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幾塊錢,出事賠30萬,互助計劃真的靠譜嗎?

厄運來的總是來的悄無聲息。一位保險行業從業者回憶,她探訪過的用戶中,有大學生毫無徵兆地暈倒在寢室;有人顫抖著從檢驗窗口接過病理報告,看一眼便嚎啕大哭;還有一對父母在平靜的早上接到電話,對面一片慌亂,“你女兒被車撞了”……

每月幾塊錢,出事賠30萬,互助計劃真的靠譜嗎?

一名8歲男孩因重症截肢後,被母親丟在了醫院;一位17歲的少年騎摩托撞倒了農村男童,手術費需要7萬元,雙方都拿不出,羞愧且絕望的少年便從醫院的10樓跳下;深圳的一位母親跳樓,是想賺得30元萬元人身保險金,治療兒子的脊柱炎;當兩人都有癌症,女兒又患紅斑狼瘡時,一對夫妻決定抽籤,一人放棄治療,為孩子省下治病的錢。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個人醫療費用支出約佔醫療總開銷的28.8%——這被視為醫改的一大成效,此前,該比例高達40.8%。不過與眾多發達國家10%左右的數據相比,仍有下降空間。原國家衛計委的一位官員表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中,42%是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

人們想盡辦法彌補醫藥費中社會保障所不能涵蓋的三四成。目前,在發達國家最常見的方式是購買商業保險,但這種方式在眾多國人眼中門檻高,不實惠,覆蓋率低。當下,中國大陸商業保險支付醫藥費的佔比僅為4.5%。每10個人中只有一人購買了商業健康險。

每月幾塊錢,出事賠30萬,互助計劃真的靠譜嗎?

互聯網帶來了新的選擇。近些年,一種宣稱能以更低門檻提供保障的“網絡互助”新模式開始興起。它與傳統保險截然不同:不再預收大筆保費,沒有資金池;在互聯網上組成用戶群,只要符合平臺規則,群體裡一人落難,其餘參與者按照約定,必須拿出互助金,風險共擔。

2016年被稱為“網絡互助元年”,那一年誕生了300多家網絡互助平臺。接下來3年中,這個行業迅速積累起上億用戶,也爆發了破產,清退,甚至捲款跑路等眾多亂象,遭監管部門屢次警示。

但直至今日,仍有越來越多互聯網公司投身於此。巨大流量湧動下,數以億計的用戶在屏幕端輕輕點擊,懷抱對未來的期待,投身這場前途未卜的大型實驗。

每月幾塊錢,互助計劃靠譜嗎?

創辦水滴公司之前,沈鵬是美團的一名管理者。彼時美團有3萬多名全職員工,十幾萬名外賣配送員,“今天有人受傷,明天有人癌症,後天又有誰家家屬出事。”為此,沈鵬在公司內屢次組織捐款,但他發現,籌款額逐漸變低,討論保險的人則越來越多。

每月幾塊錢,出事賠30萬,互助計劃真的靠譜嗎?

“怕得病,可又覺得保險貴。”2016年,沈鵬從美團辭職,創辦水滴公司,隨即推出水滴互助。

“網絡互助幾乎沒有參與門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儁生說,“比起商業保險,它事後均攤,每人每次出資額很少。”

2018年10月,支付寶在其客戶端內推出相互寶。這項“大病互助計劃”為符合條件,遭遇大病或嚴重意外的參與者,一次性給予最高30萬元互助金,截至目前,吸引了8000多萬人。

在相互寶今年8月上半月的扣款公示中,500人向另外7732萬名參與者申請了救助,原因包括癌症、開顱、心肌梗塞等。為幫助這些素未謀面的網友,7732萬人,每人拿出了1.47元。

每月幾塊錢,出事賠30萬,互助計劃真的靠譜嗎?

張衛平(化名)和妻女都加入了相互寶。他出生在河南農村,剛在城市站穩腳跟,沒有積蓄,孩子還沒上幼兒園。

女兒意外從高處摔下,送進ICU,繼而進行開顱手術前,張衛平從未將這東西太當回事——在手機上看幾項告知,勾選兩下,就成了“用戶”。之後每半月扣一次互助金,都是幾毛錢。以至於術後已有數萬元欠賬的他,諮詢醫生時毫無底氣:這東西買得太簡單,我娃能拿到“賠付”嗎?

