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梧舞虎,展現了海島鄉土文化的特質,充滿了生機活力

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有一句民諺,叫做“三江鼓,羅梧虎”

。三江鎮的羅梧是一個小村。那裡民風淳樸,其民善鼓,每逢禮慶盛典,村民便會描動大鼓,與天同慶。其民善舞,若遇佳節良宵,村民就會人虎共舞,人虎同樂。舞虎,是海島原生態舞蹈,那是一個動人的場景,有遠古巫灘之舞的遺風。你看,三江之鼓,清揚激越,震古爍今,扣人心絃,甚於威風鑼鼓;羅棲之虎,玉貌錦衣,虎步龍行,剛柔兼濟,風流儒雅,其舞藝嫻熟、舞姿優美,勝於舞龍舞獅。

羅梧舞虎,展現了海島鄉土文化的特質,充滿了生機活力

舞龍舞獅,家喻戶曉,婦需皆知。可是,人虎共舞,知者寥寥,見者可數。其實,龍為神物,誰人見過真龍?虎為山君,神虎屁股摸不得,古往今來不知多少人望虎生畏,談虎色變。然而,不管是真是假,龍虎作為古老圖騰,早已在國人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虞舜時期,古國已有“象人鬥虎”的石刻;商周之際,青銅酒器之中已有“龍虎尊”。相傳,道教鼻祖張天師的坐騎就是一隻黑虎,武財神趙公明的坐騎也是黑虎。崇虎尚虎,由來已久,西漢時期,中原地區已有舞虎習俗。而“舞獅”不同,獅子源於域外。

羅梧舞虎,展現了海島鄉土文化的特質,充滿了生機活力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舞獅隨之,早先只流傳於宮廷,後來傳播於民間,繼而反客為主,大行其道,並且在發展演變中融入華夏文化,逐漸形成了北獅、南獅兩種流派。北獅的頭部造型近似於商周時期的石雕虎,南獅的獅頭則源自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的虎頭造型…專家考證,南獅源於古代舞虎。而關於“舞虎”,《古氏南遷》記載:“祖上自中原南遷,越南海而入桂,歷盡艱辛,艱難誰知?千里奔波,糧盡物耗,獨有傳世虎頭,雨淋日曬,隨眾翻山越嶺,舞虎覓食,鬥虎描臺,誰能分真假焉!”這段短文告訴人們,當年中原戰亂,災民流離失所,儘管道路遙遠,但古氏先輩仍然肩背傳世虎頭,靠舞虎換取食物。

羅梧舞虎,展現了海島鄉土文化的特質,充滿了生機活力

一路南奔,不畏艱難險阻;一路舞虎,展示剛毅勇武;一路舞虎,保護族眾平安。這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文化意識,這是一種超凡的生存藝術、生活智慧。這種精神意志,所彰顯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生命;這種文化傳承,所蘊含的是一個族群的生存密碼。也許,正是由於神虎保佑,遷瓊先祖“踏波濤如履平地”,平安渡海。於是,流浪逃荒不忘舞虎,太平盛世不忘舞虎;於是,覓地建宅不忘舞虎,年節慶典不忘舞虎。於是,高祖舞虎,曾祖舞虎,父輩舞虎,兒孫舞虎……世代舞虎,人虎共舞,傳承至今。

羅梧舞虎,展現了海島鄉土文化的特質,充滿了生機活力

據介紹,羅梧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立村。其時,瓊州大地震,三江周邊有72個村莊沉入海底,羅梧之虎躲過一劫,屈指算來,至今已有四百餘年。至於羅梧舞虎始於何地,傳自何人,已無從知曉。但知羅梧舞虎,虎氣十足;幾個虎隊,虎虎生威。每場虎舞,舞虎兩隻,時而翻滾,時而騰躍,其神威猛,其態憨厚,煞是可愛。每隻舞虎,扮演者二:一人扮“虎頭”,一人為“虎尾”,配合默契。鼓樂乍起,虎頭高昂,尾巴低揚,頭尾呼應,虎嘯風生,活潑靈動,氣吞萬里。此外,還有土地公前導,土地婆隨後,公婆相伴,亦歌亦舞,詼諧有趣.……演者觀者,濟濟一堂,場面壯觀,氣勢恢弘。

羅梧舞虎,展現了海島鄉土文化的特質,充滿了生機活力

羅梧舞虎,村民血脈裡流溢的是虎文化基因。不管是毫耋老人,還是費年童稚,男男女女,人人都可上場,老老少少,個個都能臨陣。每年二月“軍坡節”,那是羅梧虎群大顯身手的日子,每群虎都露“絕技”,他們用這種方式來紀念洗夫人,歌頌巾幅英雄“平定嶺南”的豐功偉績,頌揚社會和諧安定。之所以選擇舞虎,是因為虎是赫赫有功的戰神。相傳,周武王伐商,牧野之戰,商紂王的御林軍就是被周武王的3000虎賁打得落花流水。舞虎助興,模仿洗夫人出征,已成為特定程式,成為鄉土文化特徵。舞虎出行,所到之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羅梧舞虎,展現了海島鄉土文化的特質,充滿了生機活力

虎是吉祥之物,虎舞是吉祥之舞。舞虎,鎮祟、辟邪;舞虎,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舞虎,祈生意興隆、四季平安……真無愧羅梧虎,虎虎勢勢,虎虎彪彪。《周易·乾卦文》曰:“雲從龍,風從虎。”龍飛於天,虎行於地,虎龍結合,雄奇強盛,不可一世,成了逐妖、祛邪、鎮宅的角色。羅梧舞虎,展現了海島鄉土文化的特質,充滿了生機活力,具有齋戲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