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丁汝昌自杀殉国,为何死后棺材被加三道铁链,十多年不得安葬?

仔仔是不是你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导致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甲午战争的失利,令清政府第一次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国家的巨大差距。在此之前,虽有两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可是盲目自大的清政府以为自己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也仅仅在坚船利炮的武器之差,洋务运动的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可见一斑,甲午战争的惨败彻底的让清政府看到了自己的落后。

甲午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为陆战以及海战。陆战平壤之战由于主帅叶志超的临阵脱逃而导致清军大败。而随后的海战黄海之战,更是惨烈无比,在这历时仅仅四个多小时的黄海海战中,代表着中国30余年的洋务运动的成果,被称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舰队全部付诸东流,灰飞烟灭。著名的海军将领邓世昌,便在此战中壮烈牺牲。而丁汝昌作为北洋舰队的海军提督,在此战中战场指挥有一定的失误,黄海海战的大败,丁汝昌负有一定的责任。

第二阶段都是陆战暂且不说,第三阶段威海卫之战,这是北洋水师的最后一战,丁汝昌由于擅自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最后北洋水师再败,自身深陷囹圄等待救援,最后弹尽粮绝,拒降服鸦片自杀以谢国人。1895年3月17日,日军登陆刘公岛,北洋舰队最终难逃全军覆没。

丁汝昌淮军出身,却当了海军提督。甲午海战的节节败退,足以看出他能力有限,难辞其咎。但是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利,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他丁汝昌一人便能力挽狂澜,扭转战局的。整个甲午战争丁汝昌表现还是十分英勇的,虽然最后功败成,但是拒降自杀殉国以显气节,这都算是及格了,可是清政府的作为,确实表现的十分刻薄。不仅没有对其家人加以抚恤,反而问罪,不仅令丁汝昌十多年不得安葬,更是将其家产充公,子孙被迫流浪他乡。刚刚为你大清王朝奔赴前线浴血奋战以身报国,你随后就处置的这般无情,究竟为何?

其实很简单,甲午战争的失败,终究是需要一个人担责任的,洋务运动三十余年的成果,灰飞烟灭。所以,丁汝昌就成功做了这样的一只替罪羊。其次,甲午战败后,清朝廷的其他派系顺势发起了对李鸿章的攻击。只是李鸿章根深蒂固,大清帝国的裱糊匠难以动摇,那指挥无方自杀殉国的丁汝昌,自然而然就成了这些人的攻击对象。

甲午战争的失利,丁汝昌肯定有过错,可是最主要的责任呢?一个庞大的帝国吃不起一次败仗,都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只晓得内讧推诿,非要将一个自杀殉国的海军提督推出来当背锅侠,如此懦弱无能互相推诿的大清帝国,还能走多远?

以上


木剑温不胜


丁汝昌和邓世昌他们在甲午海战中先后以身殉国,在我们现在的历史课本里,他们都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可当时清廷却给丁汝昌的棺材加了三道铁链,十多年不得安葬。今天有书君就来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一,丁汝昌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替罪羊。

邓世昌牺牲的时候虽然“致远”舰毁人亡,但北洋水师的势力尚存。丁汝昌吞鸦片自尽,预示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筹建和日常维护耗费巨大,如今却一败涂地,这样的结果让清朝统治者无法接受。

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面对慈禧为主的主和派无法交待,于是就把全部责任推给了丁汝昌。

丁汝昌以身殉国后,他手下一些贪生怕死的北洋水师官兵,假借他的名义向日军投降。清廷更是有了证据,指责丁汝昌“一贯畏怯避战”,“旅顺危急,率兵舰望风先逃”,“消极保船,贻误战机”等等,甚至说他力主投降,是失败祸首。

这些指责表面上义正辞严,实际上完全违背事实,根本就是光绪帝和一些朝廷重臣为了推卸战败责任寻找替罪羊的举动。

第二,丁汝昌是清政府腐败无能的背锅侠。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了其统治的苟延残喘,一味退让,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并赔偿日本巨额白银,加深了国家和百姓的苦难,引发了民间尤其是读书人对清政府的不满和愤怒,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

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等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

清政府为了平息这些读书人的愤怒,显示自己的威风,也是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又不能惩治北洋水师的CEO李鸿章,只好拿已经去世的丁汝昌做文章,以此彰显清廷的雷厉风行。说到底,丁汝昌做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牺牲品。

