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乾隆十年妃嬪冊封使硃批看出乾隆對令妃封嬪時的重視程度。

乾隆十年,因十一月要冊封純貴妃、嫻貴妃、愉妃、令嬪,所以禮部尚書奏請皇帝欽點嬪妃冊封的冊封使

從原奏摺來看,禮部尚書呈上的供皇帝選擇的名單順序如下:

內閣大學士果毅公訥親

大學士三等伯張廷玉

大學士查郎阿

大學士史貽直

禮部尚書來保

左侍郎木和林

左侍郎鄧鍾嶽

右侍郎覺羅勒爾森

工部左侍郎索柱

內閣學士塞爾赫

內閣學士伍齡安

————————————————————————————

皇帝是如何選擇呢?如圖所示,皇帝會在選中的冊封使名字前,用硃筆做標記,若是正使,則用硃筆圈一個紅圈,若是副使,則用硃筆點一個點。

從乾隆十年妃嬪冊封使硃批看出乾隆對令妃封嬪時的重視程度。

那麼這個奏摺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就是在選定正使時,皇帝的硃批在禮部尚書來保和左侍郎木和林之間又用滿文增添了一個人。皇帝這樣做,似乎是對禮部尚書呈上的人選還不夠滿足,自己還要加進去一個作為正使。

從乾隆十年妃嬪冊封使硃批看出乾隆對令妃封嬪時的重視程度。
從乾隆十年妃嬪冊封使硃批看出乾隆對令妃封嬪時的重視程度。

如圖,在來保與木和林之間有滿文硃批,皇帝增加了一個人選,並被圈定為正使。

皇帝增加的這個人是誰呢?

先讓我們看一下皇帝從這份名單裡最終選定的正使與副使都有誰

正使:大學士查郎阿、大學士史貽直、禮部尚書來保、滿文名字(皇帝新添人選)

副使:左侍郎木和林、右侍郎勒爾森、工部左侍郎索柱、內閣學士伍齡安

再讓我們對比一下乾隆十年十一月最終的冊封情況:

甲申。冊封純貴妃、嫻貴妃、愉妃、令嬪。命大學士查郎阿為正使。禮部左侍郎木和林為副使。持節、冊封純妃蘇氏為貴妃……命大學士史貽直為正使。禮部右侍郎覺羅勒爾森為副使。持節、冊封嫻妃那拉氏為貴妃……命禮部尚書來保為正使。工部左侍郎索柱為副使。持節、冊封愉嬪海氏為愉妃……命工部尚書哈達哈為正使、內閣學士伍齡安為副使。持節、冊封貴人魏氏、為令嬪。

從乾隆十年妃嬪冊封使硃批看出乾隆對令妃封嬪時的重視程度。

——————————————

正式冊封時的四位正使分別是大學士查郎阿、大學士史貽直、禮部尚書來保、工部尚書哈達哈。

正式冊封時的四位副使分別是左侍郎木和林、右侍郎勒爾森、工部左侍郎索柱、內閣學士伍齡安。

與皇帝硃批完全是一一對應。顯然可以看出,乾隆增添的那一位正使,是令嬪的正使,工部尚書哈達哈

從乾隆十年妃嬪冊封使硃批看出乾隆對令妃封嬪時的重視程度。

禮部所呈的這份名單,一共有十二個人。皇帝最終從中選擇出了七個人,自己又增添了一個哈達哈。

也就是禮部所呈人選在數量上是完全足夠乾隆選用的,乾隆卻放棄了其中的幾個人選,要自己添人。

從名單中可以看出,排在頭兩位的訥親與張廷玉,均是位高權重的頂級臣子,皇帝一開始便並沒有讓他們兩個人擔任嬪妃冊封使的意思。所以皇帝的選擇,是從第三個人,大學士查郎阿開始的,並且按著次序往後勾選,查郎阿、史貽直、來保均入選。按名單順序,第四位,也就是令嬪的正使,本應該是左侍郎木和林。

從乾隆十年妃嬪冊封使硃批看出乾隆對令妃封嬪時的重視程度。

難道是木和林沒有資格擔任正使嗎?

查《清實錄》,乾隆六年冊封嬪妃時,也是冊封四位嬪妃,分別是嘉妃、愉嬪、怡嬪、舒嬪。侍郎木和林在這一年裡擔任排名第三的正使,也就是怡嬪的正使。這說明了這樣的資歷,讓他在四年後擔任令嬪的正使,本來是完全合適。但乾隆卻沒有按著次序在木和林的名字上畫圈,而是把他撥去了做副使,自己添了一個工部尚書哈達哈插進來,給令嬪做正使。

尚書的品級地位均是高於侍郎的。也就是說,在乾隆六年時侍郎還可以做怡嬪的正使,但是到了乾隆十年冊封令嬪時,乾隆覺得侍郎已經不夠格做令嬪正使了,要加一個尚書給令嬪。

從乾隆十年妃嬪冊封使硃批看出乾隆對令妃封嬪時的重視程度。

這個小小的硃批修改,便顯然反映出了乾隆對令嬪的重視與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