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摘9)

第九章 偏見:不喜歡他人

偏見的本質:對一個群體及其成員負面的預先判斷(有些定義也包含了積極的預先判斷)

負面評價是偏見的標誌,它通常自稱為刻板印象的負性信念

偏見是一種負性態度,歧視是一種負面行為,歧視行為的根源往往在於偏見,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指個體的偏見態度或者歧視行為,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是一種制度性歧視舉動,即使沒有偏見意圖時也如此

不平等的社會地位滋生了偏見,主人視奴隸是懶惰的、不負責任的、缺乏抱負的,因為他們擁有這些特點所以他們適合被奴隸,一旦不平等存在,偏見就在促使那些有錢有勢的人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特權合理化

群體之間受到的待遇越不平等,群體間信任和合作就越少

偏見起源於不平等的社會經濟、地位以及其他社會原因,包括我們習得的價值觀和態度

偏見似乎不僅是具體針對某一群體的態度,而是如何對待與自己不同的人的一種思維方式

權威人格的個體特別容易出現偏見和刻板印象

權威人格也稱專制人格,具有這種人格的人其整個人格組織都是圍繞著權威主義這一中心而建立的,這種權威主義在對待比自己低下和比自己優越的人們時表現最為突出,一方面對弱者誇耀自己的力量、排斥、拒絕,另一方面對權威者又卑躬屈膝,絕對服從。權威人格的個體通常在童年時受到苛刻的管束。權威人格個體的不安全感,似乎使他們傾向於特別關注權利和地位,容易形成非對即錯的僵硬思維模式,難以忍受模糊性,因此這類人就傾向於權威比自己大的人,攻擊或者懲罰那些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換句話說:“不聽我的就滾蛋”

感覺自己在道義上高人一等的人,往往會野蠻的對待自認為劣等的人

如果偏見並非植根與人格,那麼隨著潮流的改變和新規範的演進,偏見便可能消除

種族隔離是社會制度(學校、政府、媒體)助長偏見的一種形式

競爭是挫折來源之一、當兩個群體為工作、住房或社會聲望而競爭的時候,一個群體實現了目標,這將成為另一個群體的挫折,因此現實群體理論認為,一旦群體為稀缺資源而競爭,就會出現偏見

自我概念——我們感覺自己是誰——所包含的不僅僅是個人同一性(我們對自己的個人特性和態度感受)而且還是一種社會同一性

當人們的個人同一性和社會同一性融合到一起——自我與群體的邊界變得模糊時——他們會更加願意為組織而戰、甚至為組織犧牲

人們傾向於積極的描述自己的群體以便能夠積極的評價自己

——約翰丶特納

大部分的人有著積極的自我意向投射到內群體而非外群體

當人們明銳的感受到內群體身份時,外群體的刻板印象就容易盛行,對於內群體成員,我們同樣持有各種人類情感(喜愛、期望、輕視、憤恨),而我們卻不願意在外群體成員身上看到這樣的人類情感

我們會對寵物賦予人性,而對外群體成員去人性化

通過攀比之心,非要和別人比出個優劣高低,你就在孩子的心底埋下了永遠罪恨的種子,結果是你讓兄弟姐妹互生許多的憤恨

——塞繆爾丶約翰遜

同社會地位較高的女生聯誼會相比,社會地位較低的女生聯誼會成員更容易貶低其他的女生聯誼會

自我形象和偏見之間的聯繫:獲得肯定,人們將對外群體做出積極的評價,而自尊受到威脅,人們就會詆譭外群體,以恢復自尊

一旦歸屬感獲得滿足,人們就會變得更為接納外群體

不好(不和諧)的想法和情感往往長久存在,打破這種偏見習慣並非是一種容易的事情

避免偏見的動機會使人們調整自己的思維和行動。當意識到他們應該如何去感受和他們實際是如何感受的二者之間的差距時,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就會產生內疚感,並努力抑制他們的偏見反應

當人們避免偏見的動機是內在(因為他們不願意讓別人把他們想的太壞)的時候,即使是自動的偏見也會有所減弱

我們簡化世界方法之一就是歸類——通過把客體歸入不同類別來組織世界

對群體同質效應——既認為他們都是“相似的”,不同於“我們”和“我們的”群體,因為我們一般都會喜歡那些我們覺得與自己相似的人,不喜歡那些我們認為與自己不一樣的人,所以內群體偏好是一個很自然的結果

即使雙方都是善意的,一個強勢的人和一個弱勢的人之間自我意識的相互作用任會令人感到緊張

汙名意識就是人們在大程度上預期他人會對他人產生刻板印象

對於差異的自我意識影響了我們對他人行為的解釋

最能將少數群體從多數群體中區分出來的特質往往是與少數群體相關聯的,你的種族或者所在的社會群體可能在大部分方面都很相似,但是人們一般都注意不同之處

我們總是熱衷於將人們的行為歸結於他們的內在傾向,而忽視那些重要的情境力量,之所以犯這類錯誤,部分原因在於我關注的焦點在人而不是情境

我們常常忽略奴隸制度是努力行為原因之一,代之以奴隸們自身的天性來解釋奴隸行為

指責他人能為指責者本人的優越地位提供辯護,責備的出現是因為人們把外群體的失敗歸結於該群體成員的內在品質有缺陷

如果人們要從世界上所有的習俗中找出他們認為最好的,他們會看總數,最後他們寧願選擇自己的

之所以存在著不幸者貶低,是因為人們需要相信“我是一個公正的人,生活在一個公正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人們得到他們應得的東西”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們受到的教育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勤奮工作和高尚情操會換來獎賞,而懶惰和不道德則不會有好結果。由此我們很容易進一步認定春風得意的人必然是好人,而受苦難的人是命中註定的

人們之所以對社會不公漠不關心,並不是他們不關心公正,而是因為他們眼裡看不到公正

人們厭惡失敗者,即使失敗的原因是運氣不好

好的決策也可能帶來壞的結果,可人們無視這一事實,他們認定失敗者能力較差

不能說天才和主動性與成功無關,但公正世界假設低估了不可控因素,這些因素會使一個人竭盡全力的努力付諸東流

我們誰也不是毫無私心雜念的社會記錄員,一五一十記錄支持或者反對我們各種偏見的事實,預先判斷引導我們注意和記憶,預先判斷還能引導我們對事件的解釋。刻板印象會影響我們如何分析人的行為,也許你能回憶起過去某個時候,你無論怎樣努力都擺脫不了某人對你的評價,當時你無論做什麼始終被人誤解

那些受壓迫的人對文明形成一種強烈的敵意是可以理解的。他們以自己的勞動使文明得以實現,但分享到的文明財富卻少的可憐

——弗洛伊德

刻板印象威脅:一種自我驗證的憂慮,擔心有人會依據負面刻板印象來評價自己

負面刻板印象干擾成績,而正面刻板印象似乎能促進成績

人們實際上常常會在事後“從新組織”某一事件錯誤描述,使其符合他們受刻板印象影響所形成的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