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摘13)

第十三章 衝突與和解

一些對人類最大的問題,如核武器、全球性氣候變暖、人口過度增長、自然資源枯竭等,其根源都是不同團體追逐他們各自私利所致

很多人都會這樣想:“我自己排除的溫室氣體是微不足道的,而溫室氣體排放系統要花一大筆錢,這不划算”其他人也有類似想法,結果就是要面對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以及更加極端天氣

囚徒困境: 認罪 嫌犯A 不認罪


5年 10年

認罪 5年 0年

嫌犯B

0年 1年

不認罪 10年 1年


囚徒困境:是指兩個被捕的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說明為什麼甚至在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時,保持合作也是困難的。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性質,但現實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人際關係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假設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警察告訴每個人:如果兩人都抵賴,各判刑一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各判五年;如果兩人中一個坦白而另一個抵賴,坦白的放出去,抵賴的判十年。於是,每個囚徒都面臨兩種選擇:坦白或抵賴。然而,不管同夥選擇什麼,每個囚徒的最優選擇是坦白:如果同夥抵賴、自己坦白的話放出去,抵賴的話判十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夥坦白、自己坦白的話判五年,比起抵賴的判十年,坦白還是比抵賴的好。結果,兩個嫌疑犯都選擇坦白,各判刑五年。如果兩人都抵賴,各判一年,顯然這個結果好。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問題是,人類的個人理性有時能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聰明的人類會因自己的聰明而作繭自縛,或者損害集體的利益。

公地悲劇: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有許多擁有者,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使用權,但沒有權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個人都傾向於過度使用,從而造成資源的枯竭。過度砍伐的森林、過度捕撈的漁業資源及汙染嚴重的河流和空氣,都是“公地悲劇”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劇,是因為每個當事人都知道資源將由於過度使用而枯竭,但每個人對阻止事態的繼續惡化都感到無能為力。而且都抱著“及時撈一把”的心態加劇事態的惡化。公共物品因產權難以界定而被競爭性地過度使用或侵佔是必然的結果;假設有100農民佔有一塊能夠供應100頭牛足夠牧草的土地,當每一個農民在這塊土地上養一頭牛的時候,對資源的利用是最優的,但是某一個農民可能會有這樣一個想法:“如果多養一頭牛我的收入就會翻倍,而土地只會受到一點點影響”因此他理由充分的增加第二頭牛,而當所有農民這樣想,這樣做時,最後肥美的牧場淪為一片荒蕪土地

人類對環境的汙染也是很多輕微汙染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對每一個汙染者來說停止汙染所能給他們(也給環境)帶來的好處,與汙染給他們帶來的方便來說仍是不值一提的

當一種資源未獲得明確分配時,人們往往會不自覺的消耗更多

那些具有自我膨脹和自我欣賞傾向的人,尤其不可能對他人的觀點表示贊同

每個人都尋求自己利益最大化,這也恰恰促進社會利益最大化

我們能夠得到我們的晚餐,並不是因為那些屠夫、釀酒師或是糕點師大發善心,而是因為他們關心自身利益

縮小群體的規模,在一個較小的集體中,每個人都能明確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自己對群體的影響,在較小的集體中團隊的成功能給成員帶來滿足感,此外在較小的群體中成員對公共資源的消費,也會比較節制,並通常能夠維持在平均應得的水平

在大得多的群體種——比如城市,自覺的節約,則很少能夠成功,這是因為一個人造成的危害被其他人所分擔,因此每個人都可能不在考慮對群體的責任

與最廣大的群體利益事情往往是人們最不關心的事情

——亞里士多德

人們只有通過溝通才能解決某些社會困境;開放、明確而坦誠的交流也能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

能夠減少社會困境危害的方法包括:確立法規以限制利己行為;將群體分為較小的單位;讓門能夠充分的溝通;改變激勵機制使合作能得到更多的回報;倡導利他行為規範

當不同的群體為稀缺的職位、住所和資源進行競爭時,敵意便產生了,當利益相牴觸時,衝突便產生了

人們將公正理解為公平——或者說是付出與獲得之間要成比例

一些非資本主義國家並不認為公正就是公平,而是將公正看作平均或按需分配:“從按勞分配到按需分配”(卡爾丶馬克思)當利益在同一群體內部進行分配時,來自集體主義文化背景(如中國和印度)的人們,比來自個人主義文化背景的美國人,會更多按照平等性或是個人需要進行分配

