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種田是個技術活,且看產糧大鎮如何抓糧食生產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從古至今,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在疫情形勢下,如何化解不利因素給糧食生產帶來的影響,

安定鎮作為成功創建國家級雙季稻萬畝高產示範片的鄉鎮,他們通過小戶到大戶、傳統到現代、產品到商品的“三個轉變”,確保了傳統產糧大鎮的優勢地位。

平江:種田是個技術活,且看產糧大鎮如何抓糧食生產

一季繁華滿眼春,在阡陌之間穿梭,田疇處處添新綠。4月27日,記者在鎮上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訪了幾個種植大戶,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上黃村村主任唐高遠帶頭搞好早稻種植,今年他承包了400畝稻田,5個種植大戶在他的引導下,種植早稻1730畝。正黃社區的李綱要種植了6000多畝早稻,還負責幫村裡不願種早稻的散戶散田集中育秧、代耕代種代管。

今年,安定鎮以培育大戶為抓手,主推土地集中流轉,綜合施策推動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全鎮湧現種田200畝以上的大戶34戶、1000畝以上的大戶7戶,74戶種植大戶共種植早稻3.1萬畝,佔全鎮的78%。

從小戶分種向大戶集中,安定鎮的糧食生產逐步走上規模化發展之路。

平江:種田是個技術活,且看產糧大鎮如何抓糧食生產

種植向大戶集中後,傳統的耕作方式就不能滿足“大兵團作戰”的需要了。近年來,該鎮農業生產注重機械化應用水平的提升,大大提高了種植大戶的生產積極性和工作效率。每年都有市、縣組織的農機操作現場觀摩會在該鎮召開,田間地頭,大家互相學習,切磋技藝,傳統到現代的轉變,成了種植大戶們的共識。

今年,種植大戶唐髮根流轉承包了4000多畝水田,新修建9個大棚,集中育秧12畝,購進了5臺有序機械拋秧機。採訪中,同是種植大戶的李日和告訴記者,上個月他還當了一回老師,“風光”了一把。那是在安定鎮大橋村梅塘現代農機合作社的有序機械拋秧機作業現場,當天吸引了不少前來參觀的鄉鎮農技站負責人和種植大戶,李日和說,他們今年使用的新機器是以往機插的1到2倍,是人工拋秧的20倍以上,關鍵是拋種的秧苗,具有返青期短、分葉快等優點,能提升10%的產量,預計可以達到1000斤每畝。

近年來,安定鎮注重做好幫扶服務,在全縣率先推廣有序機械拋秧、無盤育秧、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飛機撒藥等新技術,共發展百萬農機大戶12戶,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以上,穩居全縣前列。

平江:種田是個技術活,且看產糧大鎮如何抓糧食生產

產品變商品,努力打造自己的優質品牌,今年,種植大戶們這種意識都增強了。

袁高明是個很有情懷的農民,他把種糧真正作為人生一項事業在經營。2015年成立兆豐農場後,兄弟四人一條心,各家老小齊上陣,當年就種了500多畝水稻,購置了一批現代農業機械,大幹了一場,回了本。去年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800多畝,年底四兄弟分成,各家都賺了十多萬元。

袁高明一直把心事花在如何種好糧食上。他喜歡鑽研,肯花功夫,種糧的每畝成本比都別人低,產量也比別人高,每年基本上都能賺到錢。今年,他準備建4臺23噸的烘乾機,把穀子烘乾後,加工成大米,打造自己的品牌。袁高明有了更高的追求。

安定鎮像袁高明這樣準備打造或擁有自己品牌的種植大戶還有很多,今年該鎮將重點扶持1家大米加工企業和1家菜油加工企業,目前“故鄉菜油”“汨香稻”兩個品牌正在打造中。

平江:種田是個技術活,且看產糧大鎮如何抓糧食生產

春夏交替之際的平江,書寫著一首慢詞,舒緩,柔和,在厚實的鋪陳過後,便是一波三折,處處抖擻岀無限風光。目前,安定鎮4萬多畝早稻完成栽種,和風裡,暖陽下,禾苗正茁壯成長。該鎮黨委書記劉長江信心滿滿:“今年我們農業生產正是在‘變’字上做足文章,‘擴面、增產、提升’的糧食生產總目標定會實現。”


來源 | 今日平江

記者 | 曾昭志 廖維

通訊員 | 餘洪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