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基層20年!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記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紮根基層教書育人20年

2014年4月25日,“五四”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回信。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表示,你們響應國家號召,懷著執著的理想,奔赴條件艱苦的西部和邊疆地區,紮根基層教書育人,十幾年如一日,寫下了充滿激情和奮鬥的人生歷程。你們的堅守、你們的事蹟,令人感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強調,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鬥無悔。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以你們為榜樣,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

截至2020年,保定學院已有百餘名畢業生在新疆、西藏、貴州、重慶、四川等地基層工作,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在雪域高原之上、在渝西莽莽的大山裡、在貴州偏遠的村莊中,他們像戈壁紅柳、似沙漠胡楊、如高山雪蓮,使青春煥發出別樣精彩。

扎根基层20年!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侯朝茹多年來自費學習心理學,為學生們開展義務心理輔導,成為了孩子們的知心姐姐。

“孩子就是一棵小小的紅柳,我要呵護他們成長”

時光回溯到2000年,新疆且末縣教育局到內地招聘教師,保定學院的應屆畢業生給了他們巨大的驚喜和感動,沒想到竟有200多人報名,最後不得不把名額增加到15個。對於這些畢業生來說,就業機會其實很多。他們義無反顧選擇了且末,就為了一句話:那裡的孩子需要老師——新學年馬上就要開始,初一7個班的班主任有6個還沒有著落!

李桂枝是保定學院第一批到且末支教的老師。20年來,她潛心於教學研究,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她的“自主、合作、探究語文教學”模式在全巴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簡稱巴州)推廣。她多次榮獲巴州“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優秀班主任”和“三八紅旗手”稱號。她認真負責的態度,優異的教學成績,再加上一口流利的當地語言,更使她贏得維吾爾族學生家長的信賴。家長們說:“把孩子交到李老師手上,我們放心!”

李桂枝帶的班裡兩名維吾爾族學生努爾曼和艾尼江,都是貧困生,一直交不上書費和學雜費(2006年國家還沒有免除學生的書費和學雜費),李桂枝就用自己的錢悄悄給他們交上。她又跑到商店,為貧困學生買來新衣服、襪子和手套。後來,艾尼江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內地高中班,因為捨不得離開李桂枝就想留在且末上高中。看著比自己高出一頭的學生,李桂枝笑著說:“你是男子漢了,應該去更廣闊的天地,是雄鷹就要飛翔。”艾尼江在內地上高中的三年,每學期李桂枝都寄去生活費,並經常去看望他的父母。在她的眼中,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棵小小的紅柳,她要呵護他們、助他們茁壯成長。

“人生面臨很多選擇,‘選擇所愛,愛所選擇’。我很幸運,做了一名教師;我很幸福,做著一名教師。因為教師是在用生命影響生命,用人格塑造人格,所以我願一生為此努力!”這是侯朝茹個人空間裡的一段文字。侯朝茹是且末中學高中年級的金牌教師,從2007年開始,一直擔任高中文科實驗班的班主任,連續帶了五屆畢業班,把數百名孩子送入大學深造。

侯朝茹說,初到新疆那段時間,心底也曾產生彷徨和困惑,真正讓她平靜下來、堅持下來的卻是一個同事的離開。“那是個寒冷冬天的傍晚,在凜冽的寒風裡,學生們在汽車站的門口排列成整齊的隊伍,眼裡噙著淚花,默默地向老師一次又一次揮手告別。班車徐徐開動,孩子們頓時哭成一片。當時的情景,震撼著每一個送行的人。突然,班長哭著問我,‘侯老師,你們會不會也要走?’看著他們渴望的表情和無助的眼神,我的心裡一陣酸楚,同時也湧起一種力量:不,我會留下來,好好地教你們!”就是這一句承諾,侯朝茹堅定地留在了且末,她與這裡的孩子們朝夕相伴,至今已經20年!

扎根基层20年!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志同道合的司會平、甄記兜,在高原上教書育人,覺得幸福滿足。

“理想幻化成愛溫暖著我們堅守的歲月”

現在新疆且末縣委黨校工作的蘇普,當年上火車時右臂上還戴著黑紗,久病的母親在他出發前十幾天前離開了。看著心力交瘁的父親,作為家裡最小的兒子,有一刻他也曾猶豫,但最終還是踏上了西去的列車。在寫給母校的信中他這樣回顧自己的心路歷程:“剛入學的時候,學校組織新生看了一部電視片《丹心》。電視片中,二師學生賈良圖為貧苦孩子上課的情節讓我記憶深刻。我是在七六烈士紀念碑前宣誓入黨的,如果說‘啟鑰民智’是當時先輩們的理想追求,那麼服務西部就是現在我們這一代應有的擔當!”

