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被廢,群龍無首,江戶時代眾多大名是如何在三年內消失的?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美國黑船來航,不由分說將日本國門"撞開

",這就好比是一潭死水無端遇到一塊頑石的擊打,頓時激起千層浪,並且一浪高過一浪,攪得二百年幕府統治從此失去了平靜,左右搖擺,上下浮沉,終於在1867年迎來了最悲催的時刻,無論幕府做怎樣的退讓,都不被倒幕派和朝廷公卿待見,無奈之下,幕府最後一位將軍德川慶喜只好捲鋪蓋走人,黯然到寺廟暫居。

我們知道,維繫德川幕府"行穩致遠"的基礎是幕藩體系,正是全國大小不等的數百個藩國的"眾星捧月",幕府統治才會維持兩個多世紀,而今作為武士最高統帥的將軍消失於大眾視野,如同群龍無首,不免讓眾大名無所適從。

幕府被廢,群龍無首,江戶時代眾多大名是如何在三年內消失的?

儘管幕府從第三代將軍家光起,開始實行"參覲交代制",根據該制度,大名必須三年兩頭往返於江戶與自己的藩堡,而前往藩地時,親屬不可同往,這樣居住在藩地的一年必然充滿著相思之苦,內心的怨氣也就不可名狀。但大名既然有自己的領地,收入頗豐,地位崇高,享受著僅次於將軍的榮華富貴,也就釋然。

如果說有嫉恨幕府將軍,一心欲除之而後快的,無非是那些外樣大名,他們曾因關原一戰為敵方效勞而被家康分到日本列島的蠻荒之地,並遭受打壓和迫害,正因此,長州、薩摩兩藩的藩主便是一直對幕府懷恨在心的大名,他們縱容手下的勤王志士"尊王攘夷",而這些激進的武士後來直接將矛頭指向幕府,導致將軍走投無路,而天皇在薩長聯軍的促請下實行維新,廢除幕府,這樣長達兩百多年的德川幕府便宣告退出政治舞臺,走向終點。

那麼,明治政府成立後,是如何解決大名制度的呢?

幕府被廢,群龍無首,江戶時代眾多大名是如何在三年內消失的?

許以官職,讓大名繼續保有崇高地位

大名作為幕府時期地方藩國的藩主,有著自己獨立的財政和軍隊,如果草率行事,像逼走將軍那樣對他們咄咄逼人,勢必激起他們強烈對抗,這樣不僅將引起內戰,更可能致使新政府夭折,這就要求以木戶孝允、西鄉隆盛為代表的臨時政府不能不慎重其事。

在日本,天皇向來是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象徵,在國民心目中如同一種信仰存在,故而歷經千年而總是沒有被掌權者廢掉。勤王志士就是打著天皇的旗號攘夷的,後來倒幕運動也利用了這一旗號,效果顯著,這樣新政府維新變革自然也離不開天皇的巨大號召力。於是1868年1月,隨著天皇一聲號令,維新開始,宣佈廢除幕府,設"總裁"、"議定"及"參與"三項職務,其中議定一職由大名擔任,與朝廷公卿、武士共同對天皇負責。既然將軍已不復存在,天皇就是最高統帥,這些大名當然樂於接受。

幕府被廢,群龍無首,江戶時代眾多大名是如何在三年內消失的?

見大名已經"上套",1871年8月,明治政府又以天皇名義"廢藩置縣",取消原來280個藩的名號,整合重組後,設立72個縣,規定大名不能擔任縣知事,改由倒幕派中的中級武士出任,原來的藩堡一律剷除,所有大名必須到東京居住。本來,各大名的家室就在東京,是幕府人為地讓他們往返於東京與藩地,現在舊有藩堡被夷為平地,這也正合其意,如果說有什麼心裡不安的,無非是待遇,即擔心藩地收入會被剝奪,無法過上體面的貴族生活,但新政府應該對這些都已做了通盤考慮,不然改革也難以進行。

幕府時期,大名的地位比天皇還高,僅次於將軍,如今明治政府讓其在中央政府中擔任僅次於朝廷公卿的"議定"之職,地位依然比自己手下的武士崇高,並且再也無需在東京、藩地來回奔波,如此美意,諸大名怎會不識抬舉?作為貴族,他們擔心的也就是既得利益,而新政府為了改革成功,必然有所謀劃,以消除其後顧之憂。

幕府被廢,群龍無首,江戶時代眾多大名是如何在三年內消失的?

