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來了,它來了,它帶著孩子過來了!

今早看新聞,柳州發現了中華秋沙燕,看著呆萌的樣子,別緻的髮型立即就吸引了我。


它來了,它來了,它帶著孩子過來了!

看樣子確實不一般呀,而且名字裡面帶中華,那就更不一般了。後來在網上一查,怪不得,“鳥中大熊貓”可見其珍貴程度,國寶級別的。


它來了,它來了,它帶著孩子過來了!

中華秋沙鴨(學名:Mergus squamatus)為鴨科秋沙鴨屬的鳥類,俗名鱗脅秋沙鴨,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嘴形側扁,前端尖出,與鴨科其它種類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腳紅色。雄鴨頭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鏡;頭頂的長羽後伸成雙冠狀。脅羽上有黑色魚鱗狀斑紋。

出沒於林區內的湍急河流,有時在開闊湖泊。成對或以家庭為群。潛水捕食魚類。分佈於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吉林、河北、長江以南等地,主要棲息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


它來了,它來了,它帶著孩子過來了!

形態特徵

它來了,它來了,它帶著孩子過來了!

中華秋沙鴨

中華秋沙鴨全長約49-63釐米。嘴長而窄,呈紅色;鼻孔位於嘴峰中部,羽冠長而明顯,成雙冠狀。雄鳥的頭和上背及肩羽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雜以黑色斑紋;尾灰色;大覆羽、三級飛羽和初級飛羽組成的翼鏡白色;長而窄近紅色的嘴,嘴形側扁,前端尖出,其尖端具鉤,與鴨科其它種類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黑色的頭部具厚實的羽冠。下體近白色,兩脅羽片白色而羽緣及羽軸黑色形成特徵性鱗狀紋。腳紅色。胸白而別於紅胸秋沙鴨,體側具鱗狀紋有異於普通秋沙鴨。[1]

雌鳥的頭和頸棕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由褐色逐漸變為灰色,並具白色橫斑;尾黑褐色,沾灰色;下體白色,肩和下體兩側具鱗狀斑。色暗而多灰色,與紅胸秋沙鴨的區別在於體側具同軸而灰色寬黑色窄的帶狀圖案。

虹膜褐色;嘴桔黃色;腳桔黃色。

兩脅的羽毛上具有黑色鱗紋是這種秋沙鴨最醒目的特徵,所以早先的名字叫鱗脅秋沙鴨。後來,鳥類學家發現它們的原產地是中國吉林省長白山地區,分佈範圍狹小,只有零星個體偶爾飛到朝鮮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境內,所以才改稱它為中華秋沙鴨。此外,像鳳頭一樣,腦後有兩簇冠羽也是它的特有標誌。

大小量度:體重♂1025-1170g,♀800-1000g;體長♂542-635mm,♀491-584mm;嘴峰♂50-58mm,♀40-54mm;翅♂226-265mm,♀216-245mm;尾♂92-146mm,♀108-141mm;跗蹠♂47-63mm,♀40-53mm。(注:♂雄性;♀雌性)

種群現狀

中華秋沙鴨是第三紀冰川期後殘存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一千多萬年,是中國特產稀有鳥類,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數量極其稀少,中華秋沙鴨屬於比揚子鱷還稀少的國際瀕危動物。[2]

中華秋沙鴨以往在中國廣有越冬記錄,但分佈點零散,且多為小群或零星個體,很少在同一地見到10只以上的個體記錄。1989-1990年冬季水鳥調查共記錄28只,其中江蘇鹽城6只、高寶湖17只、洞庭湖4只、丹東1只;1990-1991年共記錄20只,其中蘭州4只、江蘇灘塗12只、洞庭湖4只,可見在越冬地數量十分稀少。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個別地點雖發現有中華秋沙鴨的越冬群體,但缺少持續性觀察結果。安徽、山東遼寧、吉林是近幾年來新發現的中華秋沙鴨越冬地。安徽主要見於肥東,山東主要見於榮城、長島及沿海一帶。吉林和遼寧見於鴨綠江。

21世紀初在贛東北的弋陽、婺源相繼發現中華秋沙鴨的較大越冬群,總數量至少超過100只,且數量和分佈地點相對保持穩定。兩地記錄到的最大數量分別超過該種全球總量的1%。2004年3月,吉林省集安市境內的鴨綠江上發現8只中華秋沙鴨。黑龍江省共有170只左右.其種群數量保持較穩定。

黑龍江省伊春市帶嶺區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人工繁殖秋沙鴨。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稀有種。

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一Ⅰ級保育類。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它來了,它來了,它帶著孩子過來了!

有幸得見,請珍惜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