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王宏广谈新冠疫情将如何影响健康产业

曾光、王宏广谈新冠疫情将如何影响健康产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瞿依贤 全球疫情什么时候结束?疫苗什么时候面世?各方可以为下一次疫情防控做什么准备?围绕这些问题,4月8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与清华大学交叉医学院国际生物中心主任、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在经观《健康1+1》直播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进出口需求变化

在曾光看来,疫情初期,中国在物资各方面的准备并不充足,但是好在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并且口罩、手套、眼罩、呼吸机包括消毒液这些产品,中国的产量都很高。

疫情在全球的发酵直接促使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原来从事这个产业的,要大幅度的提高产量,有一些不是从事这个产业的也迅速上马,即使这样也供不应求,比如法国,一下子跟我们订购10亿只口罩,这只是一个国家,还有很多其他的国家”。

所以曾光认为,从近期情况来看,国际疫情如火如荼,最大的影响是对进出口需求的影响,“很多供应量要断裂,不仅是中国一个国家决定的”,特别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占到相当比例。

从长期来看,产品的需求也随着观念的变化在变化,过去在传染病和慢性病这两大类疾病的预防控制过程中,我们把很多健康产品倾向于放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可是现在人口期望寿命再长,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老年人生命很脆弱,除了防好慢性病还要防好传染病。

确定和不确定

在王宏广看来,抗疫经济最好叫“疫后经济”,是指重大疫情之后,根据恢复经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重大需求,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民生,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时期有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

王宏广认为疫后经济的重点是生物经济,或者叫新生物。他表示,防疫过程中的短板是缺防疫技术,如疫苗、特效药物,缺防疫物资,如口罩、防护服、隔离医院等,所以,疫后经济的重点应该是新生物。

他还认为,疫后经济格局会出现明显变化,有的变化已经确定,有的还不确定:

第一个确定的趋势是增速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确定;

第二个,金融风险的上升也是确定的,因为美国已经出现了几次熔断,近十个国家股市出现了熔断,许多国家采取了一些超常甚至罕见的经济措施,现在看来大量的投入肯定会引发金融风险,只是风险大小的问题;

第三,会改变世界格局。理论上,发展疫后经济对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会相对有利,但是能不能抓住这样的机遇不确定。

还有一个不确定的是,疫后经济能不能抓住重点。现在看来疫后许多专家的建议,没有抓住重点,生命比网速重要,不能没有“新生物”,他担心会出现一些偏差,失去这个机遇。

问答环节

问:全球疫情很严重,大家都在议论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您作为公共流行病学的专家,是否可以给一个大致的节点?

曾光:关于这个时间在哪,现在中国的经验不能往国外推,过去的SARA经验也不能往这里推。唯一沾边可能性比较大的,2009年的甲流防治模式可能接近一些。

为什么说中国的模式为什么不能往外推,因为中国是绝大多数地区,除了湖北武汉以外的其他地区都是很早期就开始了围堵,唯独武汉下手晚了。

现在国外除了少数国家以外,很多欧美国家动手都很晚,美国也是晚了,(疫情)发展最快的国家就是动手最慢的国家,因为已经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他们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做得不好,缺乏对每一例确诊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

现在是解决收治能力的问题。收治不好的话,不要说没有症状的感染者、轻病例、可疑病例在社区传播,重病例也可能在社区里传播。

我们和国外不一样,我们各地到武汉的4万多医护是成配套的,比如感染科的、呼吸科的、急救的、ICU的,加上麻醉科的,还有一些疾病控制的,这些人配套来的,到武汉能接管一个个医院,马上有效地工作。可是那些国家不具备这些条件。

我估计得用武汉控制的若干倍时间,到底多长的时间还不好讲,因为要看这些国家还有没有别的措施出台。

问:您认为健康产业细分领域会有什么变化?

曾光:提高免疫力的产品会有所发展,而且老百姓对这方面的要求更高了,对它的品质要求,对从循证医学角度来看到底有多大疗效的要求也会提高。

我预计,健康产业会越来越集约化,兼并这种趋势会加强,任何一个事业的发展可能都要经历这个阶段。

这只是我作为公共卫生专家的粗浅分析,在这方面要多听听临床专家的意见,听听经济专家的意见,也听听普通老百姓的意见。

老百姓的意见要听不同年龄组,特别是三大群体,一个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第二是青年人,第三是儿童,这样就概括了整个社会的需求。

问:新冠疫苗要到达大众,还面临哪些问题?

曾光:疫苗研制出来,是不是能够保证全世界60多亿人的接种?这是非常大的(接种)数目,跟过去相比是天文数目。

过去在中国,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中,出生人口在1500万左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全民都该接种,中国14亿人口,相比原来的1500万,大概有100倍。该给谁先接种?该给谁后接种?生产力的形成也不是马上能够实现的。

真正实现还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不管是疫苗的有效性还是安全性,我想都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这些情况是过去所接种的任何疫苗没有的,唯一可以相比的就是解放初期,那个时候就是种牛痘,全民种牛痘疫苗,但那是好多年积累的,我们在短期内要达到这个效果是不容易的。

现在可以看出来,如果再生系数是2的话,我们要有50%的人接种才能解决问题;如果要是3的话,恐怕是70%的接种才能形成比例屏障,如果再高可能接种百分之八九十了,这里面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策划。

问:怎么做才能预防下一次疫情?或者说,有了下一次疫情,如何更好地面对?

王宏广:第一件事情,要制定保障生命安全的路线图。

怎样才能保障14亿人的生命安全?美德英法等四个国家的专家都预测,如果政府不干预的话,新冠病毒有可能感染60%的人。所以,我国要加快制定保障14亿人生命安全的路线图,要在基于应对重大、特大疫情基础上,配备更好的基础建设,包括隔离医院、传染病医院、移动医院,甚至更多的医疗船、医疗飞机、医疗车等,包括负压床,要在科技上首先有突破。

第二,要打造国际一流的“生命安全”人才队伍。所有的短板在技术,技术的短板在人才,没有人,这个技术只是良好的愿望,出不来。

第三,要有国际化的医学研发平台。一定要有一个机制良好,研究设备一流的平台。国内普遍认为,我们买的设备都是国际一流的,但我认为包括北大、清华的科研设备,基本都是国际三流的。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第一流的设备,是科学家自己设计的独家产品,就在实验室有,不可能市场上买到;二流的设备可以在市场上卖,但是瓦森纳协议限制给中国卖,我们也买不到,能买到的就只能是三流设备。

第四,必须办好一批高水平的医院,所有的健康的技术、人才、物资,都需要医院最后的集成,要建立强大医疗体系。

第五,要有一批千亿元的医药企业,甚至是万亿元的医药企业。现在医药企业的数量偏多,质量不高。要加速企业的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大的医药企业,没有企业健康技术就无法成为产品,健康事业就没有物资保障。

问:这次疫情会让人们的健康意识有根本性转变吗?

王宏广:疫情的最大启示是,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求,健康的人可以有一万种需求,但是一个不健康的人只有一个需求,就是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