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孩子專注力的第一步,從家長停止無心的“干擾”開始

章齡之在家帶著兩隻“小猴子”上網課時的情形,媽媽們看在眼裡,簡直太戳心了!

輔導大兒子上課,小傢伙喝著水、吃著東西、搖頭晃腦地完全學不進去。

章齡之循循善誘、強壓怒火,最終還是忍不住提高了嗓門、敲起了桌子。

輔導小兒子上課,小祖宗爬上爬下、完全坐不住,注意力直線下降,不一會兒直接溜跑了,任憑怎麼哄也不肯回來。

提升孩子專注力的第一步,從家長停止無心的“干擾”開始

這場面,像極了在家輔導作業、和小神獸鬥智鬥勇的你我她等老母親們。

網課不好好上,作業不好好寫,東戳戳西看看。

每次都在心裡默唸著不吼不叫、正面管教,最後還是會忍不住一頓河東獅吼、大打出手。

等作業好歹寫完了,血壓也快爆表了。

提升孩子專注力的第一步,從家長停止無心的“干擾”開始


專注力不行,是孩子成長階段的正常現象?


這樣的情況在孩子身上太常見了,寫作業坐不住,東戳戳西看看;上課時老走神,不能專心聽講;玩玩具也沒個長性,一會兒玩玩這個,一會兒碰碰那個。

總在想,孩子的注意力怎麼就這麼渙散呢?

其實,孩子注意力難以集中、效率低下,有時也是有客觀原因的。


提升孩子專注力的第一步,從家長停止無心的“干擾”開始

1.選擇太多,反而無法專注於一件事物

孩子總是對周圍的一切都很感興趣,很容易就被眼前的事物所吸引而忘記了原本正在做的事。

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曾做過一項實驗:

研究者將幾個孩子隨機分成兩組。

第一組孩子每個人可以從3支畫筆中挑選1支,另一組孩子每個人可以從24支畫筆中挑選出1支畫畫。

結果,第一組選擇少的孩子作品要比另一組優秀得多。

之後,研究者試著說服孩子們放棄自己所選擇的畫筆來換取另一樣禮物,結果選擇多的一組孩子更容易放棄自己手中的畫筆。

可見,選擇太多有時反而會使孩子難以專注於手中的事物,更容易被幹擾而選擇放棄。


2.家長事事代勞,使孩子“不需要”專注

有時孩子不能專注地做事情,問題可能出在大人身上。

《安家》裡曾有一幕,宮蓓蓓的公婆在家帶孩子吃飯時,孩子一邊看動畫片,爺爺奶奶一邊一勺一勺地喂著孩子吃,孩子的注意力自始至終都放在動畫片上。

而這樣的舉動不僅不能培養孩子專心吃飯的好習慣,也不利於孩子的消化吸收。

細想會發現,一個專注力不夠的孩子,身邊往往有一個喜歡事事代勞、不斷“打擾”他的大人。

但是,這樣的“事事代勞”也會使孩子失去應有的緊迫感,對大人過於依賴,當日後面對需要自己完成的事情,也會習慣性地不緊不慢、等待大人的援助。

提升孩子專注力的第一步,從家長停止無心的“干擾”開始

3.來自外界的干擾,因關心而“打斷”孩子的專注

有時,家長也會因為關心而打斷孩子,比如:

孩子在伏案學習,家長提醒他:坐直腰板;

孩子在看網課視頻,家長提醒他:遠眺休息眼睛;

孩子在看書複習,家長提醒他:喝杯牛奶再繼續學。

但是,這種善意的關心卻很容易轉移孩子本就薄弱的注意力。

提升孩子專注力的第一步,從家長停止無心的“干擾”開始

當然,除去外部因素,孩子專注力低其實也是成長階段的正常現象。

這是因為孩子的大腦發育尚不成熟,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的過程也不夠穩定,所以注意力不夠集中是孩子的共性。

有心理學實踐證明:

3歲的孩子注意力可維持3-5分鐘;

4歲的孩子注意力可維持10分鐘;

5-6歲的孩子注意力可維持15分鐘;

7-10歲的孩子注意力可維持20分鐘;

10-12歲的孩子注意力可維持25分鐘;

13歲以上的孩子注意力可維持30分鐘左右。

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大腦發育越來越完善,注意力也會越來越趨於平穩。

提升孩子專注力的第一步,從家長停止無心的“干擾”開始

3歲到12歲,是孩子專注力培養和矯正的最佳時期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力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

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逐漸養成好習慣,家長不妨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1.不干擾孩子,不因關心而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

《生物鐘優勢》的作者馬修·艾德倫博士曾提出:在專注進程中頻繁被幹擾,會有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當孩子聚精會神做一件事的時候,其實不需要大人過多的“指導”,只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研究思考就好。

即使孩子是在聚精會神地玩玩具,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大人過多地打斷不僅不利於孩子專注力的提升,還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正在做的活動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

蒙臺梭利說過:“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所以提升孩子專注力的第一步,是要從家長停止無心的“干擾”開始。

提升孩子專注力的第一步,從家長停止無心的“干擾”開始


2.給孩子設定明確的完成期限,預留一定的緩衝時間

當我們不得不打斷孩子時,給他預留一段緩衝的時間。

比如十分鐘後我們就穿衣服出門去超市;半小時後我們就要收拾餐桌準備吃晚飯。

幫助孩子比較平穩地從正在做的事情中抽離。

當時間一到,大人也要遵守時間約定開始動身做要做的事情,用行動給孩子發射信號,讓孩子能自然地融入其中。

平時,面對孩子的拖拖拉拉、不緊不慢,家長也可以嘗試幫孩子設定一個明確的DEAD LINE,並給與孩子一定的獎勵,或者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後果。

比如:八點前認真完成作業,可以解鎖半小時動畫片;七點鐘準時穿衣出門,否則你會遲到。

給孩子明確的結果暗示,並讓孩子去承擔這個結果,施加一點緊迫感,慢慢幫孩子形成規律,督促他專心做完眼前的事,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

3.給孩子營造一個專注的空間環境

蒙臺梭利曾在提出的“有準備的環境”這一概念中指出:孩子需要一個有序的環境。

環境是影響孩子專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個整齊有序的環境能讓孩子感到更安全,同時物品擺放整齊有序,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平穩,專注力也更容易持久。

當孩子處在這個環境裡專注做事情的時候,家長不要圍著孩子轉,可以安靜地在他身邊同時看書或者辦公,家長的舉動也會影響到孩子情緒。

當家長靜下來,孩子也能潛移默化地跟著靜下來。

提升孩子專注力的第一步,從家長停止無心的“干擾”開始

其實,專注力也是可以通過日常的小遊戲來幫助孩子進行加強訓練,選擇一些既能讓孩子喜歡玩,又能提升專注力的小遊戲,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幫孩子篩選:

1.難度適中,不乏味,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讓孩子喜歡玩,願意玩。

2.貼近日常生活,可操作性強,充分發揮孩子的判斷力、觀察力、想象力等。

2.多角度、多方位訓練,幫助孩子全方面地提升專注力。

誠然,專注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潛移默化地培養,需要付出足夠的耐心和精力。

衡水中學的副校長郗會鎖說過:“學生之所以如此優秀,關鍵在於學校從每一件小事中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只有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才可能成功。”

一個專注力強的孩子,以後無論做什麼,都更容易把自己沉入其中、進入狀態,不會輕易被外界干擾,也更容易有所成就。


撰稿:莫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