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干部】典型事迹掠影(七)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李洪丽同志乌兰浩特市扶贫办清风干部典型材料

从2014年开始,李洪丽就负责全市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项目管理等工作。对她来说,脱贫攻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走到贫困户家中,让感情与识别相容相促

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是扶贫的第一件大事。

早在2014年,乌兰浩特市就启动了“一申请两评议三公开一比对”的精准识别。李洪丽将这次大范围的全市普查形象地称为“大起底”。在开展贫困户识别之初,她就和扶贫办的其他工作人员,对全市的所有嘎查村的村民收入情况,进行了一线调查。

由于农牧民较为分散,扶贫政策和申请指南难以在第一时间送达,更多只能依靠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进行统一宣传。此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需要召集全体村民参加,如何能让外出务工的农牧民参加,如何让分散的农牧民及时参与而又不影响生产生活,一个又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

“农牧民贫困户的特点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外出务工的农牧民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但是本地的农牧民还需要多方联系,绝对不让任何一个人遗漏。”这是她在精准识别贫困户开始时,给所有参与人员定下的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从2014年开始,她就和扶贫队伍穿梭往返在每一个嘎查村,从农牧民农闲时节的政策讲解,到农忙时走到村“两委”和驻村工作中了解申请情况,她白天在各地奔走,了解政策宣传和申请、评议等情况,晚上回到办公室整理档案。2015年,李洪丽又着手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和“四类人员”清除工作,她逐户核查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来源和致贫原因,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行清除,对漏评的贫困户进行重新识别。随后,在2017年,她又对全市贫困户分析汇总审核和动态管理。

这5年的时间里,她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周末的时间献给了农牧户,晚上的时间则在办公室细致的审核和整理档案。同事们问她:“这么拼干嘛?歇一歇再干!”她总会笑着说:“去多了嘎查村,贫困户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绝不能辜负了她们的期望,也绝不能把身上扶贫的重担轻易卸下,得抓紧为贫困户做些实事。”

朴实的语言并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却饱含着对贫困户的真情。这些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2548户、5207人,其中:已脱贫2381户、4773人,未脱贫116户247人,返贫51户187人。这一串串数字正是她用脚步丈量草原,交出的扶贫成绩单。

产业扶贫到位,把贫困户“造血”功能激活

扶贫靠项目,关键是把扶贫产业搞上去,让农牧民感受到源头活水。这是李洪丽在扶贫中秉持的一个观念。

有了深入农牧民中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在编制乌兰浩特市产业项目时,把农牧民关心的每个项目逐一列入。2016-2018年的三年时间,累计确认了选择产业发展1963户、4325人,选择光伏扶贫575户869人,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产业发展全覆盖,投入产业扶贫资金9237万元。

走出这第一步,并不容易。抛开项目谋划、统计汇总不说,更难的是实现这些项目,让贫困户真正受益。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李洪丽按照分类扶持的方式,对有劳动能力或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指导乡镇和嘎查村提供产业扶贫“菜单”,采取“贫困户先建、政府验收合格、资金直补到户”方式,为贫困户出点子、谋路子、给方子,有些贫困户没有启动资金,李洪丽就动员嘎查村负责人给其提供一些材料、建设方面的支持,动员帮扶部门、帮扶干部全程跟踪服务,除此之外还安排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和产业辅导等,利用农技培训班给她们传授知识,帮助产业项目尽快发挥经济效益;对无劳动能力或无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李洪丽统计了全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生产经营主体,主动与农业部门一起上门宣讲政策,签订扶贫协议,帮助贫困户通过资产入股的方式,实现产业分红。

“如果说项目扶贫看成效,那么脱贫人口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332元,增加到2017年的7803.1元;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6.6%下降到0.56%,就是最好的成效。”当被问起扶贫项目的管理心得时,她丝毫没有说起她自己的经验,而是用一组数据说起了扶贫项目给贫困户带来的实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