2002年,西藏日喀則教育局來保定招聘。雖然這次要去的地方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但保定學院的畢業生們報名依然踴躍。

閆俊良是中文系畢業生,在教學技能大賽上,內地幾所中學的校長都看上了他,希望他能去任教。憨厚的小夥子拿著刊登蘇普文章的校報告訴對方:“我是靠國家助學貸款完成的學業,現在是該我回報社會的時候了。兩年前我的師哥師姐去了新疆,現在有機會,我要去西藏!”

甄計兜是保定學院2002屆數學與計算機專業學生,當年他和同班的另一名同學就是聽了政教系蘇普奔赴且末的報告會,萌生了支邊的決心。兩人成績一樣優異,選擇一樣堅定,但系裡只有一個指標。最終兩人商量用投硬幣的方式決定去留,結果甄計兜成為日喀則市三中的教師。

西藏南木林縣,藏語意為“勝利”,地處日喀則地區東北部,平均海拔4400米。2002年,保定學院10名畢業生來到西藏南木林縣時,整個縣城也就百十來戶。沒有宿舍,他們就住在學校河對岸一個廢棄的車隊院裡。院子裡的蒿草有齊腰高,屋子是木條編扎,黃泥糊住,兩個人擠在五六平方米的狹小空間內。

2002屆畢業生、南木林縣一中數學教師徐建旺很自豪自己參與見證了縣一中和整個南木林縣的發展。他回憶說,當時大家一起去河裡打水做飯,一起走有五百年曆史的鐵索橋去學校上課,一起去藏族老師家做客;沒有電視,每天晚上就聚在一起聽收音機,交流新學會的藏語,買到一本好書大家輪流看。他感嘆:“再苦再累的日子也不覺得怎樣。看著自己教過的一撥撥孩子,都懂事了,長大了,實實在在感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強烈的日曬,使如今的他們風華不再,每個人臉上都帶著明顯的高原紅:“不是沒有機會回到內地,但在這裡工作越長,感情就越深,越覺得不捨。”

在西藏南木林縣一中任教的嶽剛老師對學生格外關心,他有一名學生叫格桑央吉,平時沉默寡言。初三那年剛開學,格桑央吉沒有來上課。嶽剛通過家訪瞭解到,家長看到格桑的成績一般,不想供她上高中了。看著孩子渴望求學的眼神,嶽剛努力做通了家長的工作。接下來的大半年,嶽剛在自己宿舍裡設了一張課桌,每天晚自習後為格桑央吉和另一名同學補課1小時。2005年7月,格桑央吉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日喀則第一高級中學。暑假裡,格桑央吉從幾十裡遠的家裡給嶽剛背了滿滿一書包土豆,嶽剛說:“那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土豆!”

2007年到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第二中學支教的李海豔,一直細心關注著學生們成長的點滴小事。在工作中,她逐漸瞭解到:由於當地農田少,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把孩子留給老人照看,這些留守兒童們大多家庭經濟困難,有的連基本的學習用具都沒錢買。李海豔就拿出自己的工資提前買上準備好,看哪個學生需要就隨時拿給他們用。為了照顧到學生的心理感受,李海豔又改變了資助方式,對每次的課堂測驗和課外活動都進行評獎,把自己買的那些學習用具作為獎品發給孩子們。節假日休息時,李海豔總會變著法兒地照顧學生:準備一大桌好吃的,邀請學生到她宿舍吃飯改善伙食,帶孩子們到城邊清澈見底的松江河裡捉螃蟹,到雨後的山林裡採蘑菇挖筍子,出錢讓孩子們與遠方的父母通電話……看著孩子們幸福的笑臉,李海豔早就忘了潮溼環境讓她渾身起疙瘩的難受,忘了飲食的不習慣讓她腸胃經歷的折磨。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2014年1月15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顯要位置刊發了《安放西部的青春與夢想——保定學院近百名畢業生紮根邊疆教書育人》的長篇通訊,各級新聞媒體紛紛轉載和跟進報道,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保定學院老校友師昌緒先生看了《光明日報》的報道後,寫信給西部支教的同學們:“看了你們紮根邊疆教書育人的事蹟,很感動。你們是有理想、有擔當的一代,而且還用自己踏實的努力,教育影響著下一代。在艱苦的條件下能夠不動搖,不退縮,堅守著理想,這點難能可貴。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和未來。”

保定學院西部支教優秀群體是當代青年的傑出代表,“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保定學院的學子們,用愛國為民、勇於擔當的人生追求,用不畏艱苦、紮根邊疆的高貴品質,用傾心育人、民族團結的師者大愛,用矢志堅守、泰然自處的崇高境界譜寫了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在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優秀群體精神感召下,學校每年都有報名參加西部計劃志願者,他們希望能和師兄師姐一樣去接受責任的考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人生的價值,在平凡崗位上為實現中國夢而做出努力。(通訊員劉世斌)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