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是炎黃子孫?蚩尤為什麼不被認作始祖

蚩尤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可是說是奠定了中華文明根基的一個重要人物。

直到今天,在北方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很多地區,不僅依然保留著對於蚩尤的崇拜和祭祀,而且還有著不少的關於蚩尤的遺址存在。而在南方的苗族等民族,也保留這對於蚩尤的崇拜和祭祀。

蚩尤的影響力不僅僅是漢族地區,諸苗地區的苗族、黎族、瑤族、羌族等很多民族也是以蚩尤為始祖的。從中華文明的根源來說,蚩尤的影響力其實大於炎帝的影響力!

既然蚩尤、炎帝和黃帝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並且蚩尤的影響力大於炎帝的影響力,可是我們為什麼只說是炎黃子孫呢?

我們為什麼是炎黃子孫?蚩尤為什麼不被認作始祖

即使是因為被黃帝打敗而斬殺得原因,可是炎帝也是被黃帝打敗的。賈誼在其《新書·益壤》說:“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誅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黃帝討伐炎帝的原因,可是因為炎帝無道。一個無道的炎帝,我們都能認他為始祖,那麼同樣被打敗的蚩尤為什麼卻不被認可呢!這事兒就有點值得推敲了!

蚩尤究竟是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才會導致了我們現在都不認他為始祖?

蚩尤、炎帝和黃帝的事蹟,由於歷史年代的久遠,主要還是通過口傳流傳下來。在口傳的過程中,他們的事蹟就被傳說、神話和歷史糅合在了一起。這就成了真假難辨的一段歷史記載。

由於這段歷史摻雜著諸多神話色彩,所以就遭到了好多人的質疑。

《大戴禮記》中記載:“宰予問於孔子曰:昔者予聞諸榮伊言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於三百年乎?

”黃帝活了三百年,這還能算是人嗎?這是宰予對於黃帝是人的身份表示了懷疑!

《太平御覽》中引用了佚書《屍子》:“子貢雲:古者黃帝四面,信乎?”黃帝有四張臉?居然比孫悟空和哪吒還多一張臉!這是子貢對黃帝的形象也產生了疑問。

宰予和子貢都是孔子的學生啊,都屬於孔子一脈。後世治史者大多都是儒生,他們在寫史的時候,有類似的內容都是不予採用。所以很多史料從孔子時期就開始丟失了!致使上古時期的事情更加撲朔迷離!

我們為什麼是炎黃子孫?蚩尤為什麼不被認作始祖

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黃帝和炎帝之間的戰爭發生在阪泉這個地方,黃帝和蚩尤之間的戰爭發生在涿鹿這個地方。但是賈誼在《新書·制不定》中卻說:“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夫地制不得,自黃帝而以困。”這就是說黃帝和炎帝之間的戰爭卻是發生在涿鹿這個地方。賈誼和司馬遷都是西漢時期的人,賈誼的年代較司馬遷還要稍前。這就說明,在西漢時期的就已經發生混亂了。

後面的記載則更加混亂!例如《太平御覽》引《歸藏》的記載:“昔黃帝與炎神爭鬥涿鹿之野,將戰,筮於巫咸。”《焦氏易林·蒙之四》中記載:“白龍黑虎,起須暴怒,戰於阪泉,蚩尤敗走。”由此可見,混亂的焦點就是地點涿鹿和阪泉的混亂。

雖然大多數學者持和司馬遷相同的觀點,認為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是兩場完全不同的戰爭,但是也有不少學者開始認為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就是同一場戰爭。例如清代學者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說:“

然則阪泉之戰即涿鹿之戰,是軒轅勤王之師,而非有兩事,故《逸周書·史記解》稱蚩尤曰阪泉氏,斯為確證。”後來的夏曾佑、丁山等史學家都認可了這種說法。呂思勉在他的《先秦史》中也是採納了這個觀點:“涿鹿、阪泉,亦即一役。