取消領地,勸大名自動將土地奉還給天皇

對幕府將軍而言,權力高於一切,有權就能統治天下,而作為大名,領地就是其核心所在,能作為藩國之主,就是地方一把手,既有一定的權力,又能獲取最大化利益。

但是在坂本龍馬的勸說下,在形勢極其險惡的情況下,幕府最後一位將軍德川慶喜不得不"大政奉還",將權力還給天皇,既然權力原本屬於天皇,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各大名也應該"版籍奉還",將領地毫無保留地交還天皇。

在新政府的遊說下,1869年3月,長州、薩摩、土佐、肥前等強藩相繼實現了"版籍奉還",這些藩地上的大名對政府的承諾深信不疑,因為臨時政府領導人大多為這些大名原來的武士,他們對主人表示,領地還給天皇后,並不影響原有地位,更有甚者,在自願的情況下,還可以在政府中擁有話語權,收入基本不變。而事實上政府的確兌現了自己的諾言,這就很有鼓動性,到次年三月,各大名便陸續將土地上交給國家。

1871年8月,明治政府廢藩置縣後,對所有大名進行了補償,不僅每年給予他們不菲的報酬,還承擔其一切費用開支,這猶如天上掉餡餅,只會讓大名樂不可支,而不會生出任何怨言。

明治政府為了統一國家,將所有大名的領地收歸國有,可謂煞費苦心,不僅從天皇的角度加以勸說,還允諾確保其地位,並以實際行動消除他們的疑慮,這就讓所有大名心悅誠服地將土地交還給政府,而沒有動一槍一彈,這就避免了內戰,讓西方列強無機可乘。

幕府被廢,群龍無首,江戶時代眾多大名是如何在三年內消失的?

設親兵隊,對大名武裝力量進行威懾

幕府曾將大名一分為三,除了外樣大名不被幕府看重外,譜代大名和親藩大名都是比較擁護幕府的,故而明治政府成立後,並不是所有大名都對新政府報以信任的態度。這其中北海道北部的大名就與新政府進行了殊死搏鬥,會津之戰尤為慘重,戰事直到1869年6月才結束,死亡人數據稱高達3000人之多。

鑑於此,在臨時政府於1869年3月提出讓大名把領地奉還給天皇過程中,必然有部分藩主不太情願,而他們手中有著一定的兵力對抗政府,這就迫使明治政府不得不採取相應對策。

於是1871年4月"天皇親兵隊"便油然而生,這些軍人都是從維新武士中挑選的精兵強將,他們士氣高昂,作戰勇敢,武器先進,戰鬥力強,比起每一個藩的武裝力量都要強大,甚至所有雄藩武力加起來也比不上,因此頗具威懾性。

在此情形下,誰要是"敬酒不吃吃罰酒",那就是自找難堪,而主動配合政府的決策,不僅可以繼續保有以前的地位,在中央政府中被授予一定的職位,還可以獲得政府給予的鉅額報酬,兩相權衡相信各大名一定會有自知之明,識時務者為俊傑,他們別無選擇,唯有緊跟新政府的步伐。

親兵隊的組建是明治政府採取的萬全之策,是針對個別大名"不識抬舉"的權宜之計,儘管各藩兵力參差不齊,有強有弱,但誰要是與政府過不去,都將毫不猶豫地遭到打擊,世界形勢浩浩蕩蕩,"順我者興逆我者亡",明治政府軟硬兼施,在強大的實力面前,各大名只有偃旗息鼓,"一切行動聽指揮"。

幕府被廢,群龍無首,江戶時代眾多大名是如何在三年內消失的?

結語

德川家康從1603年建立幕府統治起,到1868年結束,共經歷了265年,之所以能夠經得起這麼長時間的考驗,幕藩體系起了莫大的作用。然而外來勢力的侵擾,終於打破幕府日本長期以來的寧靜,造成各路勤王志士揭竿而起,使得德川政權岌岌可危,並最終沉入歷史的星河。

幕府垮臺,藩政割據問題便提上議事日程,只有將其領地收歸國有,才能促使明治日本真正統一,從而掃除維新變革路上的攔路虎、絆腳石,而如何將所有大名的領地以和平的方式收回,考驗著明治政府領導人的智慧和膽識。

許以官職,讓其依然保有崇高的政治地位,這是大名作為貴族的榮譽和象徵,有了這個保障和前提,他們何愁沒有前途?領地雖然無奈地奉還給天皇,但政府信守承諾,每年都能讓大名領有豐厚的報酬,並且任何開支都能得到"報銷",這種關懷怎能不令眾大名深為感動?但人都有戒備之心,那些曾經忠於幕府的大名必然對新政府有所猜疑,或將訴諸武力,這就促使政府必須迅速建立一支軍隊,以有效震懾違抗者,於是規模、戰鬥力都佔優勢的親兵隊便應運而生,不過一直沒有使用過,而政府正求之不得,一來說明新政府的威望不可等閒視之,二來這也避免了流血衝突的發生,這就為維新變革創造了條件,國家的繁榮發展便有了可能。

可以說,將軍、大名與明治政府的有效配合,大家都以國家的前途為己任,這正是日本走向興旺發達的跡象,而事實上日本的確逐漸繁榮富強,併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近代化強國,不能不讓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