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局外人》:从三个角度,解析默尔索的精神实质

1957年,阿尔贝·加缪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的演讲中说:“无论我们作为个人有着怎样的弱点,我们职业的高贵却永远扎根在两个并不容易坚守的承诺里:对于知晓的事,绝无谎言;对于任何压迫,反抗到底。”

这是加缪对于作家使命的理解,我们从加缪的作品中看到他在坚守这两点。

如果说《鼠疫》的主题讲的是诚实与诚挚,那么《局外人》则是二者兼有:这本书讲述一个人,这个人叫默尔索,他从来不说谎话,对于知晓的事情直接坦白,但却因表现得太过真实,而因此丧命。

默尔索以自己的形式反抗无形中的压迫,“我怎么都行”的生活态度是对现有社会秩序的反抗,这是他自己的生活态度,却成为人们看待他的角度。

重读《局外人》才真正看懂默尔索。看似加缪创作了一个“荒诞”的人物形象,其实细细品读这本书发现,在默尔索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既感动于他作为平凡中“英雄”形象的作为,又对他“懦弱”的一面感到些许惋惜。

今天,我们从三个角度解读默尔索的精神实质,看其中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及对我们人生的反思和警醒。


豆瓣9.1分《局外人》:从三个角度,解析默尔索的精神实质


01 看似默尔索是一个社会边缘人,其实他是一个真正特立独行而活出自己的人

之所以默尔索被看成是社会的“局外人”,是因为在社会规则中,他是一个不遵守规则而表达真实自己的人。

小说中默尔索的人生看起来是荒诞的,他因为不在母亲葬礼上哭泣,而被指控是犯了罪,导致被判死刑。在现实中,这很荒诞,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既定社会秩序是什么,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规矩”。如果不按照这个规矩行事,那么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遵守规矩的人,就是不和大家走在一起,而另辟蹊径的人。

默尔索违反的这个社会规矩是“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这个行为所衍生出来的负面道德,就是不孝顺母亲,从而延伸出默尔索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一系列事情串起来,默尔索被判定为“不孝”之人,这是社会容不下的行为。

据默尔索说,他之所以把妈妈送到养老院,是他一个人无力承担照顾母亲,把母亲送到养老院,对母亲来说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他之所以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是他表达的真实内心感受,他觉得母亲逝去是重新开启生活,没有必要为母亲的重生而哭泣。

加缪曾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默尔索被判了死刑,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真实的,敢于活出自我的人。我们知道,在现实社会中,能够活出自己想法的人少之又少。

倘若与其他人的行为不一致,就被判定为不合群的人,甚至还会遭受议论纷纷,所以有勇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真的很难。

有多少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言不由衷的事,只是让人看起来他是和大多数人是一致的,但内心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最可怕的不是说谎话,而是说谎话已经成为习惯,人们已经变得麻木,已经把与大家一致的行为作为融入社会的标准。

一旦有人独树一帜,就会被判定为“局外人”,被判定为不合群,不好相处的人。

默尔索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又曾何尝不是“局外人”,只是缺少默尔索那种从不说谎话,勇敢做自己的勇气。


豆瓣9.1分《局外人》:从三个角度,解析默尔索的精神实质


02 看似默尔索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其实他在反抗社会秩序的无形压迫

“我怎么都行”是默尔索的口头语,别人跟他征求意见,他总是说这句话,看起来他是一个消极对待生活的人。

当默尔索的女友玛丽问他是否要结婚时,默尔索说“我怎么都行”。这在众人眼中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表现,面对婚姻大事,默尔索竟然说随便,都行,都可以。

在他的意识里,没有所谓的主见,也没有所谓的规划,只是一味地像是在混日子。就连他拿着枪朝着那个与朋友打架的阿拉伯人开了四枪,他都不晓得原因是什么,只是记得仿佛太阳光刺激到眼睛,下意识里开了枪。

被逮捕在监狱里的默尔索,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失去自由,他也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直到后来真的被判了刑,他终于醒悟他的生命即将终结。

默尔索是一个“懦弱”的人吗?从他遇事毫不在乎,随遇而安的角度来看,他确有懦弱的一面,他对于死刑的判决没有上诉,或者还是以随遇而安的态度错过了上诉期,他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论,不知道自己都说了些什么,也许并不是辩解,只是把想说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

