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医脉正昌】西苑医院:厚德自强 精医报国

在新中国70年发展史、我市50年发展史上,市西苑医院始终以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服务患者,以大爱无私的济世情怀奉献社会。进入伟大的新时代,市西苑医院坚持党建引领,秉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根植厚重朴实的文化厚土,砥砺奋进、牢记使命,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建引领筑根基

长期以来,市西苑医院坚持党建引领,不断筑牢发展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该院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讲主题党课常态化、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常态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常态化、学习培育和考核管理常态化,认真检视问题,深入落实整改。

抓党风党建,强责任担当;抓学习教育,敲廉政警钟;抓规范管理,建制度笼子;抓风险防控,保发展稳定;抓队伍建设,增发展后劲。市西苑医院通过加强党建,不断规范医院重大事项管理,不折不扣做好“三保一控”,认真贯彻执行医改政策、全力以赴保证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把公立医院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紧密融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诠释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2016年以来,西苑医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政策,紧盯 “发展、稳定、安全”三个要务,紧抓“医保、医院、医药”三医联动,紧扣“病源、流程、绩效”三个关键,大刀阔斧抓改革、强化责任抓管理,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根植厚土谋发展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为响应振兴中国汽车工业、支援 “三线建设”号召,医院的先驱者们毅然放弃武汉繁华舒适的生活,来到鄂西北大山之中,服务二汽职工,服务十堰人民。伴随着十堰50年发展历程,勇于拼搏的西苑人始终以责任和使命为重,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传承“厚德自强,精医报国”的西苑文化,崇尚“学习、诚信、关爱、奉献”的价值理念,追求“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西苑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西苑人奋勇向前。

从黄龙公社卫生院、黄龙卫生院、黄龙人民医院,到十堰市第二人民医院、十堰市黄龙医院,尽管名称在变、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和使命侧重点在变,但市西苑医院治病救人、守护健康的初心一直未变。新中国成立初期,该院医疗以中医为主,为群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人民公社时期,医院以治病、防疫为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季节病的预防等卫生和防病知识。作为当时八大公社卫生院之一,黄龙卫生院还承担辖区柏林、方滩、舒家、大峡等处卫生所和20多个村卫生室的业务培训和药品供应,以及辖区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上山采药,下乡培训,服务更多人民群众。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医院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以护佑妇女儿童健康为主,宣传计生政策,宣传妇女保健知识。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结核病和肝炎为主的传染病流行,医院又承担起传染病救治工作。上世纪90年代,医院改名“十堰市黄龙医院”,加挂“十堰市结核病医院”牌子,医疗业务向传染病防治转型。

从早期的 “湖北省总工会东湖工人疗养院”到“二汽职工疗养院”,再到“东风公司黄龙疗养院”,服务重点人群在变,但服务群众健康、奉献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初心不变。1970年,建院初期,从简易病房开始,为二汽职工开展慢病疗养和肺结核的治疗。上世纪80年代,汽车生产一线工人的职业病发病率上升,医院开展了以“休养、体检、治疗”为主的职工疗休养业务,在总厂的支持下,建立了二汽康复中心。上世纪90年代,以结核病防治业务为龙头,医院由疗养向康复医疗业务逐步转型。

进入21世纪,市西苑医院医疗业务开始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大专科、小综合模式。除辖区基本医疗外,承担了全市传染病救治和突发疫情防控工作。2003年抗击“非典”、2009年阻击“甲流”、2016年迎战H5N6禽流感,打赢了一场又一场重大疫情攻坚战。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该院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形成了区域服务品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精益求精树品牌

穿越历史风云,历经风雨磨砺,西苑医院始终苦练内功、精益求精,坚持治病救人、服务群众,树立起良好的行业品牌。

在我市50年发展史上,从最初的简单看护,到规范的医疗救治,再到一个时期、一个领域的标杆,西苑人一直在努力。慢性病科是医院成立最早的专科之一。历经发展,从疗养、中医、康复到医养结合,市西苑医院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上世纪80年代,该院形成了病房、针灸、按摩等配套的传统中医体系。在二汽总厂的支持下,先后派人到北京、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修学习,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讲课等形式培养康复人才。与此同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成了省内领先的理疗大楼、体疗馆,购置装备了康复器材,开展功能测定和功能训练,建立了二汽康复中心。上世纪90年代,该院开展了慢性病的冬病夏治等业务。

自力更生、艰苦建院的精神,有力促进了该院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春天医院都会组织人员上山采挖中草药,先后配制了“三溴合剂、复方甘草合剂、胃蛋白酶合剂”等多种内服合剂和外用搽剂膏剂,以及院内生产自用的各类中草药制剂,既满足了临床,又节约了成本。

在医院发展史上,结核病治疗一直处于地区领先地位。该院1979年推广的以利福平为首要药物的高效短程(6个月)化疗方案,优先国家方案近10年。此外,该院早在1984年就开展了纤维支气管内窥镜检查;早在1988年就开展了经纤支镜选择性支气管造影,使纤支镜检与支气管造影一次完成,后又完善为电透视下进行。1989年,该院开展经肺穿刺诊断技术,提高了周围性肺癌和结核瘤的确诊率。同年,开展了胸腔镜检查技术。该院自1988年开始推行三级医师负责制,一直延续至今。

勇挑重担显担当

作为十堰市传染病医院,西苑医院的医护人员奋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重大传染病战役的最前线。从防控结核病,到抗“非典”、战“甲流”,再到救治湖北省首例H5N6重症患者,在一次次危急关头,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与传染病患者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用大义和大爱挺起民族脊梁。与死神较量,同疾病抗争,忠诚履行“健康卫士”的神圣职责。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该院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都战斗在第一线。作为全市非典定点治疗医院,2003年4月11日凌晨2点,第一例非典疑似病人入住非典病房,4月25日起封闭医院到6月1日恢复,共有11名非典疑似病人或医学观察病人接受治疗,西苑人用智慧和勇气战胜病魔,用责任和担当扛起肩上重任,实现了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向党和政府交上满意的答卷。

2009年,阻击甲型H1N1流感期间,该院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17名甲流患者及家属。

2016年,该院成功救治湖北省首例H5N6型禽流感重症患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如今,提起市西苑医院,人们无不想起历代西苑人奋不顾身的救死扶伤精神,以及他们一切为了患者的时代奉献精神。

新时代,新征程。在我市各项事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道路上,市西苑医院将继续发扬老一辈西苑人的奉献拼搏精神,持续为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守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作出更多新的贡献。

(源自十堰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