第三,丁汝昌是封建制度和时代的牺牲品。

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归顺湘军,在湘军不被信任。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这样的经历使得丁汝昌养成了唯命是从的性格。

李鸿章看中了丁汝昌的性格,于是调他到北洋海防差用。与同时代的邓世昌相比,他的经历造就了他不够果敢、缺乏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但他善于学习,通过自身努力,很快掌握了水师知识,但因为他只能听命于清政府,听命于李鸿章,在战斗中没有自主权利,以致给人留下话柄。

丁汝昌眼看败局已定,选择吞食鸦片自杀,这种方式也没有邓世昌与舰廷共存亡、与官兵共生死来得壮烈。这也是后人诟病丁汝昌的话柄,甚至有人凭此推论丁汝昌平时吸食鸦片。

总之,丁汝昌自杀殉国后没有及时入土为安,反而受到身后事的侮辱,这不得不说是清政府的悲哀和无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清史稿》这样评价丁汝昌:“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知畏法。”

丁汝昌以身殉国十五年后的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为其平反昭雪。从中可以看出,历史会给每一个为中华民族尽忠尽力的子孙公正的评价。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丁汝昌,你也配称之为“民族英雄”?

如果要评价丁汝昌,只能用八个字:“丧权辱国,酒囊饭袋”。当然,甲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难辞其咎,李鸿章犯举荐人才严重不当的过错,因为他举荐丁汝昌不是因为他是很有才干的将领,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对自己唯唯诺诺的奴才。

丁汝昌这个人的人品怎么样呢?李鸿章李中堂的家人写了回忆录,提到了北洋舰队总司令丁汝昌。这个丁汝昌有一个特点,就是“少说话,多磕头”。给谁磕头?当然是给他李鸿章李中堂磕头。在李鸿章眼中,丁汝昌就是他李大人的私兵,而在丁汝昌丁提督眼中,李鸿章大人就是他的再造父母。李鸿章李大人一开口,丁大人就不发一辞,唯一做的事情就是点头加磕头。丁汝昌在李鸿章面前,从来没有发表过任何意见,也不敢提什么他自己的主张,或许可以说,丁汝昌原本就没有自己的主张,他唯一的主张就是:听李鸿章李大人的话,一辈子跟紧李大人,李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李大人交办的事情,那就是天大的事情。

这样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任何主张的官员,在李鸿章眼中,确是一个天大的宝贝。李鸿章认为,丁汝昌贴心,贴心的官员才是好官员。至于丁汝昌有没有真本事,在李鸿章眼中,听他李中堂的话,言听计从,一切服从李大人,就是真才干、真本事。

看看丁提督就任北洋舰队后干的事情,大搞军事上的花拳绣腿,和当年的宋徽宗宠臣高俅高太尉一个尿性。高俅搞军演,是为了让皇帝老爷开心,弄了一大堆华而不实,花里胡哨的戏法,把个军演弄成了杂耍大会。丁汝昌为了讨好李鸿章搞的军演,也纯粹是糊弄人,搞一纹丝不动的彩船,一炮下去,自然百发百中,一炮而没。问题是,真实的战场上,敌人还会纹丝不动的给你慢慢瞄准吗?丁汝昌糊弄上司,最终输掉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条命,更是大清的国运。

甲午海战,大清国海陆军尽数覆没,主帅丁汝昌一死了之,虽然也算尽了忠,但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战败后就一死了之的高官奴才和败军之将,我们需要真正有才干,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国运的英雄。

丁汝昌,你也配称“民族英雄”乎?


怀疑探索者


丁汝昌棺材被加三道铁链,十多年不得安葬是光绪帝下的旨意,目的就是平民愤,为北洋水师的失败找一个替罪羊。


按理说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队伍,要惩罚也是定李鸿章的罪,但李鸿章作为晚清的裱糊匠,需要他撑门面,那只有把气撒在丁汝昌身上了。


据史料记载,丁汝昌死后,牛昶昞、程璧光等人拿着以丁汝昌名义写就的降书与日军接触,最终签订《威海降约》。正因为这两封署名为丁汝昌的降书,清廷把丁汝昌当成了战争失败的罪人。

不得不承认的是,丁汝昌虽然最后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气节,但在甲午战争中他始终采取的是畏敌避战的策略,始终不敢出击。同时在遭遇敌人后指挥又不得力,对于上级的电谕和意见往往不采纳,导致贻误战机,终使北洋舰队遭受毁灭性打击。

