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生与死:一场明代文人的闹剧

建文四年,南京城。

随着皇宫的熊熊大火燃起,建文帝朱允炆不无悲壮的被宣告死亡。胜利者燕王朱棣志得意满,登上皇位。按照官方说法自然是朱允炆已死于那场大火,虽说是以“帝礼”办丧事,可无谥号,无庙号,年号被废除,形同废帝。后世史书,除了明代官修的实录以外,不约而同的都认定建文帝没死,而是趁着大火失踪了,于是中华大地上处处流传着建文的足迹。


建文帝的生与死:一场明代文人的闹剧


1,建文出家传说的滥觞

永乐时谷王诈称找到建文帝,意图谋反,正统时老僧杨行祥谎称是建文帝成为后世建文行踪传说的滥觞之始。朱棣驾崩以后,明廷赦免了部分建文遗臣的家属,不再如以往那样赶尽杀绝,随着朝廷态度的宽松,也让建文行踪的野史记载多了起来。

这些野史故事里,大多包含着几个要素:朱元璋预知建文皇位坐不久,提前准备了一套出家行头,建文扮成和尚跑出去,在正统时被迎入大内供养。

晚明时,《致身录》和《从亡随笔》托名建文朝臣史仲彬、程济所著,从而横空出世,这两部书集建文出家传说之大成,将以往建文逊国各种说法都囊括其中,甚至还编撰一个22人的从亡随臣名单,极大地丰富了建文行踪的细节。

且不论在燕军团团围堵下建文究竟能不能跑出去,就算跑出去了,就一定是去出家当和尚吗?


建文帝的生与死:一场明代文人的闹剧


2,建文行踪野史的由来

明代正德以后,君臣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加剧,而永乐朝对建文朝臣残忍报复让那些饱读圣贤书的文人忍不住开始怀念建文帝,毕竟建文帝是符合传统儒家文化的“仁君”,如果建文帝能坐的稳皇位,那大明是不是会更好,不会像现在一样君嬉臣随,毫无体统。

更何况朱棣将南京皇宫废墟里一具烧焦的尸体判定为建文帝,虽说是以“天子礼”安葬,却不知葬礼如何、陵寝在什么地方,本身就难以让人信服,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甚至在嘉靖时还把朱棣命胡濙、郑和出访,附会成寻找建文帝:

遣胡濙巡行天下,以访张仙为名,实为文也,终莫知所之——王鏊《守溪笔记》。

嘉靖后期还出现了郑和寻访建文帝的传说:

郑晓《逊国臣记•吴亮传》云:“命给事中濙以访张邋遢为名,又遣太监郑和下西洋,遍物色不可得。”

王鏊、郑晓都是一时名臣,有他们这么一写,更是让各路吃瓜群众深信不疑,几百年后的明史也采纳了这种说法,成为佐证建文没死的证据之一。毕竟要是人死了,干嘛还要派人来找呢?

3,朱棣真的派人去找建文帝了?

李贤作《礼部尚书致仕赠太宝忠安胡公神道碑铭》说的很明白:

丁亥,上察近侍中,惟公忠实可托,遂命公巡游天下,以访异人为名,实察人心向背…

癸卯,自均襄还朝。时御驾亲征北敌,驻跸宣府。公驰谒行在所,上卧不出,闻公至,喜而起,且慰劳之曰:“卿驰驱良苦。”赐坐与语,凡所历山川道里、郡邑丰啬、民情休戚,以至所闻所见、保国安民之事,悉为陈说,上欣然纳之,向所疑虑者,至是皆释。先是,仁宗皇帝为太子监国时,有飞语上闻,文庙属公往察之。公至,以所见七事皆诚敬孝谨,密疏以闻。上览之大悦,自是不复疑。

朱棣派胡濙不是去找建文帝,他是为了去访查人心相背,朱棣以“篡”得位而忧虑人心不服。胡濙自襄还朝面见朱棣,很多人,包括明史史官都认为是说建文帝行踪才让朱棣“所疑虑者,至是皆释”,其实胡濙所说的是太子一事,让朱棣对太子放下芥蒂。

4,建文到底去哪里了?

建文帝的行踪堪称明史第一悬案,很多人都不相信建文仅仅是死于一场皇宫大火,杨行祥一案更为建文行踪提供了绝好的演绎素材,中华大地上到处流传着建文帝行踪的神奇传说,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两广、浙江,甚至是东南亚、法国,都有建文的踪迹。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