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吧,剑!》土方岁三的武士之路

新选组,壬生狼,日本幕末时代的“盖世太保”,他们生前让万人惊惧,身后也能让万人铭记。短暂的生命如樱花般飘落,但它的光华被千秋万世仰望。我看过大河剧《新撰组》、《龙马传》,也看过《浪客剑心》,知道《银魂》,却只在课本里选读过一篇《与妻书》。我们中国的传统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但在日本的历史视野中,失败者甚至比胜利者更有光彩。

我很早以前读过司马辽太郎的另一本书《丰臣家的人们》,那本书从头到尾到渗透着旁观者的冷静与考究,但《燃剑》不一样,它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怀。前者还可以以历史为蓝本描绘人性,后者则完全谱写了一曲武士道的挽歌。


《燃烧吧,剑!》土方岁三的武士之路

司马辽太郎对土方岁三有着特别的钟爱,他甚至不忍心让土方岁三带着遗憾死去,而是穷尽一切想像的可能,让他和爱人、兄弟完成了最后的道别。然后,从容地以英雄的姿态拥抱自己的末日。所以今天,我们只说情怀,不谈历史。

乡下武士的气节

新选组的首领是近藤,人气偶像是冲田,灵魂是土方。他们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乡下武士,若遇承平之世,只能碌碌终老于山野。他们没有超人的学识,没有出世的远见,更没有显赫的背景。他们不具备政治才能,不具备拯救苍生的觉悟,看不清历史潮流,也找不出救国正途。

作为武士,他们遇到高手挑战的时候也会请“枪手”,会玩偷袭,会打群架,完全不具备费厄泼赖的精神。他们向往高官厚禄,向往功成名就,甚至向往高门富户的女人。对于野武士土方岁三来说和出身高贵的佐绘偷情,也是通向自己人生理想的必经之路。

《燃烧吧,剑!》土方岁三的武士之路


就是这样的一群平凡甚至庸常的人,却在乱世中用剑杀出了带血的功名之路。他们有什么?他们凭什么?作者给我们的答案是:气节。

看一个人的灵魂是不是高傲,关键是他能否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志向,忠于自己的选择。有利益大家都抢着上,遇到生死关头,有多少择木而栖的,有多少吃后悔药的,有几个能一条道走到黑的?

当新选组需要在幕府和天皇之间做出选择的关键时刻,近藤勇在摇摆,土方则没有丝毫迟疑地站在了幕府的一方。土方对冲田总司说:这是剑,剑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打败敌人。在他看来,剑是武士的尊严,是武士的气节,是世间最美最纯粹的东西,他的新选组只能为气节而存在。

土方到最后已经不是为了幕府而战斗,更不是为了虚有其名的虾夷共和国而战斗。在最后的战役中,他身后飘舞着的,是一面写着“诚”字的大旗。这个组织由他而生,随他而死。

新选组的崛起与覆灭

新选组的成功崛起,是因于追求士道的狂热,它的覆灭也同样因于此。

流传下来的 “局中法度”,违背任何一条下场都是“切腹”,上至干部下至队员,一视同仁,至今读来依然令人胆寒。联想到新选组队史上数次肃清,白纸黑字也变得血淋淋得可怖。

可以说,如果没有队规和土方的铁腕,新选组只会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可能成为京都令人闻风丧胆的壬生狼。却也因为他们只追求至刚至纯的武士道理想,不曾融入时代变革的趋势,最终他们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直到最后,他们所殉的依然是武士的荣誉,而不是腐朽的幕府。

鸟羽伏见战役之后,原先保持中立的各藩纷纷争先恐后倒戈向萨长,显得多么功利可笑。与此相对,背对时代、一度被蒙上逆贼污名的新选组却被人们一直乐此不疲地说起,也许是因为他们不合时宜的坚持,契合了某种超越时代的憧憬。

《燃烧吧,剑!》土方岁三的武士之路


庆应三年十二月,近藤在伏见道路上被高台寺残党袭击,手臂受伤,从此新选组的指挥之责落在土方一个人肩上。次年三月,近藤在板桥向新政府军投降,被处极刑。土方带领残部加入函馆政府军向北海道进发。

最初把近藤和土方联结在一起的是他们共同的理想,是坚守一种当世已经不复存的坂东古仪的士道。但是随着时局的变化,他们的分歧越发明显。

近藤与土方属于性格互补的搭档。土方对近藤这样评价,他是个英雄,但只是个顺境中的英雄,在顺境中他能发挥两倍、甚至三倍于实际的力量。但一旦遇到颓势就会退缩,像失势的风筝,掉得比常人都不如。土方正好相反,形势越是不利,他就会变得越强大。他不是乘风而上的风筝,而是有翅膀的雄鹰。土方真正价值的发挥,正是在新选组陷入不利局面之时。

