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故事,这4点原则父母要牢记!不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很多3~6岁的小女孩,会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个角色,难以抽离。家长讲故事,应淡化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悲剧色彩,多讲充满正能量的故事。

邻居的女孩琳琳,今年3岁,非常喜欢听故事。听着听着,她就会进入角色,常常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流泪,或抽泣。

前些时候,妈妈给琳琳讲了一个《狐狸和小鸡》的故事,琳琳大为震动。她很快就把自己想象成可怜的小鸡,担心会被狐狸骗去吃掉。虽然妈妈一再告诉她,聪明的小鸡后来在大公鸡的救护下已经逃脱了……可她还是害怕,生怕受到别的什么东西伤害。比如见到小狗小猫,甚至蛤蟆、蟑螂等,她会感到恐惧。

最近,妈妈给她讲了一个《大灰狼与小山羊》的故事,琳琳很快就把自己想象成可怜的小羊,生怕被人欺负。看着琳琳总叫怕,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

给孩子讲故事,这4点原则父母要牢记!不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动不动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个角色,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3~6岁的女孩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一听故事就进入角色。为此,有些父母感到两难:不给讲故事吧,孩子吵着要听;给孩子讲吧,又怕孩子进入角色不能自拔。到底该怎样对待呢?

容易进入角色,是孩子情感丰富的表现

孩子容易进入角色,并不是什么坏事。这说明,孩子想象力丰富。听了故事,马上能把故事中的情节、人物与自己融合在一起,并产生共鸣,这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是形象化思维能力强的一种表现,这对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听了故事,爱什么,恨什么,可怜什么,同情什么,这都是富有感情的表现,这些对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假如孩子听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无动于衷,或者嬉皮笑脸,那才是应该担心的。当然,孩子进入故事中的角色,也有一个分寸与度的问题。

给孩子讲故事,这4点原则父母要牢记!不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讲清童话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区别

孩子听的故事,多是童话。童话,通常以动物为主人公,它以动物世界来观照和折射现实世界。但是,这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虚一实,一幻一真。父母要向孩子讲明白:童话中的动物世界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童话中的许多动物和实际并不一样,所以,不能都把它当作是真的,也不能把其中的某个角色想象成自己。现实世界中的人与童话世界是不一样的。这个区别,家长要尽量让孩子明白,假如孩子一时明白不了,也不要着急,孩子以后肯定会明白的。必要时,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看,让他们了解真实的大灰狼、狐狸、山羊等动物的形象和特性。当孩子对真实的动物有了足够的认识之后,他们对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认识距离就会大大缩短。

淡化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悲剧色彩

童话故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冲突,比如遭遇凶险、比如欺侮与被欺侮、逃跑与追逐等。当讲到正面角色与反面角色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时,父母不要过分夸大和渲染反面角色的狰狞和凶恶,也不要过分夸大和渲染正面角色的可怜与懦弱,声音、腔调、表情、动作等尽可能自然点、平和些。同时,要留心正在听故事的孩子的表情与神色,及时调整声腔与表情等。童话故事大多以喜剧结尾的,但在出现喜剧之前,往往会有浓厚的悲剧情景和气氛,讲到悲情处时,父母不要用夸张的声调加以渲染,而是可适当地淡化处理。

给孩子讲故事,这4点原则父母要牢记!不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多讲些有正能量的故事

面对容易进入角色的孩子,父母在选择故事时,就要有所考虑,要多选择一些欢快的、热烈的、充满喜庆的、让人痛快淋漓的故事,比如表现助人为乐的、表现团结互助的、表现真诚善良的,表现聪明伶俐的,像《拔萝卜》《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神笔马良》等。容易进入角色的孩子,往往是多愁善感的,多讲这类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有助于培养性格、情感以及思维方式的全面性,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