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儿子有“气概”,妈妈先要学会“退出”,不然男孩会越来越娘

最近几年,“虎妈猫爸”成为了家庭教育过程当中的一种趋势。

不管孩子是男是女,妈妈习惯性地都扮演着主要的教育角色而爸爸似乎可以安心地“退居二线”,扮演起家庭生活中的“和事佬”、“慈父”。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儿子”的成长,往往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想要养育“男子气概”,妈妈先要学会“退出”,不然男孩会越来越娘

张婷的儿子今年八岁,由于孩子是早产儿,从小就体格瘦弱,容易生病,因此张婷对孩子格外细心。生活中,张婷总是习惯性把孩子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不仅生活中各种大事小事一切包办,也严令禁止孩子玩任何可能会造成身体损伤的游戏。

想让儿子有“气概”,妈妈先要学会“退出”,不然男孩会越来越娘

对于孩子的教育,张婷也是亲力亲为,从孩子三点岁半上幼儿园开始,张婷几乎每天都会监督孩子的学习。而刘健老公几乎是完全对孩子撒手不管,只是在儿子偶尔太过委屈的时候,出面安慰一下,扮演好“慈父”的角色。

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教育方式并无问题。可是当孩子上小学之后,不断地被学校的同学叫“娘娘腔”,还经常在被欺负后不敢作声,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浑身上下缺乏了那么点男子汉气概,令张婷也自觉地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在张婷的家庭教育策略中,冲锋陷阵的一直都是妈妈,躲在后方的都是爸爸。张婷的过于细致,让孩子缺乏了树立自信、培养独立个性的机会。成为了导致孩子“娘娘腔”的祸水源头。

实际上,“儿大避母”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除了生理区别要求母亲的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退居二线”外,在孩子的教育成长中聪明的妈妈也要懂得合理“退出”。

让爸爸承担更多教育与引导工作,不仅是父子关系的建立,也是给孩子积攒“阳刚气”的机会,毕竟女人的性格、行为与男人还是有着本质差异。

想让儿子有“气概”,妈妈先要学会“退出”,不然男孩会越来越娘

生活中妈妈看似无伤大雅的行为与语言,都可能成为男孩无阳刚气质的诱因

1、强势压制,女强男弱成常态

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在很多家庭当中都是以女强男弱的形式存在,丈夫更愿意听从妻子的调令,这也使得很多女性成为家中的“强者”,无论是在与丈夫的交流过程当中,还是在与儿子的交流过程当中,都采用了“强势压制”的方式,令男孩将自身自动归入“弱者”一类,习惯了“依赖”,不愿意独立、负责,显得没有男子气概。

2、控制欲强,孩子万事握于手中

还有很多母亲的控制欲非常的强,主要体现在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和过于细致的保护方法,这类母亲常常会用“你不能这样做”“你不许这样做”对孩子进行训斥,希望将孩子的一切都把控在自己的手中,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思考和自由发挥的时间。

对待事情胆小、怯懦,不敢去尝试妈妈不允许的事情。甚至连受到同学欺负也会选择噤声。

想让儿子有“气概”,妈妈先要学会“退出”,不然男孩会越来越娘

3、“你爸无能”论,贬低伴侣抬高自己

一些女性习惯将贬低伴侣抬高自己作为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儿子的方法和口头禅:“你和你爸一个样,无能没出息。”“告诉你,你要是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和你把一样没能耐,挣不到大钱。”类似于这样的话会在

男孩的心目中留下非常大的阴影,潜意识中会感知到母亲对于男性的贬低,从而出现自轻、不自信的表现。

母亲担任教育主力,需要遵守这几个原则:

  • 孩子情绪不压制,合理释放才健康;孩子意愿要听取,给予成长以信任;

  • 教育孩子要平和,怒吼打骂效果差;尊重伴侣很关键,男孩以父做榜样;

  • 性别意识要引导,男孩应有男孩样;别因担忧去阻碍,开心玩耍促社交。

想让儿子有“气概”,妈妈先要学会“退出”,不然男孩会越来越娘

众多男孩的妈妈如果能够做到如上几点,或许你的孩子能够尽早地成为小男子汉,成为陪伴在父母身边的贴心小绅士。别用错了方法、用错了爱,阶段了孩子健康成长的路。

今日话题:宝妈们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论,更多母婴育儿内容请关注我们,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