很多衝突中真正對立的目標只是核心處的一小部分;更大的問題來自對對方動機和目標的誤解

引起誤解的原因:自我服務偏差會使個人或群體樂於承認自己做的好事,而對自己做的壞事卻推卸責任,同時並不會考慮對方的類似行為方式。自我合理化的傾向使人們否認自己的錯誤行為。基本歸因錯誤,衝突中的雙方都認為對方敵意行為反映了他們邪惡的品質,然後一方將會按照自己的成見過濾並理解得到的信息。在群體中利己、合理化和成見都會得到極化。群體思維的一個表現就是將自己所屬群體描述為高尚而強大的,將對立群體描述為卑劣而弱小的,被多數人認為是殘酷暴行的恐怖主義行為在一些人眼中卻是“聖戰”。僅僅是成為一個群體成員,就會使人產生內群體偏差,負面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

在衝突的雙方眼中,對方的形象都是被歪曲的,儘管這種誤解很容易被我們理解,但它任深深影響我們的行為

一個處以難處理的衝突中的群體具有如下幾個特徵:把自己的目標看作是最重要的,為“我們”而感到驕傲,而極度貶低“他們”,堅信自己是受害者,強調對集體的熱愛和集體利益的忠誠,表揚自我犧牲並壓制批評

在衝突中,雙方對對方的誤解常常具有一致性,他們都會美化自己和醜化對方

建議:在衝突中不要認為別人與你價值觀和道德上格格不入;反之,進行換位思考,設想一下:也許對方會有不同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

“和解的4C”:接觸、合作、溝通、和解

接觸能夠帶來容忍,增加接觸能夠預測偏見的減少。接觸的確有助於減少偏見,但偏見也會減少接觸

人眾無知會導致“我願意”、“他不願意”的心理出現,鏡像知覺也會讓對方有同樣心理。大家都想接觸去他人,大家都認為自己願意接受,但同時害怕對方不願意,所以放棄接觸,合作可以改變刻板印象

在一些實驗中與行為表現冷漠緊張相比,如果一個人在與其他種族的人表現積極(熱情、放鬆),則可以降低自身種族的受關注度,別人對該種族的評論可能會較少

對那些原本偏執的人來說,通過接觸來降低焦慮的效果尤其顯著,外群體之間的友好互動可以降低焦慮水平

為了減少偏見和衝突,我們最好一開始就將群體差異最小化,然後承認這種差異,最終跨越這種差異

如果接觸是競爭性的,或沒有權威機構支持,或是不平等的,那麼結果必然是惡化的,接觸是必須雙方地位平等的接觸

共同困境可以激發合作

成功的合作能夠增強兩方的吸引力

當青少年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競爭的時候,他們會擁有更多積極的同伴關係

合作性學習讓所有學生在得到學業上或成就的同時,也改善了不同種族背景學生之間的關係

合作是目前為止最有效的改善種族關係的實踐方法,歧視可以通過主流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為實現同一個目標而進行的平等接觸來消除

隨著時間流逝,對於新文化的身份認同會增加

把“非贏即輸變成雙贏”,有經驗的協商者能夠做出折中的讓雙方都有利的決定,從而達成雙贏的解決方案

整合性協議:相對那種要讓雙方犧牲換一些東西的妥協來說,整合性協意更具有持久性,因為他們是互相滿足的,因此也可以帶來持續的夥伴關係

如果你相信對方是善意的,你就會更容易流露你的需要和想法,沒有這樣的信任你可能就會擔心你的坦誠會給予對方反對的信息

調解人可以讓衝突中的雙方把爭議僅限於事實陳述,如果對方怎麼做他們就會有什麼樣感覺,會作出何種反應,調解人也可以讓人們角色互換,去討論對方處境或者想象和解釋對方所體驗的經歷,或者調解人在描述自己感受之前描述對方的處境

通過站在別人立場和誘發同理心,能夠降低刻板印象增加合作

GRITC(逐步、互惠、主動地減少緊張)

當兩個人關係受阻,溝通難以進行下去的時候,通常一個小小的和解姿態——一個溫和的回答,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輕柔的觸摸——可以使雙方從緊張的臺階上下來,使得接觸、合作以及溝通重新變得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