丁汝昌自杀殉国后,遭到的各种处理可以说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少侠看历史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

所谓丁汝昌死后棺椁被加铁链(也有说加铜箍的),乃至长时间不下葬,其实是当地的丧葬风俗,并不具有什么惩罚之类的特殊政治意味。也就是说,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现代重修的丁汝昌墓,位于安徽无为)

棺上加铜箍的做法,是当时安徽、河南一带流行的葬俗(其他省份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待考),而且只有大户人家才有能力这么做。家境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往往只能采取在棺椁上描画几道金漆,代表铜箍而已。

至于棺长时间不下葬,更是中国的葬俗,叫作暂厝。原因则较为繁杂,诸如死者去世的季节不合宜;没有找到风水吉利的吉地;没有到破土的合适时间,此外也是表示子弟孝顺。建厝长的三五年不等,贫穷人家则没有这种能力,往往是去世不久就会下葬。

由此,丁汝昌棺上倘若真有铜箍,那只能说明家人在葬仪方面非常用心。至于长时间不下葬,则更显示了后人尊重丧仪,以及丁氏的家底实力。事实上,丁汝昌的遗体运回故乡之后,家属的确为寻找风水吉壤耗费了很长时间。

现代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传出一种说法,把丁汝昌棺上有铜箍、多年没能下葬一事,解读成是清王朝对他的惩罚,其根本原因是现代人对于旧葬俗,乃至其他地区的葬俗不了解的缘故。又加上自我的想像,做出了过度解读。

事实上,清王朝还没有颟顸、无聊到这种程度。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1895年2月11日夜服毒自杀,延至12日去世,数天之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当得知这一消息后,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要惩罚丁汝昌,而是以死者为重,在2月17日上奏,请求清政府能够把之前因旅顺失守等事而对丁汝昌施加的摘去顶戴、革职等处分取消。对此,清政府当时所做的处理决定是,以往的处分不予取消,另外不给予抚恤:“已革提督丁汝昌,总统海军始终偾事,前经降旨拿问,获咎甚重,虽此次战败死绥,仍著毋庸议恤”。

总体上依然以死者为重,既然已死,既往不咎,其最严重的处理仅仅是“毋庸议恤”,按照正常情况,官员去世,照例可以获得国家抚恤,而丁汝昌因为旅顺失守、救援不力,在1894年11月22日已经被革去了北洋海军提督职务,清政府不取消这一处分,也就自然不能按照提督规格给予抚恤。这也就是丁汝昌死后遇到的最重,也是仅有的政府罚责。并不存在什么不让下葬之类近似戏说的情况。

作为后话,1906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南洋大臣周馥、山东巡抚杨士骧联衔会奏,希望清政府能取消旅顺失守时对丁汝昌的革职处分,未获批准。到了宣统朝,1910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再度上奏,认为丁汝昌当时的处境是“力竭无援”,所以“殊为可悯”,希望能取消丁汝昌历史上的处分,最终获得批示:“丁汝昌加恩开复原官原衔”,即恢复了丁汝昌的名誉和身份。


所以真实的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清政府将战败责任推卸给丁汝昌的情况,反而是清政府最终公开恢复了丁汝昌的名誉。

丁氏死后所真正遭遇的不堪,实际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挖古墓取宝、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号召下,丁汝昌夫妇合葬墓被当地乡民挖掘,遗体被焚烧。


海研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墙倒众人推。

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有一定失误。主要是布阵有误,没有完整预先的阵型部署就仓促和日军交火。

同时,丁汝昌没有安排二号指挥舰。黄海海战一开始,丁汝昌的旗舰就被日军击毁了信号装置,但又没有二号指挥舰,导致北洋水师各自为战。

整个海战中,丁汝昌没有指挥舰队,当然也就谈不上具体的战术应对。

所以,指挥不力是存在的。

但,这绝非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打败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双方舰队实力相差已经很大,北洋水师即便超常发挥,获胜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在整个海战中,日军发射火炮数量是北洋水师20倍,怎么也赢了。

至于威海卫之战,丁汝昌退守死地,最后窝窝囊囊的全军覆没,实属丢人。但丁汝昌也是奉命行事,背后是李鸿章之流想要保存实力。当时无论湘军也好、淮军也罢,说白了都是雇佣军。这些军头拥兵自重,一旦兵没有,他们也就完了。

