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否也会成为那个舍不得在外面吃饭的老头

前几天和母亲一起吃饭,她聊起已去世多年的父亲,说这个老头(母亲在父亲去世后经常这样称呼父亲)赶集从来舍不得在街买着吃。无论回家多晚,哪怕是太阳快落了,也要回到家里吃饭。

我脑海里突然出现父亲在街上顶着烈日、淋着雨或吹着寒风摆摊卖菜的场景,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流出来了。

我想他不买着吃,肯定不是不想吃。当一家人都靠他卖点自家田地里的蔬菜来生活时,他的心里肯定有一本账。

一定有他对家庭的责任,才让他得以坚持和自律,控制住在外面吃饭的想法。虽然那时街上吃一顿可能花不了多少钱,但也意味着这一顿饭,一上午就白干了。

我们不是专业菜农,产的菜有限,一天能卖出的菜更有限。从他每次回到家,把提包里的卖菜钱倒在地上就能看得出,都是一角两角的零钱。

我是否也会成为那个舍不得在外面吃饭的老头

我们家从来没有发过大财,所有的收入都是这样一角两角积攒下来的。

听母亲说父亲年轻的时候,那时国家还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父亲就想法做点买卖,有点偷偷摸摸的感觉。真正放开了,父亲却啥也做不了。

我知道,父亲不是一个会做生意的人。

八十年代初期,在城里的舅舅帮助下,父亲在徐州成立了一个运输队,那时都是人工用苦力拉平板车运东西,他是队长。干了几年,最后他两手空空地返回了农村老家,而他找去帮忙做会计的一家人却同时都搬到了城里。

不管怎样,当年父亲用他小打小敲的所谓生意,在老家盖起了瓦房,而且供我上了大学。

我是否也会成为那个舍不得在外面吃饭的老头

大多数中国的家长都一样,我们都要走一遍上一辈走过的路,供养自己的下一代。

与父亲不同,我有一份工作,按过去国企的说法,我和老婆属于“双职工”。

我每天人模狗样地开着个车去上班,就像是影视剧里的白领似的,其实挣得钱并不多,甚至连开的车子也不是靠自己薪水可以承担起的,是在家人的帮衬下才买的。

曾经,自己不懂事,对挣钱也就没有多少兴趣,感觉心里老想着挣钱不是一件高尚的事情,没有过所谓的危机意识。

好像有了一份工作就如同是国家工作人员一样捧了所谓的铁饭碗,到点就发工资,但自己毕竟是在企业上班。

当终于有那么一天,发现时时刻刻都需要用到钱,甚至感到因为钱的问题让你有一种无形压力的时候,才发现挣点钱很难的,才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在该努力的时候好好努力。

有人无需工作就可以衣食无忧,有人起早贪黑可能只是解决温饱,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有人挣钱靠人脉资源,有人挣钱靠知识技能,有人挣钱靠资本,有的人只能靠苦力。

我同样继承了父亲不会做生意的基因,也许是自己的思想太小农,对于挣钱的思路总是局限,想到自己能够做的无非是做点小买卖或卖点力所能及的劳动力,所以想多挣点钱其实真的很难。

我是否也会成为那个舍不得在外面吃饭的老头

业余时间,在朋友的介绍和帮助下,我曾帮人家翻译过小说,拍过婚礼,也能感受多收了三五斗那样的快乐。

因为亲历挣钱的不易,也到了父亲所经历的那种舍不得在外面吃饭的状况,特别是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干活的时候,中午在外面吃饭,即使是路边的小馆子,我优先选择的是价格最便宜的那一份,而不是关注我想吃什么。

当然,生意好时,偶尔可能也会放纵一下,给自己买点可口的、喜欢吃的,但总感觉像是做了亏心事一般。

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是靠着上一辈的帮助才过上有房有车所谓的幸福生活,如果不是家里有矿,自己再挣不到什么钱的话,你能给自己下一辈的未来带去多少帮助?

能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再有点积累,这应该是生活的基本吧。哪怕挣钱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