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之龙辛弃疾:执脊骨为笔,蘸血泪成墨

前言:

在豪放派与婉约派并立的南宋,辛弃疾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在他的词中,本想豪情万丈,一抒胸中臆,却只能藏于婉约中;

在他的一生中,本想收复失地,却只能赋闲后方,在梦中的战场上杀敌。让我们从他的词出发,走近一个梦想沙场点兵,却阴差阳错以词青史留名的山东大汉辛弃疾。

生于金国,心向南宋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就已被金人占领,且他的祖父在金国任职。但祖父一直期望能够收复失地,在祖父的影响下,辛弃疾便立志收复中原,并自幼习武。能够跳出自己的圈子,抛开原本的利益,审视天下大势,决定自己立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词中之龙辛弃疾:执脊骨为笔,蘸血泪成墨

辛弃疾

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率金兵,大举入侵南宋,但后方的汉人奋起反抗。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招兵买马,加入起义军。

后金国内乱,完颜雍在辽阳称帝,反对完颜亮,兵部尚书完颜元宣造反,完颜亮被杀,金军撤退。辛弃疾奉命南下,和南宋朝廷联络,在归来途中,听说张国安叛变南宋,投奔金国,并杀死了起义军首领耿京。

词中之龙辛弃疾:执脊骨为笔,蘸血泪成墨

辛弃疾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驻兵几万人的敌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把张国安擒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在起义军中的表现让这个山东大汉崭露头角。这也成为了辛弃疾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时间,直到晚年,辛弃疾依然十分怀念这段岁月。

不得重用,无奈赋闲

到达南宋后,年仅二十五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签判,辛弃疾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等非常有建设性意义的言论,极力建议抗金北伐,这些建议虽受到人们称赞,但支持主和派的朝廷不屑一顾,只是把它派到各地担任地方官,负责整顿治安。力主北伐的政治主张和从金国统治区投奔南宋的"归正人"身份都阻碍了他的仕途,他的满腔抱负也无处得以施展。

词中之龙辛弃疾:执脊骨为笔,蘸血泪成墨

辛弃疾画像

淳熙八年,辛弃疾被罢官,便回到上饶,开始了他的闲居生活,在此期间,辛弃疾分别在带湖庄园和瓢泉庄园居住,并写下了大量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词,最著名的当为《清平乐》,寥寥数语,朴素简练,看似只写了三个儿子的行为,却表现了农家人和谐、美好的生活场面。

词中之龙辛弃疾:执脊骨为笔,蘸血泪成墨

辛弃疾画像

辛弃疾对景色的描写不只是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也有展现胸中豪情的,以《沁园春·叠嶂西驰》为例。这首词作于第二次被弹劾罢官闲居之时,写的是上饶西部灵山的景色。

上片首句"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动"化静为动,将静态的山比作动态的、往东奔跑的马;第二句"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中只有一个名词,其余都是具有描绘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展现出一种激动腾跃之感,相较于王维的"跳波自相溅",便可感受到辛弃疾传达的强烈的感情。

下片用一系列典故、抽象概念形容山峰,赋予了山人的品格和修养。除了景物的传神描摹。最后的点睛之笔,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这也是我最爱的一首词,读来胸中有磅礴之气,一切鸡毛蒜皮的伤心事,都瞬时化为乌有了。

身在田园,心系战场

辛弃疾虽身在田园,但心中时时不忘自己北伐的志向。这在他的许多词中都可以体现,最有名的莫过于《永遇乐》,此篇六处用典这首词由典故连缀而成,句句写过去,但又句句表明当下。

正如陈廷卓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说:"用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词中的英雄事迹、"金戈"、"铁马"等意象以及词人感情是豪放的,但全词又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矛盾之处。

词中之龙辛弃疾:执脊骨为笔,蘸血泪成墨

辛弃疾画像

作此篇时,辛弃疾已六十六岁,奉命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他一面准备北伐,一面又深知官场黑暗,朝廷表面上重视他,实际上只是利用他稳固主战派的人心。

直至白头,未能如愿

开禧三年,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此时他已六十八岁高龄,因病重卧床不起。同年,辛弃疾病逝,临终前还大呼"杀贼"!

终生立志北伐的辛弃疾,终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能将情感注入词中。作为"主和派"的眼中钉,心中的愤懑又不得一吐为快,只能摧刚为柔,将一腔热血揉进"宝马雕车"的意象中。

词中之龙辛弃疾:执脊骨为笔,蘸血泪成墨

《青玉案·元夕》中,全词大半篇幅着力于描写元宵节满城灯火、万人狂欢的热闹景象,像极了婉约词对风景的大量铺陈,下阙开头依然在描述盛装的女子,但笔锋一转,"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将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了灯火零落之处的"他"。

才明白之前的大段,不过是为了反衬"他"。词人通过这位少女的塑造,展现了自己对于偏安朝廷文武百官的蔑视和自己的正气。此种气度非凡的少女,在其他的婉约词中,又何曾出现过?

豪放婉约,两相融合

从五代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到宋初的晏殊、欧阳修,是词发展的第一阶段,词由歌筵酒席之作发展为具有鲜明个性的新文体,格式上依然是短小令词后词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柳永和苏轼的出现,柳永将俗语慢词带入其中,苏轼则一反艳词的绮丽,拓宽了词的内容。

词中之龙辛弃疾:执脊骨为笔,蘸血泪成墨

东坡赏月图

而后秦观与周邦彦是词发展的第三阶段。值得注意的是,秦观与周邦彦依然是婉约词人,苏轼的豪放并没有得到传承,婉约词一直处于主要地位。

婉约、花间词历来被文人视为正宗,自苏轼创建豪放词,两派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但辛弃疾的出现,使两者互相交融借鉴与吸收。

从柳永时至南宋,长调慢词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豪放词的雄健悲慨更适合于小令,慢词则更为婉约词添加曲折蕴藉的美感,大多数豪放词人,如张孝祥、刘克庄等,以长调写雄健悲慨的慢词时,经过多所铺陈,稍不留神就会有一泻千里的遗憾。而辛弃疾,是将豪放与婉约完美结合的少数词人之一。

词中之龙辛弃疾:执脊骨为笔,蘸血泪成墨

辛弃疾

辛弃疾表面上是绰约婉转的,实际上饱含了对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和对自己才能无法施展、北伐无望的愤慨与无奈。

例如辛弃疾的婉约词《汉宫春·立春日》中的"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不就是《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的"旌旗未卷头先白"么?,"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不就是《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的"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么?

词中之龙辛弃疾:执脊骨为笔,蘸血泪成墨

对于婉约词的发展,辛弃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的婉约词留存约两百多首,比一些婉约词作家还要多,但又不同于轻靡软媚之词。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是人们对花间词的一贯看法,但辛弃疾摒弃了花间词缺乏社会意义的弊病,用这种书写个人离合悲欢的文学样式反映社会的重大矛盾,为花间词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辛弃疾的志向是收复中原,酒圣诗豪余事,不料却以词作名垂青史,只能将自己的军旅生涯、闲居生活、愤懑之情统统写进词中。

唯物主义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功绩,要根据他比前人提供的新东西的多少来评定。辛弃疾不仅拓宽了词的写作内容,成为豪放词的集大成者,也在词的写作技法与风格方面博采众长并大胆创新和尝试,开拓了婉约词。纵使未能"了却君王天下事",却也为宋词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宋史》

《中国文学史》

《稼轩长短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