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在撒贝宁主持的《放学别走》节目中,有一期专门和小嘉宾们讨论起了人类的公敌——拖延症。

从拖延症的本质、拖延症的成因、拖延症的特征和怎样治疗拖延症,一系列的探讨,都发人深省,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在节目里,撒贝宁自我剖析,认为自己属于发散思维的中度拖延者,还分享自己在大学期间,因拖延而闹出的笑话,生动地展现了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别无二致的拖字诀,让我们看到优秀的人和普通人都面临同样的窘境。

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拖延者的表现和特征

节目中的小嘉宾们也展示了被拖延症控制下的自己:明明一堆作业等着自己宠幸,却把时间安排给了手机、电影、演唱会;明明明天要早起上学,可深夜了依旧抱着手机,强撑着打架的眼皮,誓将熬夜进行到底;明明闹钟响了三遍,已经到了迟到边缘,还是和床难舍难分......

以上的行为,是不是让朋友们心有戚戚:是我,是我,就是我,我在工作中的表现,拖延流程是一模一样的。

很多时候,当要开展一项新任务时,我们总是信心满满,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完成任务后的愉悦和成就感

用想象完成任务,停留在幻想中,就是迟迟不动手。

没有细节的实践,会让我们错估了完成一项任务要花费的时间和面临的难度,没有意识到马上开始才是最好的选择。

等到自己做好心理建设准备动手时,才发现想早点开始的自己,已经晚了。

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这时候,责任感让我们焦虑,然后责备自己,为了忘记这项工作有待完成,我们开始约朋友、逛街、看电影、做运动,以求分散注意力。

而在有趣活动进行期间,又因为工作任务没有完成而惴惴不安,无法全情投入,如此恶性循环,就会产生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自我怀疑中。

由此可见,拖延者的特征就是有责任感,但自我约束力差。

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拖延症的成因

拖延症时刻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一直摆脱不了内心的煎熬。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绝大部分人都摆脱不了拖延症的束缚呢?

由美国的权威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联袂出版了《拖延心理学》中,阐述了形成拖延症最有可能的四个成因,分别是:

一、对成功信心不足。

1、害怕失败。

没有人开始一件事情,是想着要做失败的,我们都是奔着成功而去的,不但想要做好,而且还希望能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精益求精的人是追求一种完美的极致体验。

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但是,要达到完美很不容易,甚至有时候我们付出巨大的心力还是面临着失败。

因为害怕失败,害怕被人评论能力不足,要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宁愿选择不做:做多错多,不做就不会出错,既然如此,那就选择不做。

并且拖延到剩余时间不足于完整这项任务,我们可以以时间不够作为任务失败的借口,以此推脱自己能力不足的责任。

因为害怕失败,我们选择不开始。

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2、害怕成功。

说出害怕成功这四个字,估计很多朋友会很不理解:成功,我们求之不得,怎么可能还会害怕成功?简直胡说八道。

朋友们,成功是一个结果,而在获得成功之前的那一系列努力,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时间、人力、物力......

因为需要付出太多,而且还不知道这样的付出是否能成功,很多人就此选择了逃避。

8月8日,我经由写作机构的推荐,有幸被选中头条官方作者训练营中,由专门的老师带着一路打怪升级。

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老师们从始至终都在强调,在训练营期间,逐步提升个人写作能力和按时完成作业至关重要。

因为想要开通原创,只能靠优质文章;想要参加后续进阶课程和进入优质作者群,必须过原创和完成足够量的文章。

一个月的学习,对于很多学员来说是痛并快乐着。

毫不夸张,我真的是咬牙坚持,煎熬了大半个月:完成作业难度不小;文章灵感枯竭;写不出爆款微头条;同学们轰轰烈烈过原创,开权限;自己一天点开无数次后台,都等不到那条通知......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按要求超额更新文章后,9月20号,我终于等来了我的原创,并且进入优质作者群。

这时候,群里就有同学发出感叹:唉~一直等不到原创,我以为没希望了,所以停止了更新,离老师的要求,少了两篇,没资格进入优质作者群,好可惜啊。

确实很可惜,倒在黎明来临前的最后一刻黑暗里。

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的传记作品《断头王后》中写道:“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所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成功从来都不是侥幸,需要我们付出同等代价去交换。

害怕成功的人就是害怕付出的人。他们觉得要成功需要付出的太多,对成功产生了一种逃避心理,不想全力以赴,他们认为我还是什么都不做,站在原地比较安全。

二、讨厌被人委派任务

网上有一个段子:在职场里,不能骂新入职的单身青年,因为他们可以随时拍桌子走人,因为他们没有负担,看重兴趣,很有个性,不愿受气。

很多人会讨厌别人委派自己任务,在他们看来。这是是争夺控制权的一场较量,以自己独立为名,想证明自己不为他人所迫,不做违背自己独立意愿的事情。

不是自我意识想做的事情,我们会失去耐心,讨厌开始,最好是不要开始就结束了。即使到最后因为压力不得不开始,那也是草草了事。

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三、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

当面对有挑战的任务,要花费的时间,往往比预期的要多很多,很快我们就会不耐烦,并且心里的恐惧支配着我们不敢开始。

但是不开始的愧疚感让我们静不下心,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做那些让我们轻松愉悦的活动,以便于分散注意力,减轻压力,淡化恐惧。

当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面,很难再收回来,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拿起手机刷一刷视频,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工作原封不动。

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四、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很多朋友也意识到拖延症的危害,看了很多书籍,想了很多方法想要摆脱拖延症,提高执行力。

制定各种计划,设立多个目标和奖励,威逼利诱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是到最后,我们用最端正的态度和实际行动证明:目标和计划,是拿来遗忘的。

我们只能图当下享乐,长远发展太难太辛苦了,还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来得逍遥。

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摆脱拖延症

了解清楚了造成拖延症的四个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地找出方法,减轻自己的拖延习惯。

1、制订计划

这里的制订计划,是要制定目具体到细节的目标,而不是一句空话。

比如,我要提升写作能力,每天的计划如下:

  • 每天分析两个好标题,它们好在哪。
  • 每天仿写两个标题。
  • 每天拆解一篇同一领域、获得青云计划的文章

目标不需要太多,一天最多5条,积少成多,完成最重要。

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2、学会接受

学着接受自己,接受拖延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想要减轻它,必须要先接受它,拖延症并不是只有自己独有的症状,不需要自责和焦虑。

当我们意识到拖延症已经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要改变时,就把每一个小计划区分出,哪些是自己擅长做的,哪些是自己不擅长做的。

把自己不擅长做的委派他人去做,寻求帮助。

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3、减轻拖延

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再长出来了,但是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

拖延不可能完全根除,只能减轻。

将工作流程分解成一个一个易展开的小项目,用成果刺激自己,把自己从拖延状态拉出来,提升效率。

写到最后

其实,拖延症难的不是坚持,是开始。所谓万事开头难,一旦开展起来,各个击破,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既然拖延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接受它,并且有信心慢慢改变它。

拖延症,打败了这位北大高材生。撒贝宁:“我想改,等会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