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最近重温了穿越剧鼻祖《寻秦记》,最大的感受依旧是:黑古很帅!

这部剧诞生于港剧鼎盛时期,那时TVB流行拍“群像剧”,从主角到配角都精细刻画,每个人物栩栩如生,又与历史紧密结合,情节设计巧妙,思路清奇,令人深陷其中而追剧不停。

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如今再次重温剧情,细细品味剧中核心主线,秦王嬴政(赵盘)在项少龙的扶持下,从一个市井少年逆袭为千古一帝,纵观其成长经历,居然发现诸多细节显示:项少龙竟是个育儿高手。

懂得适时放手的父母,孩子更容易成长

赵盘初到秦国,身处异乡,举目无亲,在秦国遇到的大事小事,都需要依靠他的师父项少龙帮他解决。

有一天,项少龙用木头做了个痒痒耙,取名“不求人”送给嬴政,并语重心长得告诉他:凡事不要都假手于人。

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意思是要靠自己,自己解决才能学到东西。

之后,项少龙请琴清入宫做太傅,教授太子国学策论,同时举荐贤臣李斯辅佐其右,同时,嬴政开始独立主张国家大事,项少龙参与关键意见。

嬴政在登基前主持前秦王的丧葬,项少龙表示将来要走,嬴政问:“向太傅是我唯一的亲人,你走了,我该怎么办?”

项少龙再次推开他:“你长大了,不要当我是乳娘,我将来总有一天要离开。”同时再次鼓励嬴政要靠自己,要学会善用身边的能人贤士。

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项少龙智慧过人,从入秦国开始,就开始对嬴政实施“放手”计划。

不论是送礼物“以物喻人”,还是引进贤能分担嬴政对他的依赖,甚至于日间对他的鼓励,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嬴政能走向独立。

而嬴政也不负他望,即使没有项少龙,依靠他过人的执行力和决策力,最终成就非凡。

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曾提出: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在综艺节目《朋友请听好》中,易烊千玺读了一封信,令人深省。

我今年25岁,已经读研了,感觉自己还没有成年,因为妈妈管的太严了,我没有独立的感觉,妈妈每周给我打一次生活费,怕我月末没有饭吃,我的衣服从来都是妈妈买,自己没有买过衣服,出去和朋友吃饭也只有50块,因为没有多余开销,所以也交不到女朋友,我呼吸不过来,我真的很想独立。

这封信字里行间都能找到一种想触底反弹的感觉,这个25岁的学生,他的弹簧已经被妈妈压到极限了,他想甩开妈妈的手,又怕她伤心,因为爱妈妈,孩子就这样咬牙坚持着。

何炅说:“家长越晚放手,孩子就越晚学会飞,孩子如果被压太久,逆反心理会越来越多,除非被控制一辈子,但是这孩子就废了。”

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其实家庭对于孩子是舒适区,父母要温柔的把孩子推出去,孩子才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孩子往往会比我们想象中更独立,而最难的是父母不舍得放开自己的手。

父母的过度保护,一力包办,将自己的意志和孩子的行为长期捆绑,捆住了孩子的手脚,孩子自然无法长出翅膀,中国式“巨婴”为何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一句“为你好”,而本质是“害了他”。

懂得适时放手的父母,是智慧的,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一直紧紧牵着孩子的手,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缺少父爱的孩子,一生都在求爱

赵盘刚学了两招三脚猫功夫,就去找人报仇,打赢了还逼人钻他胯下,之后得意忘形跑回向项少龙描述,还兴高采烈的说要学天下最厉害的武功,项少龙听后教育他:学功夫永远不可能天下无敌,先练好基本功。

赵盘感叹:“师父的大道理真不少。”项少龙回应:“就是因为没人对你说道理,你才变成现在这样,从今天开始,师父除了教你功夫之外,还要教你做人道理。”

赵盘顿时眼泪汪汪跪地抓起项少龙衣角:“盘儿从小到大,从未有人对我说过此番话,只有师父肯关心我,你相信我,从今以后,我一定好好和师父学功夫。”

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赵盘自幼丧父,没有人给他讲过做人的道理,母亲对他更多是责骂,他觉得自己唯一的亲人也不关心他。当他感受到项少龙是真心教导他关心他时,感动泪目。

在项少龙身上,赵盘找到了一直在寻找的东西,是那种被父亲疼爱的感觉。项少龙就像一道光,治愈了他缺爱的伤。

这种亦父亦师的情感,令他终身铭记,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也要把项少龙模样做成陶俑,随他入葬永远陪伴一起。

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豆瓣高分电影《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将父爱缺失对女儿的影响演绎的淋漓尽致。

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主人公松子一生飞蛾扑火追爱,只为弥补童年父亲亏欠的一个微笑。

松子爱做白雪公主的美梦,但她并未得到原生家庭中父亲的爱,她最喜欢自己一张扮小丑的照片,是因为扮小丑父亲会开心,她在家庭中小心翼翼,处处讨好,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