事实上,北洋水师覆灭以后,李鸿章就完了。他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回家闲居。

丁汝昌能力有限,但硬骨头还是有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丁汝昌也自杀了。

丁汝昌的悲剧在于,他不过是李鸿章的一颗棋子。

丁汝昌是个陆军将领,所谓隔行如隔山,他压根不懂海军。李鸿章让他统领北洋水师,只是因为丁汝昌比较听话,可以绝对服从李鸿章的命令,打压海军福建派的力量。

让1个足球运动员去打篮球,结果可想而知。

同时,丁汝昌的一项任务,就是帮着李鸿章背黑锅。就像今天很多企业的挂名法人一样,就是倒霉时候才用的。

北洋水师败了,但李鸿章的实力很大,不能彻底将他掀翻,只能让死掉的丁汝昌背锅了。

其实,无论朝廷的哪一派都明白,北洋水师覆灭是各方面原因综合的结果,绝非某个人可以决定的。

丁汝昌死后还被黑,恰恰说明了满清灭亡的原因。丁汝昌再没能力,好歹最后还自杀了。

而满清那些大言不惭的权贵,遇到革命党都吓得尿裤子,丑态百出。

这种人来指挥丁汝昌,也是丁汝昌的悲哀。


萨沙


为什么?因为满清有一堆懦弱无能又喜欢给战争惨败寻找替罪羊的脑残,他们毅然决然把黑锅甩给曾是太平天国军的丁汝昌。

丁汝昌,晚清著名将领。早年曾参加太平军,后来投降湘军,转而进攻太平军。湘军将领曾国荃对这批降军心存疑虑,每逢战斗,必令他们冲锋在前,丁汝昌作为前导,作战十分卖力,后来又改隶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逐渐成为淮军领袖李鸿章亲信。

后来,在李鸿章帮助下,丁汝昌提拔担任北洋海军提督。早年参加太平军,后又投降清军的经历,成为他的一大污点,同时也让清廷对其始终心存芥蒂,没有完全信任。

甲午战争,抗击日军,以身殉国

甲午战争爆发后,丁汝昌作为北洋海军提督,先后经历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

黄海大战中,战斗一开始,日舰就击毁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上的信旗装置,丁汝昌也被炸伤,导致整个舰队失去统一指挥,陷入一片混乱,被日舰趁机击沉,最终大败。

威海卫战役中,丁汝昌指挥舰队英勇抗击日军围攻,但因始终未得到上级明确指令,只能在港内固守待援,弹尽粮绝,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他拒绝日军劝降,服鸦片自尽。

被甩黑锅,蒙冤戴罪,不得下葬

丁汝昌英勇抗日,以身殉国,但却饱受批评,尤其是他麾下那些贪生怕死的北洋水师官兵,竟然假借他的名义向日军投降。

消息传到朝廷,清廷炸开了锅,大肆指责说丁汝昌“一贯畏怯避战”,“旅顺危急,率兵舰望风先逃”,“消极保船,贻误战机”等等,甚至说他力主投降,是失败祸首。

这些指责表面上义正辞严,实际上完全违背事实,根本就是光绪帝和一些朝廷重臣为了推卸战败责任、寻找耻辱替罪羊的举动。

《清史稿》也这样评价丁汝昌:“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知畏法。”

光绪帝演戏演到底,表示十分愤慨,但丁汝昌人都死了,也没办法再追究责任,于是便下诏籍没丁汝昌全部家产,子孙被迫流落异乡。

负责执行的刑部更是变本加厉,下令用三条铁链捆绑丁汝昌的棺材,而且上锁,永远不得打开,并用黑漆涂盖,以示重罪,最后又命人在丁汝昌原籍村口,以砖垒丘,将丁汝昌棺的材放置于上示众,不准下葬,不得入土为安。

一位英雄却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实乃国家之悲哀,民族之悲哀。

英雄蒙尘,事有公论,沉冤昭雪

丁汝昌在甲午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有目共睹,赢得了对手日本和美国的高度评价。

参加过甲午海战的日军将领小笠原长生说:

“其他无论旅顺还是平壤,皇军所到之处立即陷落。然而据守在威海卫内刘公岛的丁汝昌,对日本陆海军的进攻则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竭尽全力之后,最终自杀以救部下,这实在是战则以义战,降则以义降。……这样,于敌于我皆表现出日本固有的武士精神,我想这是绝无仅有的 ”。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

