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馬雲自愧不如的稻盛和夫:“開掛”的人生需要想好事、做好事


《活法》這個書名乍看起來似乎有些傲慢,誰有資格教別人如何去活?


稻盛和夫先生有資格,先看看他的人生經歷。


27歲,創辦京瓷;52歲,創辦第二電信。這兩家公司都在他有生之年進入世界500強。


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後,他選擇退休遁入佛門。


78歲,他應日本首相邀請出山,拯救破產的日本航空,僅用一年就扭虧為盈,實現利潤世界第一,準點率世界第一,服務水平世界第一,3個“第一”。


讓馬雲自愧不如的稻盛和夫:“開掛”的人生需要想好事、做好事


他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時代,跨越了三個不同的行業,並且都做到了極致。


他身兼企業家和哲學家兩個頭銜,季羨林老先生感慨「一身而二任的人如鳳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就連馬雲也對這位日本企業家深感敬佩,「很多事情是我近一兩年才想清楚的,但是稻盛先生多年前就想清楚了。」


稻盛和夫在商界取得了顯赫的成就,但我更願意稱呼他為“日本孔子”。原因在於他深諳孔孟之道,他的思想著作體現了儒釋道三家思想,還頗有禪意。


讓馬雲自愧不如的稻盛和夫:“開掛”的人生需要想好事、做好事


《活法》融匯了他的經商哲學和人生哲學,在他看來,二者本質是相通的。那麼,人究竟怎樣才能活得更好呢?


實現人生目標的方法:工作


書的開篇他就提出,「人生的意義就是提升心性,涵養精神,擁有更高層次的靈魂。」


換言之,人活著的終極目標就是,讓我們與生俱來的靈魂向美好的方向變化


而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就是勞動(工作)


讓馬雲自愧不如的稻盛和夫:“開掛”的人生需要想好事、做好事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工作觀念。其中一種觀念非常流行,提倡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FIRE人群」。


FIRE人群主張先存錢、後享受生活。在年輕時,通過極簡的生活快速積累財富,目標是在40歲之前

提前退休,過上不為錢而工作的閒適生活。


我並不覺得這種觀念有錯,因為能真正踐行這套觀念的人需要非常克己、自律,且沒有太多後顧之憂。能長期克己自律需要很強的毅力,仍值得敬佩。


很多人勞動的目的只是希望最後可以不要勞動,但是稻盛和夫先生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另一套觀念。


他是終身勞動觀點的踐行者,在他看來,勞動不只是賺錢謀生的手段,還是鍛鍊心性、磨鍊意志的最好方法


如果一個人什麼事情也不做,或者只做帶給自己感官快樂的事、對自己來說輕鬆自如的事,久而久之就容易感到空虛、失去意義。


讓馬雲自愧不如的稻盛和夫:“開掛”的人生需要想好事、做好事


生活常常自認幽默地為我們製造各種意想不到的麻煩,而我們也需要一種通過個人努力克服難題、完成某事的成就感,因此,當我們主動面對工作的困難與瑣碎,實際上也投入到了一次身心意志的鍛造之中。


為了衡量工作結果,他還提出一套特定公式:


工作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思維方式:想好事,做好事


公式中的三個因子,思維方式、熱情、能力是按照重要程度順序排列的。其中,思維方式是可以帶上正負號的。


也就是說,如果思維方式出錯,不管有多高的熱情和能力都不會得到好結果。


稻盛和夫認為,「宇宙中存在一股力量,讓萬物進化發展變得更加美好」,他將這股力量稱為「

宇宙意志」。


這種宇宙意志能夠幫助我們「心想事成」,就是讓我們心中所想成為既定事實。我們日日夜夜在心中描繪的未來圖景,或許就是多年後我們的生存現狀。


因此,當你想要做某件事,只要你的願望足夠強烈,願景足夠清晰,你時時刻刻想著它,在腦子裡不斷描繪實現它的所有過程和細節,那麼你就能實現它


讓馬雲自愧不如的稻盛和夫:“開掛”的人生需要想好事、做好事


一開始我覺得他的這套理論有些玄妙,直到我無意間讀到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的傳記,他談到自己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裡面的經歷。


他在集中營裡飽受疾病、勞作、恐懼、失去至親等各種身心痛苦折磨,而他唯一的願望只是,把他丟失的書稿重新寫下來,站在講臺上發表演講。


「我開始想象自己置身於一間寬敞、漂亮、溫暖、明亮的禮堂,站在講壇上,面對著全場凝神靜氣的聽眾發表演說,演說的題目就是《集中營的心理治療經驗》,而演講的內容,正是我此時此地的經歷。」


後來弗蘭克爾果然完成並出版書稿、揚名天下,並發表了同名演講。他認為自己能夠走出集中營,首先要歸功於想要把丟失書稿重新寫下來的信念。


也就是說,稻盛和夫的這套理念,與這位心理學者提出的心理治療方法不謀而合。當我們夢想的圖景越清晰,它就越可能成為現實。


讓馬雲自愧不如的稻盛和夫:“開掛”的人生需要想好事、做好事


正所謂「心不呼物,物不至」,儘可能地去

想好事情,擁有好心態,全世界都會為你開路。


一切苦惱都是自己的心態引起的,消極思考的心引來了消極的現實」,因此要常常努力去想好事情,我們的命運會隨著我們心態的改變而改變。


同樣的,根據「宇宙意志」原理,萬物都在向美好的方向發展,人的心靈也是如此,憎恨、嫉妒、自私是違反宇宙潮流的,要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我們應心存利他關愛之心。


