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丑角这件事


制造丑角这件事


制造丑角这件事

今天周一,刚开完会,趁着回家吃饭前,还有点时间,简单写个话题:

刘姥姥出丑。

在中国,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贾宝玉,可能不知道林黛玉,但鲜有人不识刘姥姥。在一定程度上,“刘姥姥”这三个字就是知名品牌,“刘姥姥进大观园”虽不是成语,却比成语更流行。

很遗憾,“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正面。

我们在评价一个人见识短、孤陋寡闻的时候,往往会用“你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评价一个人因没见过世面而出丑时,也经常会用“你就是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

刘姥姥在大观园里的故事实在太出名了,在此,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去复述,但我们可以看一下前因后果,再品一下,是否能品出更多东西?

刘姥姥进大观园之前,对自己与贾府的差距心知肚明,她甚至早就猜到可能会出丑,所以,你会注意到,当他女婿狗儿鼓捣着她去贾府时,她会说出,“哎哟!可是说的了,‘侯门似海。’我是个什么东西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去了也是白跑。”

可,她还是去了。

一个人明知道要出丑,会被人取笑,却还要硬着头皮往上冲,是什么样的动力?

女婿狗儿一家四口,以务农为业。狗儿家里并非奴隶,他比占绝大多数的无产国人要强。

他是普通的农民,他有田产,刘姥姥也是有田产的。

曹雪芹怕读者不明白刘姥姥的身份,进一步做了强调,“这刘老老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

狗儿也并非懒汉,可他家干一年,到头来仍没钱过年。那个时代里,占人口最大数的是连土地都没有的无产人员,可以想象一下,他们的年关会是什么样子。

对比一下刘姥姥在贾府看到的情况,天地之别。贫穷限制人的思考,刘姥姥出丑那是一定的,尽管如此,她拿了银两,面上仍旧开开心心,也才有了第二次进大观园。

这里有个隐形的问题,刘姥姥的情感到底如何?

只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没有屈辱感,只尝到了甜头,所以才第二次进大观园。

一种是,有屈辱感,却可以忍受着屈辱感,第二次进大观园。

无论哪一种,她都知道自己去了就会出丑,知道出丑还要去,任何人都可以想到一个结果:被生活逼的。

正如上面所说,刘姥姥一家子属于有产一族,她所处的时代,更多的是无产的普罗大众,这些人卖儿卖女,大观园里的丫鬟们好多就是这种情况。

刘姥姥说,“长安城中遍地是钱”。她口中的“长安城”并非地域概念,而是有特质达官贵族们。

一方遍地是钱,一方没钱过年。有钱的,钱从何来?没钱的,钱去向何处?这是问题。

它可以让我们思考、认知这样一个实质:

在一个社会里,一个人为了钱去出丑,这个人可能很丑;一个人为能吃饱饭、为可以过个年去出丑,那么,丑的不是这个人,而一定是那个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