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的劍橋論文

被誤讀的劍橋論文。


被誤讀的劍橋論文

這幾天劍橋大學的一份研究成為一個大熱點,這份研究的標題為《COVID-19:遺傳網絡分析提供了大流行起源的“快照”》(《COVID-19: 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provides ‘snapshot’ of pandemic origins》)


被誤讀的劍橋論文

劍橋大學相關研究的官方頁面


在這篇研究中,科學家對新冠病毒分了三個變種:A、B、C。其中A類變種更多發現於美國和澳洲的受感染者,而且A 類和從蝙蝠、穿山甲身上提取的病毒最為相似,因此研究人員稱 A 類病毒為“爆發根源”。


在部分中文(自)媒體中,還反覆強調著一句話:A類在武漢只有極少案例,且來源於在武漢生活過的美國人。這句話具有很強的暗示性,把無數讀者都忽悠的都快沸騰了。


被誤讀的劍橋論文

某媒體引述劍橋大學研究並暗示病毒來源,該微博獲得超過1000次轉載


被誤讀的劍橋論文


那麼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這裡就來認真看一下。


全篇文章並沒有說病毒源頭在哪裡,而是對三個變種的分佈、各自特點以及各地的不同情況做了全面解釋。


更重要的是,有關“A類在武漢只有極少案例,且來源於在武漢生活過的美國人”這句帶有明顯暗示含義的話,我仔細通讀全文後並未找到對應的內容。


只找到了這樣一句:Mutated versions of ‘A’ were seen in Americans reported to have lived in Wuhan, and a large number of A-type viruses were found in patients from the US and Australia.


即美國檢出的 A 類病毒患者曾在武漢生活。


造謠者巧妙地用了幾個字、輕輕地顛倒了一下順序,就把整個消息的意思惡意篡改了。沒錯,這就是惡意的。


被誤讀的劍橋論文

論文原文部分內容


論文中還提到,研究人員認為“ B”變體在東亞的本地化可能是由“奠基者效應”造成的,這是一種由少數個體的基因頻率決定他們後代中的基因頻率的效應,是一種為數不多的幾個個體所建立起來的新群體所產生的一種極端的遺傳漂變作用。


這篇研究的作者福斯特認為,還有另一種值得考慮的解釋。“武漢的B型病毒可以在免疫學或環境方面適應東亞大部分人口。它可能需要改變以克服東亞以外的抵抗。”


被誤讀的劍橋論文

上文部分內容對應的論文原文


可見,這篇論文對於A、B、C在不同地區的分佈特徵做了基因學上的解釋,而不是直接根據ABC來判定來源。


實際上,這則研究的內容概述就已經反駁了謠言傳播者的結論了,其概述為:Study charts the “incipient supernova” of COVID-19 through genetic mutations as it spread from China and Asia to Australia,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Researchers say their methods could be used to help identify undocumented infection sources.


翻譯成中文是:隨著疫情從中國和亞洲傳播到澳大利亞、歐洲和北美,研究通過基因突變繪製了COVID-19的“初期超新星”。研究人員說他們的方法可用於幫助識別無症狀感染源。


所以文章作者在最前面的概述中就已經強調了疫情傳播的先後順序這一客觀事實。


被誤讀的劍橋論文

劍橋大學研究的標題和內容概述


稍有常識的人都不難判斷疫情的傳播路徑,如果這次疫情先在歐美地區發生,那麼它與普通流感在感染性、重症率、發病症狀、肺部感染的CT特徵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一旦病例大量出現,怎麼可能不被當地的醫生注意到呢?


只可惜,很多人在事實面前仍不願理性思考,目前科學研究並未得出最終結論,在此之前任何的論斷甚至是暗示都是不合時宜不負責任的。目前來看,可能性最大的源頭仍是野生動物的食用,蝙蝠是大多數病毒的自然宿主。


通過對外文信息的選擇性轉載和歧義化引導從而混淆視聽、讓反智信息大行其道早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就在前不久,一則題為“美科學家:武漢絕不是新冠病毒的源頭”的信息得到了全網轉發。


被誤讀的劍橋論文

前段時間的一則新聞


該內容引述美國學者羅伯特.加里在《自然醫學》發表的文章,表示新冠病毒不是實驗室中構建的,也不是有目的性的人為操控的病毒。另外還對一句話加黑體和橫線:武漢那裡肯定有一些病例,但絕不是該病毒的源頭。


出於好奇,我找到了ABC轉載的《Nature Medicine》(即自然醫學)的相應文章,它的標題是:Sorry, conspiracy theorists. Study concludes COVID-19 'is not a laboratory construct'.


翻譯成中文是:對不起,陰謀論者。研究得出結論,COVID-19不是實驗室的產物。


可見駁斥陰謀論才是這篇文章的主旨。我們看到文章的最後兩段,最有意思的部分也來了。


被誤讀的劍橋論文

文章的最後兩段話,注意後面兩個that指代的含義是a fish market in Wuhan


這兩句話中的第一句稱:And while many believe the virus originated at a fish market in Wuhan, China, Garry said that is also a misconception. (翻譯:儘管許多人認為該病毒起源於武漢海鮮市場,但加里說這也是一個誤解。)


隨後,作者指出:"Our analyses, and others too, point to an earlier origin than that," Garry said. "There were definitely cases there, but that wasn’t the origin of the virus."(翻譯:Garry稱“我們和其他人的分析都指向了一個比那裡更早的起源。肯定存在某些病例,但那裡不是該病毒的起源。”)


被誤讀的劍橋論文


很明顯,最後這兩個that指代的不是Wuhan而是a fish market in Wuhan(武漢海鮮市場),Garry教授表達的原意是:武漢海鮮市場不是新冠病毒的源頭。然而在一些中文(自)媒體上,就搖身一變成了:武漢絕不是新冠病毒的源頭。


回到這次劍橋大學的內容,相比之下,這次信息的搬運者顯然更加明目張膽,因為上次只是利用一個代詞(that)來傳遞錯誤信息,但這回直接扭曲原文的意思。


更有趣的是,這回信息的惡意搬運者甚至直接把劍橋大學論文的原文鏈接也附上了,這麼做的目的,我推測是想彰顯自己的光明磊落和信息權威性,另一方面大概也是對讀者的判斷力和英語水平相當有把握,他就是算準了你們只會看個標題起起鬨而已,而不會去認真閱讀原文。


從結果來看,這些惡意搬運者的押注是相當成功的,這也是令人失望的。造謠的成本遠遠低於闢謠的成本,對這類不實信息加以澄清永遠是費力不討好的事,因為那些人為扭曲的信息被加入私貨傳播開來可以非常簡單、可以得到各種助力,而一旦謠言傳開,你想再讓準確的信息重新被大眾所接受就變得難上加難。


這些謠言的轉載都是幾萬甚至幾十萬次,而那些對於真相澄清的少量信息,不僅得不到傳播,而且還會遭遇來自無數自認為根正苗紅者的人身攻擊、甚至是平臺的刪除。在立場和是非面前,大多數人的選擇是立場而不是是非,這是非常可怕的。


更可悲的是,儘管各種各樣的謠言已經對社會、對全民的心智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毒害,我們面對不同的謠言時仍無法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因為謠言在這裡似乎是分立場的,只要“立場對了”,那謠言就不是謠言了。


被誤讀的劍橋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