利他」,為他人著想,做好事,從自己的世界中跳出來,小到關愛和幫助父母朋友,大到為世人、為社會盡力,通過先人後己、表達善意、承擔責任來感受利他之心帶來的純粹幸福感。


相反,那些總是依賴他人、仰仗別人幫助、為一己之私貪圖小利的人,常常感到慾求不滿、滿心憤怒。天堂和地獄的區別就在於,天堂的人用長筷子把食物夾進對方嘴裡,地獄的人只想獨自享用食物最後卻難以果腹。


讓馬雲自愧不如的稻盛和夫:“開掛”的人生需要想好事、做好事


在稻盛和夫看來,「命運」和「因果法則」是支配人生的兩隻無形之手。這並非意味著他是一個逆來順受、隨遇而安的宿命論者,因為他認為依靠「因果法則」,我們可以戰勝命運。


因果法則」是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際遇都事出有因,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就是這個因,由此產生一個結果。我們面對這個結果的所思所為,又成為一個因,繼而產生對應的果,如此循環。


想好事,做好事」正是「因果法則」之下的思維行動準則。儘管我們常常感到時運不濟、倍受挫敗,但從長遠來看,好運是積攢出來的,善因終得善果。不要因為一時不見效果而焦躁氣餒,重要的是平日裡行善積德,堅持不懈


熱情:從喜歡,到投入


「沒有熱愛就不能取得卓越的成果,徹底的喜歡自己的工作是通過工作豐富自己人生的唯一方法。


比爾蓋茨、喬布斯、巴菲特、扎克伯格等許多位成功人士都在用行動表明從事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才是事業突飛猛進的助燃劑。


在HBO拍攝的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中,巴菲特提到自己60年來都是跳著踢踏舞去工作的,「我每天早上起來都非常期待這一天,因為我很喜歡我在做的事情,我感到非常幸運」。


他的快樂源泉在於「找到一份即使不需要工作也願意做的工作」,換言之,就是一份你不計較金錢回報、願意一直做到老的的工作。


78歲的稻盛和夫在航空領域完全是門外漢,但他依然答應出任日航CEO,提出的條件之一就是零薪資出任。可見對他來說,工作的目的不是金錢回報,而是積極地去面對人生的每一個嶄新挑戰。


能否真心喜歡自己的工作可以影響人的一生,但是絕大多數人很難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甚至有些人一輩子都未能發現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


尤其對於二十幾歲價值觀尚未穩定、喜歡隨時變化的年輕人,更加難以說出真正的喜歡。


你怎麼判斷自己不喜歡這份工作,是因為你沒把工作做好所以不喜歡,還是因為你不喜歡所以才做不好?多數人樂意把原因歸於後者,而實際原因可能是前者。


讓馬雲自愧不如的稻盛和夫:“開掛”的人生需要想好事、做好事


因為不喜歡就馬上跳槽,但如何知道下一份工作你就會完全喜歡?你真的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嗎?即使是喜歡的工作就不會有你不喜歡的成分了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認真摸索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更重要的還是,努力去喜歡命運中碰巧遇上的工作,竭力把工作做到最好


如果暫時不能喜歡自己的工作,就先「投入」進去。喜歡就會投入,反過來,投入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喜歡。


原因在於當我們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就會產生相應的成果、達成目標或完成任務的成就感,自然也能從中發現快樂和興趣。


能力:剋制慾望,專注當下


稻盛和夫認為,一個人真正的能力應該包括「抑制慾望、全力投入工作的克己心」在內。(舉了聰明人和死讀書人的差別)


抑制慾望不代表過上像苦行僧人一樣的生活,而是一種「延遲滿足」,即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放棄去做在當下就能給自己帶來愉悅輕鬆之感的事情。


我們的學生時代常常會遇到兩類人,一類是聰明卻不努力的人,一類是死讀書的人。稻盛和夫認為死讀書的人將來更有可能成功,正是因為他們懂得剋制自己的慾望。


聰明人在學業或工作上耍小聰明、抄捷徑,將大部分時間拿去玩樂,而死讀書的人暫時擱置了自己的趣味,花更多時間投入到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上。


讓馬雲自愧不如的稻盛和夫:“開掛”的人生需要想好事、做好事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提到,「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痛苦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


這樣的生活方式在無形中鍛造了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不逃避痛苦,方才能更加從容地迎接挑戰。


每天都必須極度認真的活」就是對全心投入、專注當下最好的闡釋。當我們把心思集中在今天的事、當下的事時,那些不由自主地為不可把握的事情焦慮的情緒就會不知不覺被衝散。


稻盛和夫年輕時並非一帆風順,希望屢屢落空。剛畢業時找不到工作,差一點就去混黑幫,後來勉強在一家隨時要破產的公司工作。


他想著到了這個地步,不如就努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他不再遺憾抱怨,而是埋頭工作,結果不可思議的研究成果接踵而來,人生的航向隨即發生了改變。


讓馬雲自愧不如的稻盛和夫:“開掛”的人生需要想好事、做好事


我們很容易被感性的煩惱支配,為今天或過去發生的事情忿忿不平,或者遺憾後悔,為將來的事情憂愁煩惱。而實際上,避免後悔和焦慮的方法恰恰就是全神貫注於當下。


沒有一人一物偶然來到這世上,因此這世界沒有任何東西是多餘的。同樣的,任何發生在自己生命裡的事情都有它的道理,正是這些經歷塑造了每一個獨特的自我。


當我們不再為將來的成就莫名焦慮,只是認真過好今天,自然就能看到嶄新的明天。當我們專注於當下所做的事情,不斷追問和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才能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邊界,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


讓馬雲自愧不如的稻盛和夫:“開掛”的人生需要想好事、做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