“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被日本人打败了,但他们在战败时不苟且偷生,而是在给上司留下信件后自杀殉国……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抗击日寇,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一直在中国蒙冤不得昭雪,直到15年后的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其平反昭雪。

由此可见,为战败和耻辱找替罪羊、让人背黑锅,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惯用手段,多少殉国的英雄反而成为战败责任人。

有如此朝廷,满清安得不亡!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丁汝昌是我们所熟知的民族英雄,为何死后棺材被加三道铁链,十多年不被安葬呢?这一切都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清政府统治黑暗。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丁汝昌不想苟活而吞鸦片自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花费了大量金银的洋务运动破产,这一切需要一个替罪羊,而丁汝昌就是这个替罪羊。主战的大臣们需要向慈禧太后这些统治阶级交代,就把已经去世的丁汝昌当了替罪羊。

主战的大臣们需要向统治阶级交代,而统治阶级也需要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清政府的一败再败,已经激起全天下人的愤怒,尤其是这回竟然败在了倭寇手里。



于是慈禧太后便给丁汝昌安了一个怯战的罪名,并且指责丁汝昌就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罪魁祸首。慈禧太后命人在丁汝昌棺材上加了三道铁链,并且不得安葬,丁汝昌的家人全部被流放。除此之外,由于丁汝昌是吞鸦片自杀,他们便污蔑丁汝昌吸食鸦片,想要彻底抹黑他,然后让全天下人的声讨都转移到丁汝昌身上。


麦地传奇


黄海大海战失败之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依旧可以一战。此时丁汝昌电告李鸿章,要求即刻补充炮弹,并保证只需稍加维修,北洋水师有把握同日军一战。并且北洋水师将士都保定了必死的决心,将救生艇全部凿沉。而李鸿章的回电表示炮弹没有,北洋水师当停止出击,依靠威海卫之防御来据敌。



为何面对丁汝昌的请战,李鸿章会无可奈何?当时炮弹究竟能不能补充,其实都不要紧了,因为朝廷之中有人不愿意看到北洋水师打胜仗。而北洋水师的炮弹迟迟补充不了,这可多亏了翁同龢这位大儒,作为李鸿章朝廷之上的劲敌,翁同龢与李鸿章明争暗斗,自然这就危及了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被围困在威海卫时,陆上援军迟迟未到,丁汝昌含泪自杀,其死后日军向其致以最高的敬意,并且让北洋水师幸存水兵乘坐商船离开。


北洋水师战败的消息传到了朝野,立刻就有人参了李鸿章一本,但是无奈李鸿章要去求和,最后把罪过归于一个自杀殉国的丁汝昌身上,死后棺材加三道锁链。可悲啊!丁汝昌拼死抵抗,自杀殉国,到头来却受到羞辱,来自一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文官的羞辱。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李鸿章签订完《马关条约》回家后,抱着家中的一棵大树痛哭流涕。


丁汝昌的死可以说不能激起清政府朝野的一点浪花,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利益远远高于一切。无论将士如何卖命,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博取利益的工具,清政府的腐败已经是到了极点。像丁汝昌这样的殉国将领,不过是投入大海的一粒沙子,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百年之后,这粒沙子经过贝壳的锻造,成为了耀眼的珍珠,而海水还照样只是海水。


小司马迁论史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扑朔迷离的战争,不管是战争胜负分析还是将领忠奸评价,都是一团浆糊,莫衷一是。



今日知事君从三点上重新评价丁汝昌。

一,甲午战争为什么会失败?

不只是丁汝昌,几乎所有的甲午战争将士都被负面评价了!因为清流党怂恿光绪帝发动甲午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坑李鸿章坑淮军!

