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自传-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一个人写活一座城

01

一个人写活一座城

初次认识沈从文,就是初中课本中朴实无华的“边城”。

从文自传-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一个人写活一座城

沧桑的爷爷,纯真的翠翠,英俊的傩送,老实憨厚的天保。

一个一个栩栩如生,触手可及的人物仿佛在眼前活了出来。

这个湘西古城封闭而偏远,宁静而祥和。

但这一切都会被打破。

从文自传-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一个人写活一座城

像一颗石子打破水面的涟漪,波光阵阵。

无论是情窦初开的翠翠在端午节上对傩送一见钟情,

还是傩送的哥哥天保让父亲去翠翠爷爷家定亲,翠翠内心崩溃尴尬,

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更或者是天保和傩送唱山歌,天保输了决定出乡做生意,但是从小游泳的他居然坐船出事淹死了,翠翠得知后追悔莫及。

从文自传-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一个人写活一座城

更甚是傩送得知兄长可能因自己而亡,决定远走他乡,爷爷因此在雷雨夜抑郁而终,翠翠接连受挫伤心欲绝,决心苦守渡口。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

每一份,每一丝感情在沈从文的笔下都是如此真挚,细腻,让人念念不忘。

可能是因为似曾相识,可能是因为真真切切。

如果是“边城”是让沈从文一个人写活一座城,那么从文自传就是让他写活了自己,栩栩如生。

02

从文自传

这样一个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名师大家,在自传里面诙谐幽默,平易近人。

从文自传-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一个人写活一座城

他用纯真之心写作,用赤诚之爱传播文学的美好。

这份“顽童自传”让人忍俊不禁。

他详细描述了自己童年的探索。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答解。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

这些真真切切的细节仿佛我们也变成了那个七八岁的孩子。

他也不羞于描述自己逃学的经历,让我们倍感真实。

不同于现在的培训补习,他几乎是在大自然的沐浴中好奇地探索了一切。

从文自传-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一个人写活一座城

生命,自然,科学,气味,天气,他对事物的好奇造就了他对事物详尽的描写。

我生长在湖南西部凤凰城中,到十五岁时始离开了那个地方。在九个儿女的家庭中,我应排列到第四。

这虽然只是个轮廓,但他小时候的境遇跃然纸上,让我们仿佛触手可及。

一些断断续续难忘的篇章让我们回味无穷。

自传中他讲遇到的姓文的秘书,清乡所见,这些断断续续都是我们生活中也会经历到的最可爱的事情。

我为他作狼嗥,作老虎吼,且告诉他野猪脚迹同山羊脚迹的分别,我可从他那里知道火车叫的声音轮船叫的声音,以及电灯电话的样子。他却告我美国兵英国兵穿的衣服,且告我鱼雷艇是什么,氢气球是什么;他对于我所知道的种种觉得十分新奇,我也觉得他所明白的真真古怪。

这本自传不是夸夸其谈的炫耀,更不是硕果累累的吹牛,

是一本真真切切分享生活趣事的文学著作。

03

沈从文

“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从文自传-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一个人写活一座城

他是这样写自己的。

我也是这样觉得他的。

他的作品往往是看一遍就明白了一些,看第二遍有些感动,然后你会记得去看第三遍,第四遍的。

名师大家就是如此。

他的作品入选了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

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谢尔以及马悦然与高行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其实,沈从文已经离世数月。

从文自传-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一个人写活一座城

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但因为逝世过久,因此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

有些人活着只是活着。

有些人活着不往往是活着,逝世之后依然用文学作品影响着世人,感动着千千万万我们这些普通人。

欢迎和Genya一起开启奇妙冒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