏草莓產量達到300餘噸,每畝銷售收入6-7萬元,產值突破400萬元,並帶動當地用工22050人次,工資發放132.3萬元,平均每天用工147人,帶動就業185戶,其中貧困戶127人。“預計今年畝產達到8000—10000斤,夏草莓年銷售收入1200萬元。”

九如夏草莓種植基地海拔2560米,常年平均氣溫11℃,晝夜溫差大,地勢平坦開闊,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無重金屬汙染。緊鄰307省道,交通便利,園區背靠黑水河,水源充足,利於灌溉管理。

2019年5月,九如生態草莓種植園一期開始建設,截至目前,已建成280畝標準化草莓大棚,1500平方米分選車間,280畝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並建設有三棟創業扶貧實驗大棚。

走出草莓種植基地,二期工地正熱火朝天的建設中,這裡正在進行2000畝標準化恆溫大棚夏草莓核心區的建設,並配套種植400畝標準化露天漿果,300畝育苗區,300畝油菜、燕麥種植區。

“建設中的夏草莓園區在規劃中還融入了旅遊元素,劃分出了鮮果採摘區域,並鋪設採摘步道,木結構的特色民宿也正在建設中。”未來,隨著西昭、樂西、沿江三條高路公路的修通,農業產業園區也將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打造旅遊景區,讓更多的遊客走進園區,體驗鄉村生活。

近年來,我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角度出發,把現代農業示範園打造成為鄉村旅遊基地,實現了產業建園區,園區變景區,將鄉村旅遊與特色產業相結合,開發建設、升級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積極助推鄉村旅遊發展,逐步探索出一條包括文化活動、體驗採摘、鄉村旅遊在內的生態觀光農業發展新模式,結出鄉村振興的“甜果子”。

來源|涼山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