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文學成就高,盡顯魏晉風流,怎料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歷史上"建安七子"生活在東漢末年,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建安亂世之中的璀璨之星,盡顯魏晉風流; "七子"早年雖顛沛流離,但是後來都依附於曹操,獲得安定,遂想幹一番大事;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七子"最後卻落得同一悲慘下場;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況又如何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建安七子文學成就高,盡顯魏晉風流,怎料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歷史上"建安七子"與曹操父子一起,構成建安時期文學家的主力軍;這七個人是孔融、徐幹、陳琳、阮瑀、王粲、應瑒、劉楨;他們對於詩、賦,以及散文的發展,都作出突出過貢獻。

這七個人都是非一般的人才;就說大家熟知的孔融,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少有異才;很小的時候就知書達理,懂得讓梨;再如王粲,此人才華橫溢,當時的著名學者蔡邕第一次見他,就判定其為天下奇才,並同他成為忘年之交;還有阮瑀,曹操最欣賞的一個人物,曾為了他放火燒山。建安七子中,除這三個人是之前去世以外,另外四個人,竟同時死於建安二十二年的一場變故。

建安七子文學成就高,盡顯魏晉風流,怎料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派大軍征伐吳國,此行率軍遠征的是大將夏侯惇、司馬朗、臧霸等;怎料當部隊開拔到居巢時,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狀況:一時間眾多官兵生病倒下,人們馬上意識到,這是染上了疫病;於是部隊被迫就地駐紮下來;時任兗州刺史的司馬朗愛兵如子,他親自到傷員中巡視,併為他們端藥送水,不料自己也感染上了疫疾,不曾想這疫病竟如此兇猛,司馬朗很快病入膏肓;

建安七子文學成就高,盡顯魏晉風流,怎料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司馬朗萬分無奈;他對手下將士說:"刺史我身蒙國家厚恩,督軍萬里,卻沒有取得點滴微功;現在我遭此疫癘……辜負了國家的厚恩……當我身沒之後,只要布衣幅巾蓋於我身,穿一身單衣單褲……切記不要違揹我的意願……"聽了他悽慘的話,眾官兵不禁潸然淚下,其情景十分悲壯可嘆;此後這場空前嚴重的瘟疫,迅速在北方蔓延開來。

建安七子文學成就高,盡顯魏晉風流,怎料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天下亂離;兵戈擾攘,連年混戰;百姓棄業,顛沛流離;這段時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一次又一次的瘟疫流傳,使得勞苦大眾的生活悲慘不堪;曹操一生受疫病之累,他回憶說:"近年來,我的部隊屢次出征,常常遭遇疫氣,不少官兵病死異鄉,再也無法回到自己的家;因此家家戶戶都有怨曠之情,百姓生活流離失所;"然而這僅是針對建安前期疫情所說的話;讓曹操料不到的是,建安二十二年發生的這場全國性大疫病,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痛苦比以前的不知大多少倍。

建安七子文學成就高,盡顯魏晉風流,怎料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後漢書·獻帝本紀》、《太平御覽》中曹植的《說疫氣》均對這次大疫有詳細的記載:"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有的人家闔門殪盡,有的一個宗族全部喪命……"當時許多地方連棺材都賣空了,悲泣聲瀰漫四周,處處都呈現出這樣的一副景象:"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近代醫史專家們的研究了這場瘟疫,從患者症狀,加上其發病速度之快、傳染性極強,所以推斷是肺鼠疫。

建安七子文學成就高,盡顯魏晉風流,怎料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這場瘟疫不單單在地方上流行,還給曹魏的政治中心許昌,也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著名的"建安七子"中,徐幹、應瑒、劉楨、陳琳四人是在這次疫病中去世的;當時還是太子的魏文帝曹丕,在第二年給吳質的書信中,談到這幾個人時說:"親故多羅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對親戚們和徐幹等人的不幸去世,表示十分傷心。瘟疫就像是萬千頭猛獸,兇猛地朝人類撲過來;在沒有力量反抗的時候,眼睜睜看著親人離去,痛苦是撕心裂肺的;而"建安七子"這樣的人才因疫病去世,也是非常非常令人惋惜的。

【參考資料:《後漢書·獻帝本紀》《太平御覽》《說疫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