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传承与保护让非遗文化绽放异彩

青藏之眼,绿色天祝。在苍茫辽阔的雪域华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贤们在日积月累中,孕育出了见证天祝历史和记忆的则柔、酒曲、安召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近年来,县上大力保护、传承和发展当地民族民俗艺术,让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深闺”,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则柔舞蹈动作生动细腻,原生态势保留完整,在藏族舞蹈中有鲜明的特色和广泛的代表性。

天祝:传承与保护让非遗文化绽放异彩

在县体育馆,“顿尕玛”老年艺术队的队员们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华锐则柔,准备在农历五月初五的桑杰曼拉节演出。年过七旬的代吉草老人是“顿尕玛”老年艺术队的负责人,也是天祝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锐则柔的市级传承人。每逢周末代吉草老人总会组织队员从唱词到动作进行一遍遍排练。老人认为,只有反复揣摩和排练才能悟出灵感,舞出韵味。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锐则柔市级传承人 代吉草 :我是个非遗传承人,(则柔)是父辈们传承下来的,我现在的愿望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后代们也能够会唱会跳。

“则柔”,是藏区一种边唱边跳的歌舞形式。多在婚嫁、迎宾、祝寿、添丁等喜庆宴席中演出,多以歌伴舞的方式歌颂或表达对家乡、自然风光以及生灵万物的无限崇敬之情。华锐则柔是甘肃省人民政府2011年公布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曲艺类。

“桑啊朗拉毛啊朗来,盛夏的草原如绿毯,绿毯上开满了各色的花……”

天祝:传承与保护让非遗文化绽放异彩

天堂镇菊花村村民秦生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锐藏族民歌市级传承人,自幼受父辈熏陶,他对华锐民歌一直情有独钟。每逢闲暇,秦生军总会在家里来上两嗓子自己喜欢的华锐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锐藏族民歌市级传承人 秦生军:我非常喜欢我们华锐民歌,希望华锐民歌能够世世代代传唱下去。

华锐藏族民歌作为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已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年来,我县通过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展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华锐藏族民歌》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开发、保护和利用。

在天堂镇华锐堪昭唐卡艺术公司,华锐更登嘉木措大师的徒弟们正在聚精会神的为天祝县成立七十周年的县庆画展做准备,他们用自己精湛的画技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唐卡作品。

华锐唐卡第五代传承人 更登嘉木措:华锐唐卡传承到现在有很长的历史了。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开了这个华锐堪昭唐卡艺术公司,想通过这种方式好好传承我们华锐唐卡。

天祝:传承与保护让非遗文化绽放异彩

唐卡,系藏文音译,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蕴含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憧憬,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色彩。唐卡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图案繁密,是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召是土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它融合了土族的服饰、民俗等文化,是土族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载体。

天祝:传承与保护让非遗文化绽放异彩

“安召”是一种土族传统的集词、曲、舞为一体的集体圆舞形式。“安召”,土族语称为“千佼日”,意为“弯曲”或“转圈”,是土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无乐器伴奏,以歌的旋律节奏引导相伴的舞蹈。2008年6月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石门镇大塘村村民 马六月花:我们要跳好我们的安召舞,传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

石门镇大塘村村民 林文卓:今天我们跳的是安召,这种舞蹈是我们先辈们传下来的,以后我们要努力传承好,保护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县上不断加强学习教育与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天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同时,通过举办各种比赛活动,为开展非物质文化搭建平台,让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在传承演习中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至目前,天祝县共有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锐藏族民歌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安召、华锐则柔等为代表的非遗项目27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7人。

民俗专家 李占忠:我们天祝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是华锐藏族的中心地带。丰富的自然地形和多民族的聚居使这里产生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在非物质文化这一块我们天祝是得天独厚的,有藏族的,有土族的,还有汉族的等多民族的人民共同创造的多彩灿烂的文化。比如像华锐藏族民歌为代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华锐则柔等为代表的省级文化保护项目,这些都是我们天祝得天独厚的。

记者:高当智 王春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