《燃烧吧,剑!》土方岁三的武士之路

土方是个务实的人,他从来不像近藤那样拘泥于僵板的教养或主义。在鸟羽伏见之战后,他意识到不能再以刀剑对抗枪炮,就立刻着手改变军备,开始学习并迅速掌握了西式军事理论。又剪掉武士的发髻,穿起便于行动的洋装,令近藤大皱其眉。土方还对下属说“刀剑的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的战斗要拿起枪。”

但从根本而言,土方是比近藤更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如同他们在最后的决裂中争吵的那样,土方坚持说,时局不是问题,胜败也是身外之物,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甘愿为最纯粹的理想而死。可是近藤却不是如此。自幼受汉学典故熏陶的他,脑子里深深烙印着忠义思想,不愿意背上逆贼之名,他认为服从大义是他的理想,所以宁可选择投降,哪怕意味着赴死。

近藤其实一直很明白,土方的才华远在自己之上。他是个很有胸襟的男子,如果换一个人,权欲重一些,也许就无法忍受坐在这样一个受人操控的位子上,然而近藤却信任土方。与其说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不如说近藤甘愿自己作为一个道具,站在台前支持土方理想的实现。土方所执着的是自己的信念,而不在乎台前的虚名,即使在历史中销声匿迹,只要他想贯彻的理念能实现,他完全不在乎。近藤却梦想成为豪杰,渴望名垂青史。

二人确实是坦心相交的朋友,他们各自的理想也确实能有相互扶持之处。但是最后得到贯彻的却是土方强大的意志,新选组就是土方岁三理念的产物。近藤迷失在土方的理想中,一直到最后的死亡,才是近藤勇这个人第一次为自己做出的选择。

在近藤勇在板桥枭首之后,新选组的历史实际上已经结束。但是土方岁三的人生,却是从这时起开始才放出最耀眼光芒。历史仿佛就是这样捉弄人,最辉煌的时候,却是在他的生命已经走到尾声。

英雄末路舍生取义

很多人都说,在函馆的土方与京都时代的他判若两人。在函馆的土方非常体恤下属,年轻的队士们对他非常爱戴,“仰之如慈母”,很难想象从前他曾是令人避之如蛇蝎的存在。也许是因为不需要再扮黑脸,他性格中柔和的一面开始自由展现出来。

同时近藤不在了,土方不得不出现在台前充当起领导者的角色,虽然他还是更喜欢做幕后的军师。但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比近藤要更优秀的领导者。在北上虾夷与维新军对抗的几场战斗中,土方淋漓尽致发挥了他的军事才华。

在函馆政府军节节败退的情势下,只有他保持始终不败的战绩,甚至被誉为“军神”。许多将士都相信,只要有土方在就绝对不会输。聪明如土方,也许比任何人都更早、更清楚地看清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时代的大势所趋已是不可避免。

《燃烧吧,剑!》土方岁三的武士之路

在五棱郭后期,曾有人提出向当地居民征税充当军饷,遭到土方的坚决反对,认为此举是杯水车薪,而且他认为“就算五棱郭灭亡了,这个城市会继续存在。只要我们对这个城市有一分钱亏欠,横征暴敛的政府形象将永远难以消除。”提案遂被废止。

后来土方战死,函馆市的人自愿捐款为他盖墓碑善后,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他曾为函馆人做过“善事”。五棱郭至今还保留着对他的纪念。

我很想知道,他到底是以怎样的心态战斗在函馆的最后时光。有人说,他只是要找一块配得上自己死去的战场。在近藤死去,新选组分崩离析的时候,他就已经死去了。又有人说,他是以一种虚无的心态战斗,只是为了履行对残存的部属们的责任,才坚持将自己的角色演到最后一刻。

然而我相信第三种说法,他并不是为了寻死而战斗,而是因为希望。即使微小、渺茫,只要还存在一线的可能性,就尽自己全部的力量去争取。放下武士刀,还可以拿起枪。与整个时代对抗也要战斗到最后一刻,这样才是真正的土方岁三。

但他毕竟是无法活到新时代的人,我无法想象,他像斋藤、永仓那样在明治时代湮没于社会一隅默默生存、默默死亡的结局。他也绝不会为了什么虚伪的名誉去切腹。所以死在战场上,对他来说最好的结局

写在最后:

历史上,土方岁三并不是像司马书中所写,自杀性冲阵死亡,而是为了去救出陷入敌阵的旧部。又有传说,最后贯穿土方胸膛那颗致命的子弹,其实是从背后射来的,这更加重了这位末世英雄的悲剧性。

日本人喜欢说,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土方就是那个生死都如夏花般轰轰烈烈的人。土方在看清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依然选择了坚持。我曾试图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他,尤其是他最后的坚持到底是为了什么?他并不是愚忠的人,他效忠的对象不是德川幕府,而是自己的价值观和尊严。

他不是武士出身,却比任何人都坚持武士道的尊严,为之而生,为之而死。土方岁三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真正武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