與傳統保險的消費渠道相比,互聯網平臺更諳熟吸引用戶自行前來——支付寶的巨大流量為相互寶帶來了便利;而在水滴公司的另一個知名產品“水滴籌”處,為困難家庭捐助後,往往會彈出一個頁面,詢問是否要加入水滴互助。

目前在網上檢索,相互寶、水滴互助等多家主流互助平臺,都有因“拒賠”引發爭議的案例。

相互寶試圖用集體投票的方式解決爭端。相互寶的8000多萬用戶中,目前有100多萬通過了線上考試,成為了“賠審員”。在為期24小時的賠審中,他們將就是否給予救助進行投票。最終,多數方意見將決定是否給予互助金。

一位首都經貿大學的學者在他的論文中指出了更為系統性的風險:當缺乏權威監管方,平臺理論上可以虛構病歷、套取互助金,甚至製造龐氏騙局。因此鮮有第三方基金會或銀行願全面託管互助金,用自己信用為平臺背書。

2016年,原保監會曾連續3次對互助行業下發警示,整治網絡互助平臺沒有保險資質,缺乏合法的準備金,也沒有官方認可的精算環節,卻給予消費者能獲得近似保險般“剛性賠付”的虛假預期,甚至採用各種擦邊營銷手段大肆推廣。

每月幾塊錢,出事賠30萬,互助計劃真的靠譜嗎?

2018年,周家母女燙傷眾籌引網友質疑,家屬退還近40萬元善款,借錢治病。

今年6月,一位相互寶的用戶在自媒體發佈公開信稱:自己4月5日確診為宮頸癌,直至6月都未拿到互助金,“晚期病人可能都耗死了”。而另一家商業保險公司,4月當月就完成了理賠。

相互寶當時對此致歉,稱對審核所需材料的告知不到位,拖延了時間;調查週期也確實過長,今後將加速。

不僅是相互寶,用戶增長快的互助平臺,線下核查能力是普遍的“短板”——現階段,大多平臺只能與第三方調查公司合作。代價則是高額投入。也有互助平臺一度不再寄望於商業經營,主動向慈善公益轉型。然而,民政部於2017年7月頒發了文件,明確“公開募捐信息不應與商業籌款、網絡互助、個人求助等其他信息混雜”。依照慈善法,慈善是自願、無償向慈善組織贈予財產,不能預期獲得回報。

監管表態後,2017年,互助行業頃刻迎來“關停潮”。僅在當年頭10天,就有5家平臺清退所有用戶,宣告關閉。

眾籌、互助、保險,哪個更靠譜?

關於眾籌的消息,不時會出現在微信的朋友圈中。近年來,網絡大病眾籌憑藉涉及面廣、效率高等優勢,使零散的慈善資源更快集中。大病眾籌是解決重大疾病患者就醫資金問題的一項模式創新,也是“互聯網 慈善”的新型籌款方式。

對需要籌款的人來說,申請這些平臺的流程並不複雜,只要把病情寫清楚,準備好相關病歷和證明資料上傳給平臺就可以了。提交資料後,平臺一個工作日就會審核完畢,然後就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去籌款了。捐助的善款會先統一匯入平臺賬戶,當項目成功後才能申請提現,有的平臺會收取2%-6%的提現手續費。

如果想籌款成功,那麼一般要滿足如下幾點因素:

內容足夠真實:為提高籌款的真實性,平臺一般會要求上傳患者的照片,這些照片大多是患者躺在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樣子,看了之後總會讓人心生惻隱之心;

社交關係足夠廣:每個籌款項目發起時間大多隻有 30 天,只有社交圈足夠廣,才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更高的被轉發次數,籌款成功的機會才能更高。普通人可能都籌不到足夠的錢。

另外,部分眾籌平臺只要病歷資料審核無誤就可以申請提現,並沒有實地審核機制,這就會給一些不法分子鑽了空子。網上也有報道提及到,現在有專門的團隊協助製作假資料騙取善款,也可以把原來只需要10萬的籌款運作到20萬、30萬,多出來的錢一起瓜分……

因此,這些大病眾籌中個別不規範的現象,給一些求助畫上問號,更令許多愛心望而卻步,籌款越來越難。

每月幾塊錢,出事賠30萬,互助計劃真的靠譜嗎?