松子的情路异常坎坷,遇到的男人都有明显的性格缺陷,每个男人都给过她致命的伤害。

第一个男人是作家,他把自己事业的失败怪罪到松子身上,自杀前无底线的伤害松子。

第二个男人有妻子,但松子不介意,因为她对爱无比渴望和向往,最终被无胆男人抛弃

第三个男人是个理发师,松子想和他结婚,但他不重情义,最后娶了别的女人。

第四个男人混黑社会,一直用松子赚的钱,入狱后松子苦等多年,换来的是对她的家暴殴打。

松子一生的执念,就是在追逐爱,他渴望感受男人怀抱的安全感,为了追逐爱,哪怕有一点点光,她就如飞蛾扑火般,可以让自己的自尊低到尘埃里。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童年父爱的缺失,她疯狂的抓住所有爱的稻草,只为填补这个不见深渊的黑洞。

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樊登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家庭归属感,以及他对于家庭没有感受到自己是很重要的角色,他就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谁能带给他这样的感受。

没有父爱的孩子是不幸的,他们的童年缺少归属感,他们渴望得到爱,哪怕是星星之火,都会让他们感激涕零,奋不顾身。

父爱如山,深沉而充满力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屹立于孩子身后的保护伞。

父爱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座心理靠山,有父爱的孩子,一生安全幸福,没有父爱的孩子,一生都在求爱。

懂得表达爱的父母,更容易赢得孩子

赵盘的母亲雅夫人,虽然是赵王的妹妹,但早年丧夫,为求生存常年被赵穆摆布,身不由己,内心觉得亏欠孩子,对赵盘的物质宠溺多过精神关怀。

赵盘打架受伤,雅夫人会责骂,赵盘被人欺负,雅夫人不敢帮孩子出头,赵盘从心里看不起母亲,觉得母亲不爱他,因此与母亲的争吵是家常便饭,没有尊重。

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项少龙是现代人,一方面他向雅夫人传授现代育儿经:子女好与坏在于爱心与关怀。劝说雅夫人要主动向孩子表达爱和关心,说出自己的苦闷,孩子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

一方面,他又时常提点赵盘:你误会你娘了,她真的很关心你,只是她有苦衷,你要给她机会,要多沟通,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母亲。

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一次,赵盘打架晕倒,雅夫人悉心照料他一整夜,通过梦话得知儿子不是故意惹事,而是为她打架,感动之余也表达出自己“身不由己”的无奈和对儿子的疼爱。赵盘得知母亲原来为自己付出那么多,内心懊悔,两个人都留下了爱的眼泪。从此之后,赵盘的叛逆日渐收敛,不再像以前一样不尊重母亲了。

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雅夫人听了项少龙的话,第一次敞开心扉对孩子说出自己的疼爱,相信赵盘听到这些话,内心一定是震撼的,感动的,原来我在母亲心中如此重要,母亲是爱我的,我不该那样对母亲,轻轻一句爱的表达,拉近了彼此的感情,化解了彼此的隔阂。

在我们中国,大多数父母的爱都是含蓄而保守的,他们往往一边含辛茹苦为子女付出全部,一边又很少向子女表达爱。

殊不知,懂得表达爱的父母,更容易赢得孩子。

有一期《天天向上》,请来了郭涛父子,郭涛在现场被主持人追问育儿经,他说:要大胆的向儿子表达爱,还要给他有力量的拥抱,父子俩在现场演绎爱的互动,让台下观众无比羡慕,被父子之爱甜到了心里。

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小石头因“纯爷们”的形象,圈粉无数,观众们都很好奇,一个才6岁的孩子,有责任心又自信,讲话幽默还很有主见,一句暖心对爸爸的表白“我爱你”,看哭了一票观众,有这样的孩子,真是人生赢家啊。

有其父必有其子,郭涛会大声向孩子说“我爱你”,而小石头也同样会回应爸爸,在如此“爱的氛围”下成长的小石头,怪不得有爱心,又懂得付出。

父母是孩子在世界上最在乎的人,其实孩子在意父母的态度要大于老师或者朋友。

父母的爱,就像屹立于孩子身后的大山,给予孩子力量和支持。

懂得表达爱的父母,是有智慧的父母,向孩子表达爱,会让孩子感到极大的满足和被认可,由此生出强烈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让他们人生前进的每一步,都有底气。

懂得表达爱的父母,是有格局的父母,只有带着父母的爱,孩子才能越走越远,勇攀高峰。

重看《寻秦记》,看项少龙教导赵盘的过程,就明白他是个育儿高手

《寻秦记》已经过去很多年,感叹当时青春年少的我们,如今已成为家有“熊孩子”的父母,为人父母的焦点永远都在围绕如何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孩子成长,其实是一个漫长而需要不断修正的复杂过程。

没有人天生就是真正的育儿高手。

为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不断的学习,实践,思考,成长,努力成为孩子心中最好的父母。

从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孩子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撰稿:云清悠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