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乌当丨调结构 增效益 奔小康,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WU DANG

2019.10.25

地处贵阳市东北部的乌当区,有500亩以上坝区16个,涉及6个乡镇、2个社区、71个行政村。

去年以来,贵州省掀起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乌当区也全面启动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多举措提升坝区综合效益,一个个土地肥沃的坝区串起了群众迈向小康路的新希望。

又到金秋收获时,喜看坝区捷报传。乌当区实施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斐然,且看这里的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优势布局

筑牢新支撑

聚焦乌当丨调结构 增效益 奔小康,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聚焦乌当丨调结构 增效益 奔小康,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百宜镇500亩省级样板坝区350亩稻蛙种养基地

驱车前往乌当区百宜镇,连片的果园、药园、菜园、茶园交相辉映,在秋风的吹拂下,生机尽显。

百宜镇500亩省级样板坝区核心区位于百宜镇红旗村上下中寨和对门岩组,坝区规划面积4901.43亩,覆盖4个村,以发展校农结合、精品水果和绿色蔬菜为主。

“百宜镇500亩省级样板坝区首尾两头分别处于贵开城际铁路百宜站出口和贵瓮高速百宜出口,距乌当城区仅半小时,地理位置优越。”百宜镇分管坝区建设的镇政法委书记邓勇介绍,该镇与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采取“院地”合作的方式打造精品坝区,建设开放性的公共教学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力量,探索坝区生产模式,农业科技含量有效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取得进步,农业生产力、农产品商品率有所提高。

聚焦乌当丨调结构 增效益 奔小康,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乌当各地坝区在建设中大力推广“一田多用”模式,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稻旱轮作、稻+农事劳作体验、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传承等,努力提升坝区土地利用效益。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百宜镇500亩省级样板核心坝区红旗村,稻花飘香,一片蛙鸣,“稻蛙养殖每亩年产值5万元左右,着实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好渠道。”村支书钟启伦说。

此外,在技术服务方面,百宜镇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科技兴农、智慧兴农,对现有的精品水果基地、绿色蔬菜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培训农民和技术服务,是实现产业发展的人力和技术保障。乌当区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依托省农职院教学基地建设和师资力量,组织好当地农户进行农业技术、技能及田间管理等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继去年实施农村产业革命取得突出成绩、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乌当区委、区政府确定了“5+1”产业(果、蔬、药、花、茶、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发展。

并以科技为重点,依托地处省会城市的优势,积极引进科研院校参与坝区建设,在品种上、技术上下功夫,发挥坝区引领作用,实现坝区产业提质增效。

利益联结

构织致富网

聚焦乌当丨调结构 增效益 奔小康,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聚焦乌当丨调结构 增效益 奔小康,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红旗村村支书钟启伦指导村民喂养青蛙

“今年年初我家流转了2亩田,流转费6500元。我在八月瓜种植基地打工,陆续收入7000多元,老伴在带孙子的空闲时候也来基地打工,收入3000多元。现在我们老两口已经收入1万多块钱。”百宜镇红旗村村民高登荣算着收入账,心里美滋滋的。

百宜镇政法委书记邓勇说,自坝区建设开展以来,百宜镇通过开展“三变模式”(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探索建立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学院+农业园区+村集体经济体+招商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多种模式并存发展的资产收益乡村振兴创新路径。坝区集中流转农户土地,农户一次性获得5年的流转租金。同时,村集体组建劳务输出公司,组织流转土地农户到实训基地务工增加收入。目前,流转土地支出费用200多万元,发放村民工资60多万元。

聚焦乌当丨调结构 增效益 奔小康,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百宜镇还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和销售平台,连通贫困地区“菜园子”直通高校食堂“菜篮子”的“校农结合”渠道;通过物流中心平台和销售平台的大数据信息,以市场为导向,指导贫困地区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同时,通过与镇或村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对村落基础设施和房屋风貌进一步提质升级,开发当地民俗、民族文化,包装打造乡村旅馆、农家乐、特色美食等带动村民致富。开展与村合作社合作,将流转整治后土地返租给村合作社,合作社组织村民生产,实训基地方提供技术指导和对接市场,村民、合作社、实训基地三方紧密合作,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通过应用资源节约、利用高效、环境友好的绿色技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实现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增产增收。“预计农业生产经营每亩每年产值平均达到12000元以上,3100亩年产值达到372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和品牌培育,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增加产业经济效益,辐射带动周边村民以及整个乌当区老百姓增收致富。”邓勇坦言。

凝心聚力

共谱新乐章

聚焦乌当丨调结构 增效益 奔小康,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聚焦乌当丨调结构 增效益 奔小康,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百宜镇500亩省级样板坝区产业路

乌当区除百宜镇红旗省级样板坝区外,还有羊昌镇羊昌省级达标坝区,涉及羊昌村、平坝村、甲岗村3个行政村,总面积340.78亩。涉及142户,709人,现有通组公路3公里,大棚1万平方米,道路等设施相对健全。产业以花卉、绿化苗木为主,兼有部分猕猴桃、草莓、中药材,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

乌当区新场镇王坝省级达标坝区,涉及保寨村、大岗村、王坝村、新场村4个行政村,总面积4290.7亩,涉及1187户,3790人,机耕道总长18公里、山塘5座、河道治理1.5公里。产业以蔬菜产业为主,兼有绿化苗木、梨、茶叶、红树莓、中药材等,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

聚焦乌当丨调结构 增效益 奔小康,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自产业革命的号角声吹响以来,乌当区实行专班制,以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班长,下设500亩坝区专班、果树专班、蔬菜专班等,协调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建设。量化创建指标,采取区统筹、部门主抓、乡镇实施方式,将500亩以上坝区创建指标一一量化、分解到部门、乡镇,量化到人头,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乌当区不断加大督查力度,将坝区工作纳入督办督察范畴。并明确责任主体,参与坝区建设部门、乡(镇)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

此外,搭建坝区平台。充分发挥坝区政策优势,吸纳市、区农投公司参与坝区建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断扶强经营主体,在政策、技术、项目上扶优扶强坝区经营主体,推动坝区产业发展。

通过500亩以上坝区建设,乌当区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目前,乌当区创建的省级样板坝区亩产值达9000余元、省级达标坝区亩产值达6000余元。同时,基础设施等进一步得到改善,供电、机械化、灌溉、机耕道路等设施逐步健全,保障坝区产业发展的系数进一步提升。

来源丨贵州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