默尔索随遇而安的行为,其实是他对于所谓社会规矩的无形反抗。正如作者加缪所言,对于任何压迫,反抗到底。

默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我怎么都行”,实则是反抗压迫。如他对上司的态度,他因母亲去世连着周末请假,上司不太愿意,他知晓上司的心意,却没有表现出来,结果他以浑浑噩噩地度过周末而结束一周的时间。

他对母亲的守灵和葬礼也是听之任之,看门人请他喝牛奶咖啡,他就喝,有人问他吸烟,他就吸,他观察着周围所有人,包括母亲的好友。

母亲葬礼的一系列秩序,对默尔索来说是一种“规矩”,在他的内心,他不认为母亲逝去必须要履行这样一套秩序。母亲的离去是重生的开始,一切虚假的事后行为都是虚情假意,所以他表现得淡然,随遇而安。

在大多数人看来,谈恋爱之后就要结婚,婚姻是人生必经历的阶段。而默尔索表现出对于婚姻无所谓的态度,也不能由此说明他不爱玛丽。只是他觉得恋爱并不一定要走结婚这条路,他随玛丽的心意,听玛丽的心愿。

包括默尔索临刑前拒绝神父的祷告,他不信仰任何宗教,也不想和其他死刑犯一样受到三次祷告之后,灵魂得以超脱。这些只是一种说法和意念而已,实际上并不能改变将要死去的事实。默尔索抗拒,拒绝,即使生命即将结束也在所不惜。

从始至终默尔索都在对抗任何形式的压迫,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对抗,送他走上人生末路的正是这样反抗的力量。

身为“局外人”其实就在是反抗公众认为一致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同样公众的看法不一定是正确,有些偏见和执迷不悟可以杀死一个人,就像杀死默尔索的不是他伤害生命,而是他威胁到大众口中的所谓的一致行为,所谓的秩序。

豆瓣9.1分《局外人》:从三个角度,解析默尔索的精神实质

阿尔贝·加缪


03 看似默尔索是一个荒诞不经的人,其实他在荒诞的尽头获得重生

加缪说,“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默尔索对于知晓的事情,不说谎话,活出真实;对于任何形式的压迫,敢于反抗,他的所作所为看似荒诞不经,不合常理,但却深深地暗示生命的真实、执着和勇气。

对于默尔索的结局,我们或许表现得唏嘘,我们不知道怎么去看待这样一个人,他真实地表达自己,却还是被公众的既定看法所杀死,我们该做些什么,能够使默尔索的真实表达流畅无虞,能够在别人的眼光和看法之下做自己。

或许这就是我们要追寻的自由与平等。

令人欣慰的是在小说的结尾,默尔索的真实与勇气,并没有终了,他在荒诞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态度。

“我也一样,我也感到准备好,把一切从头来过。”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和我如此相像,终究是如此友爱,我觉得我曾是幸福的,现在依然是幸福的。”

就像默尔索的母亲一样,逝去意味着重新开始。“如此接近死亡的时刻,妈妈也该感到解脱,并准备好把一切从头来过了”。

在重生的世界里,他依然拒绝说谎,他将诚实地诉说真实的话语,诚实的人受到大家的尊重,他也一样,他也获得应有的尊重,不会被排除在外,不会是“局外人”,不是社会边缘人。

在重生的世界里,他不需要反抗任何形式的压迫,因为那里没有压迫,人们尊重每一个能够表达出自己真实想法的人。

在母亲的葬礼上也不必哭泣,因为哭泣不是表达爱意的唯一符号,还有更多的表达的形式,比如默尔索可真挚地说出他对母亲的祈祷,愿母亲在新世界里重新开始生活。

在爱人面前,可以不说“我怎么都行”,可以不用对抗的方式反对约定俗成的社会规矩,因为在新世界里,没有规矩的束缚,可以自由地表达。如果认为相爱不一定结婚,就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好了。

重生之后,默尔索不再是一个“局外人”。

综上,默尔索的精神实质,实际上他是一个诚实,拒绝说谎话的人;他是一个敢于反抗任何形式压迫的人;他是一个灵魂升华,获得重生的人。

通过解析默尔索的精神实质,我们发现,其实我们都是不同模样的“默尔索”,愿我们如默尔索一样,做一个诚实,勇敢,真实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