等到了20世紀初,“疑古辨偽”的顧頡剛等人更是否定了蚩尤、炎帝和黃帝等人的存在,認為他們只不過是後人創作出來的神話人物。顧頡剛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一文中提出一個觀點:“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的時候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後有盤古等。”(這個觀點原先我不認同,現在已經被易中天用實際行動證實了。易中天在他的《易中天中華史》中在女媧之前又填上了夏娃。)

我們為什麼是炎黃子孫?蚩尤為什麼不被認作始祖

既然涿鹿之戰已經混亂到了這個地步,所以又有很多學者把目光投向了傳說和民俗。他們通過傳說和民俗保留下的蛛絲馬跡,把目光鎖定在了河北的涿鹿縣和山西的的運城。

河北涿鹿縣的保岱村,有著涿鹿山、蚩尤寨、蚩尤泉、阪泉(黃帝泉)、阪泉村一系列的地理名詞,幾乎和涿鹿之戰一一對應起來。這就有點和現在的旅遊景點一樣,攀鑿附會的痕跡很重。可能是因為地名相同,所以就把涿鹿之戰中的地名安插到了當地。至於是不是蚩尤的後人所為,這就不得而知了!

山西運城沒有涿鹿這個地名。但是當地卻有著在那裡發生涿鹿之戰的傳說。運城邊上有著一個大鹽池,蚩尤被黃帝殺死之後,蚩尤的血就化成了鹽池裡面的滷水。

山西運城的鹽池,在歷史上被稱作濁澤。因為濁與涿兩個字相通,所以又被稱為涿澤。《清統一志》中記載:“解州東南二里許有蚩尤村,州西二十五里有涿澤,一名涿澤。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

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滷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唯中間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後可以聚。”這裡記載的是版泉,也就是阪泉。這段記載鹽池裡的滷水是紅色的,所以被當地人稱之為“蚩尤血”。這深紅色的滷水,只有通過鹽池中間的那一眼淡水泉,才能結晶固化成鹽。

因為運城鹽池曬鹽的原料,就是採用鹽池裡那混濁的滷水,所以也就把鹽池叫做了“濁滷”。現代學者張志斌解釋為:“涿鹿乃是‘濁滷’的訛化。

山西運城的鹽池,有著相當濃郁的民間池鹽信仰文化。鹽池地區,自古就有著供奉池鹽的習俗,在鹽池的周圍有著許多供奉池神的廟宇。

我們為什麼是炎黃子孫?蚩尤為什麼不被認作始祖

我們為什麼是炎黃子孫?蚩尤為什麼不被認作始祖

被供奉的池神,自然也就成了鹽神,全稱也就是鹽池神。神的神格演變為人格,就被稱為是帝。池神也就成了池帝,鹽神也就成了鹽帝,鹽池神自然而然也就成了鹽池帝。

口耳相傳的鹽神故事,轉化成剛剛誕生尚不完善的文字。於是濁滷就演變成了涿鹿,鹽帝又演變成了炎帝,池帝又演變成了赤帝,池鹽神也就大言不慚地當上了蚩尤帝!

從運城鹽池的傳說,解釋了炎帝為什麼又叫赤帝、炎神,解釋了古文獻中涿鹿和阪泉的混亂。同時也解釋了,古文獻中為什麼經常把蚩尤和炎帝混在一起。這幾點又間接印證了一些學者認為蚩尤和炎帝是一個人的考證。

夏曾佑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寫道:“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號炎帝,亦曰阪泉氏。”夏曾佑認為,赤帝、炎帝都是蚩尤的簡稱,蚩尤就是赤帝、炎帝的合稱,區別就是由於文字記載的不同導致了叫法的不同。呂思勉採納了這種說法,在他的《先秦史》中寫道:“蚩尤、炎帝,殆即一人。

由於蚩尤和炎帝是一個人,所以我們稱之為“炎黃子孫”。


參考書籍:

司馬遷:《史記》

沈括:《夢溪筆談》

梁玉繩:《史記志疑》

夏曾佑:《中國歷史教科書》

顧頡剛:《古史辨》

呂思勉:《先秦史》

張志斌:《中冀·阪泉·涿鹿考辨》



相關內容請參閱: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