甲午战前,日本在朝鲜半岛不断步步紧逼,但始终被袁世凯率领朝鲜亲华势力压制,但是,袁世凯太年轻,人微言轻,无法担任方面军总管。当然帝党也不允许袁世凯继续在朝鲜“坐大”。

那么,在袁世凯代表的清政府无法继续控制朝鲜的情况下,清廷有三条路可走

  1. 上策,引入俄,美,英各国势力,让推动朝鲜“门户开放”,不是各国专有。
  2. 中策,变朝鲜为中国领土郡县,就地征兵练兵,朝人守朝土。
  3. 下策,继续维持中朝的宗藩体系,同时增兵保卫。

很明显,李鸿章这样的“和戎”鸽派倾向上策,袁世凯这样的务实“鹰派”倾向中策,翁同龢之类的脑残“鹰派”倾向下册。

光绪帝急于建功立业,选择了第三条道路,用中国人的血,守朝鲜的土,中日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甲午站前,翁同龢带领清流党,打了鸡血一般催促光绪开战,完全不顾实力和军事部署的不足。

后来,翁门六子之一的张謇问翁同龢,为什么一定要对日开战,翁同龢臭不要脸的说

我就是要让李鸿章一败涂地,好整顿整顿他!

《走向共和》中,奕忻对光绪说——皇上重用翁同龢,真是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啊!

诚哉斯言!

不过,不能全怪翁同龢,清政府的决策体系就是这样,换谁都一样。

庙堂之算已错,军事之争还会胜利吗?



二,丁汝昌棺材三道铁箍什么意思?

丁汝昌生前极其纠结,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一方面,光绪皇帝直接下令让他出海寻找日军开战,可是北洋海军即使见到日军也围不住杀不了,因为日本海军速度快。

另一方面,李鸿章要求他避战保船,但海军不出海,在港口里面也无法自保的。

当山东巡抚李秉恒以邻为壑,放任威海港口被日军占领,北洋海军一点活路都没有了。

早在黄海海战前,光绪帝就把清流奏折发给丁汝昌,要把他下狱治罪,又让他戴罪立功。丁汝昌在多次战斗中十分勇敢,轻伤不下火线,究其原因,是太想战死沙场,给自己一个清白名声了。

丁汝昌还是海军统帅的时候,已经是罪人了,现在自杀而死,就能逃过惩罚了吗?

当然不能,那就给他棺材三道铁箍,不得下葬吧!

不过,也有人说,丁汝昌棺材有三道铁箍是当地丧葬风俗。还找了很多盗墓者作证。

丁汝昌最终葬于安徽无为县西乡小鸡山梅花地,那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了。正是在萨镇冰等海军老将努力下,丁汝昌平反昭雪。

对丁汝昌,历史会给出公正的评价。我们以前对北洋海军批评太多,赞扬太少,这完全不是发展海军的正确态度。

三,丁汝昌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

丁汝昌是不是民族英雄,知事君认为,应该算是,理由如下:

1,丁汝昌参加了甲午战争中几乎每一次海战,是勇敢的海军统帅。

很多人批评丁汝昌作战不够勇敢,然而事实是,丁汝昌在战斗中负伤,没有下仓休息而是甲板上继续督战,这一点他赢得了对手和其他列强的尊重。

2,丁汝昌虽是出自陆军,却不断努力学习海军知识,尽心尽责。

丁汝昌出自陆军,这一直是别人攻击李鸿章任人唯亲,攻击丁汝昌不懂海军的地方。要知道,甲午战争中的日本联合舰队舰长伊东祐亨也是陆军出身,所以这一点,黑不了丁汝昌。

海军大部分将领都来自于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大部分都是中法战争中马尾海战的败军之将。同样的逻辑,北洋海军大部分将领也没资格参加甲午海战。

福州船政学堂好歹是2年国内学习3年英国留学,怎么也比黄埔军校5个月学会稍息立正站好就上战场专业一点吧?

海军建设太难了,故意黑海军就是不想成为海洋国家!

3,邓世昌算是民族英雄,凭什么丁汝昌不是?

邓世昌毁掉了致远舰,因为致远舰航速不如吉野号,想要撞沉吉野号完全是自杀,不是自杀式袭击。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害怕被俘虏,投水自尽。

丁汝昌带领北洋海军战斗到最后一刻,北洋海军弹尽粮绝,援军远在千里之外,注定只是投降命运时,丁汝昌选择自杀以谢国人,这种勇敢和悲壮,清末是很少见的。

邓世昌和丁汝昌相似的经历,邓世昌贡献还比丁汝昌小,结果邓世昌成了民族英雄,丁汝昌却成了罪人,真是不公平。

邓世昌投海自尽是壮烈牺牲,丁汝昌吞鸦片自杀却成了畏罪自尽。唯一的瑕疵就是吞鸦片有点太娘炮了,如果是饮弹自尽,也许会好听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