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儒家獨具匠心的自我修身方法


慎獨:儒家獨具匠心的自我修身方法

“慎獨”是儒家獨具匠心的自我修身方法。“慎獨”指的是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所謂“慎獨”或“慎其獨”,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從功夫論說,“慎獨”就是面對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對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覺。從消極的角度說,“慎獨”是一個防止和約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現的過程;從積極的角度說,“慎獨”則是一個保持和守護“自我”道德本性的過程。

慎獨:儒家獨具匠心的自我修身方法

鴻漸 書

慎獨最先見於 《禮記·大學》和《禮記·中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在品德高潔的人內心深處,獨處或者心靈上獨處的時候,還是要小心謹慎,在這個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心理。“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獨也。”那些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閒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付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直視內心,自欺的結果只能是底氣不足,那自欺還有什麼用嗎?這就叫做內心的真誠會直達外表,所以君子一定會真誠面對自己。所以慎獨者,慎獨,其實就是“慎心”,守正守誠,或者如同釋家之定惠了。


慎獨:儒家獨具匠心的自我修身方法

清高宗乾隆極會敗家,自然也有了權傾朝野的人物,首推和珅,其職務頗多,大權在握,瘋狂貪賄,集財如山,商鋪、地畝、豪宅、珍玩,合計約值九億兩白銀。據稱,和珅家財,抵得上乾隆朝十年國家財政收入的總和。素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民諺流傳。嘉慶帝執政,和珅被列二十大罪狀,原本要處以極刑,後恩賜其自縊,年僅四十九歲。與他同朝為官的紀曉嵐,替他做了一段人生精彩的總結:“患莫大於有所恃。恃財者終以財敗,恃勢者終以勢敗,恃智者終以智敗,恃力者終以力敗。有所恃,則敢於蹈險故也”。與之相反,《後漢書•楊震傳》記載,一次,昌邑官員王密帶十金黃金,深夜去拜訪楊震,並說:“暮夜無人知。”楊震嚴詞拒絕了這份厚禮,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王密慚愧而歸。自然慎始也需慎終,其實人心開始未必就像做壞事,然而現實誘惑太多,堅持到最後的沒多少了,。《清朝野史大觀》中有記載,道光年間的刑部官員馮志圻有收藏碑帖字畫之好。一個下屬尋得一幀宋拓名碑,用古錦包好送馮志。馮連看也沒看就當即退還。有人勸馮志看看無妨。馮志說:“一看恐怕就不想退了,而接受它就難免為送禮者所利用”。此乃慎始之舉,守住第一次,就沒有第二次了。——

任十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