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揉手,这样运用,才能得心应手,神意气才能真正颐养生命

《四字密诀》作者及来源

李亦畲(1832~1892)于光绪七年(1881)手订的《太极拳谱》,内有《禹襄母舅太极拳四字不传密诀》(简称《四字密诀》)。“四字”,即“敷、盖、对、吞”,是太极拳揉手的秘诀。许多人认为这四字秘诀是武禹襄(1812~1880)留下的,其实应是王宗岳传下来的,具体讲解的,则是武禹襄。

太极拳揉手,这样运用,才能得心应手,神意气才能真正颐养生命

练太极拳,以意带动气动,周身不稍滞


太极拳揉手,这样运用,才能得心应手,神意气才能真正颐养生命

太极拳,含三为一,拳、功、道一体


太极拳揉手,这样运用,才能得心应手,神意气才能真正颐养生命

武禹襄故居


《四字密诀》原文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四字密诀》简析

对这四字密诀,以形体锻炼为主的太极拳专家们很困惑,其主要认识有两点:第一,这四个字把太极拳说得很玄;第二,这四个字必须到了高层次才能实现。

对于太极拳来说,此时修炼内证功夫的关键之所在,这四字密诀是内功心法体现在揉手中的真实写照,没有密诀不密诀的说法,因为揉手的境界本来就该如此,入手时就应该从此入手,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揉手时,只要刚刚在接触点有了接触,甚至将接触还没接触,则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已在彼皮里膜外之间了,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一搭手,一接手,对方的内劲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就要意念把对方之内劲(神意气)给敷布、裹挟住,就像伤科医生为患者的手臂敷上药,然后轻轻地包上布条一样。此是意在先在揉手或实战中的应用,也是混化对方的战略之一。如果双方整体性比较好,内气没有阻碍之处,则身体不用接触,意气就能对之进行敷布,而对方也会马上感觉到这种敷布。


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不仅敷布,而且要用气将对方发而没发的内劲给盖住。这个盖,不一定是身体上有什么接触,而是用气来盖住、憋住对方的气。修炼内功太极拳以及心性太极拳者,会很快体会到周围有一层气包裹着自己,意一动,则周围的气也动,对方如果功夫不如你,则你就能盖住对方,反之,你的气就会被对方盖住。这个盖和手法、招式没有多大关系,和自身的浩然正气是否充足、神意是否灵明、是否意在先有重要关系。敷布带有普遍性,在对方内劲尚未出之时产生;盖字则有专门性、针对性,指用混元气盖在、笼罩住对方要发出内劲的地方。揉手时,形体“舍己从人”,而意却要始终在对方的前面,“只管我混你,不管你混我”。否则的话就是“舍近求远”了。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拳谚说:“接手如落榫:一对准,二吃牢,三落实。” 用神意盖住对方也必须找准对方的点,不能去接触对方的面,如果是面,就会相互顶牛。面中的一点,一般都是侧点或无力的部位。对方的劲之侧面就是对方的“实中虚。”这样就能以此为契机,通过虚点带着对方的“实”点发向对方的劲源,由此才能实现“牵动四两拨千斤”。牵动的四两其实就是对方“实中虚”的。主要应对的是上死点和下死点。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在内功太极拳、心性太极拳的行拳走架过程中,“心吞意纳”几乎无处不在,只有平时多锤炼之,就能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如能贯穿在揉手中,则对方意气一来,自身就能在对方形动之前,把外来内劲用意气吞而化为敷布对方的意气。这种意气的表现形式就是魏树人老师所说的“心吞意纳背气呈。”吞纳的过程就是混化的过程,混化的过程就是发放的过程。


《秘授歌》的重要意义

“敷、盖、对、吞”四字是一个混元整体,所以,一定不要分开来理解。在理解和体验的时候,最好能与“粘、黏、连、随”结合起来进行揣摩。太极拳内功修炼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手搭不搭在一起无所谓,单单凭意气,也能通过一敷布、一触碰、一拿点、一吞纳、一发放,从而把对方的意气给拿住。这样的境界,很值得探求。探求的过程也许充满了困惑和诱惑,但却乐趣无穷。

后面的跋文,则告诉我们,要想真正的理解这四个字所展示的无形无声状态,必须懂劲才能有所知晓。其实,这四个字所描绘的只不过是太极阴面的内容而已,并不神秘。之所以让很多人感到不可理解,就是因为许多人练的太极拳只是太极之阳面的形体动作,是半截子太极拳。太极拳阴面的内容一定要从练拳之始就去锤炼,否则,很难悟觉懂劲的内涵。这其中,浩然正气通过松散通空的通透、积淀、充盈,方能自然而然地氤氲周身内外,贯达四肢百骸,从而化发随心所欲,静动尽在一定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