除了大病籌款,現在很多平臺還推出了各種各樣的互助計劃,極低門檻的加入方式就可以獲得高達30萬的大病補助,由於交費少、保障高、易操作,吸引了大量會員加入。但是,無論從監管、還是具體保障,互助計劃都存在極大的差異。

首先,保險的本質是一紙合同,受保險法的保護,而互助計劃並不是。互助平臺並沒有對互助項目兜底,在相關條款中,島叔看到了其他無法順利獲得互助的情況:有可能受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影響,而無法繼續提供服務;由於技術、網絡等原因導致會員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會員數量低於20萬人時,有權終止本項目。

互助計劃有一句特別提示:會員對其他患病會員的分攤是一種單向贈予行為,儘管存在會員公約等約束機制,但並不能預期獲得確定的風險保障。

其次,理賠服務不同:島叔發現,案件調查費用是需要患病成員個人承擔,或全體成員共同分擔的。比如有些平臺會要求:如果發起求助,需提前交調查費,且不管項目是否通過,都不會退還。而有些平臺則會把這筆費用計入管理費中,由全員平攤。

審核通過後,還得把個人情況和隱私在平臺公示7天,其他會員可以在這段時間提出質疑,而保險所有的理賠都是隱私保密的。

雖然對於一些有爭議的案件,有些互助平臺引入了類似 “陪審團”的機制,比較人性化。但有時候人性也是不好把握的,所以理賠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正如條款所言,不能保證加入了互助計劃就一定可以獲得理賠。

然後,保障成本不同:互助計劃只是看起來門檻很低,但是需要長期繳費,累計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花銷。而保險都是經過依據各種歷史數據,嚴密的精算後,提交銀保監會審批通過後才能進行銷售的,所以整個產品精算體系並不相同。

每月幾塊錢,出事賠30萬,互助計劃真的靠譜嗎?

最後是運營監管不同:同樣很多互助平臺的主體都是網絡科技公司,對股東和資金等都是沒有具體太多要求的。僅過去2年時間,就有數十家互助平臺倒閉。

而對保險公司來說,在成立之初就已經銀保監會嚴格把關,不僅對成立的股東和資金有嚴格要求,在保險法的規範下,通過償付能力的實時監管和保證金制度等一系列舉措,確保公司能持續運作。

有互助和眾籌,還要買保險嗎?

也許很多人會好奇,花10塊錢甚至不用錢就有機會獲得30萬,那還需要買保險嗎?

其實保險和互助本身就是一脈相承的關係,我們把保費交給保險公司統一管理,一旦有人發生疾病或者意外,保險公司就會把這筆錢給到符合幫助的其他人,本質上也是分攤風險的一種形式。

在過去幾十年很多人對保險存在一些誤解,這裡有銷售人員的問題,也有消費者自己的問題。

很多人對於保險的擔憂是,買了以後,究竟能不能理賠?

首先,保險是不會騙人的,什麼能賠什麼不能賠,到底怎樣賠,所有細節都寫在合同中。因此在購買前搞懂保險責任,是非常重要的。

每月幾塊錢,出事賠30萬,互助計劃真的靠譜嗎?

進入7月份,恰逢各保險公司2019年上半年理賠報告陸續出爐,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出:保險公司的平均獲賠率達到了97%起步,有的甚至達到100%。說明絕大多數投保人都能順利獲得理賠,保險理賠糾紛案件只是個例。

其次,上圖數據還顯示,保險公司的理賠申請支付時效大多在1-2天,有些小額件甚至不足1天。

以上這些數據不知道能不能打消一部分人的疑慮,島叔想說:保險真的不是騙人的。其實,不管保險公司大小,只要做到投保前的如實告知和符合合同的保障責任兩個環節,只要你符合理賠條件,保險公司都會按照程序賠付保險金。

而且現在保險產品特別多,價格也並不是非常貴,無論家庭條件如何,都可以選擇相應的保險獲得保障。

每月幾塊錢,出事賠30萬,互助計劃真的靠譜嗎?

保險作為現代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歷經幾百年的發展,保障、運營和監管體系完善,成熟度遠非相互寶和大病眾籌可比。

首先,保險的種類齊全,保障責任豐富。不僅有保大病的重疾險,還有保意外的意外險、保身故的壽險等。人生的風險不只大病一項,要想給自己和家人全面的保障,需要配置不同種類的保險,科學搭配。

其次,保險行業受到國家的嚴格監管,各大保險公司都要接受銀保監會的統一管轄,保險產品的設計非常規範;同時客戶的權益也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保護,如果客戶發現權益受到損害,或者和保險公司產生糾紛,可以通過法律手段維權。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人的一生,確實有很多種活法。有人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放下臉面放棄自尊,去籌錢看病;也有人選擇體面和尊嚴,選擇用保險和契約,去應對未知的風險。

當然,存在即合理,相互寶、大病眾籌和保險,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每個人的不同選擇,也有其不為人知的考量和苦衷。不過,選擇總有代價,綜合相互寶、大病眾籌、保險三者的優劣,島叔建議:如果有條件,請優先為自己和家人購買保險;相互寶作為“低配“的保障,可以作為保險的補充;而大病眾籌,作為事後補救措施,不到萬不得已,最好別用。

每月幾塊錢,出事賠30萬,互助計劃真的靠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