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起床都不想上班?抗压性强的人,工作倦怠比例竟然更高吗?

2019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决议要把工作倦怠 (Burnout) 纳入 2022 年生效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 11 版中 (ICD-11)。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上班的你,可能也要想想工作倦怠的可能了。

工作倦怠是什么?是一种病吗?

世界卫生大会决议并出新闻稿后,许多媒体说工作倦怠被 WHO 认定是「疾病」,但是工作倦怠只是一种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风险因子,并不是疾病。

事实上,国际疾病分类标准 (ICD) 的全名是「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标准 (The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Problems) 」,除了疾病之外还包括各种与健康有关的问题。而工作倦怠是就是归类在健康相关问题,放在「会影响健康状况或会因此寻求医疗服务之相关因素」这个分类之下。

WHO在发现各大媒体误会之后,隔天也发出新闻稿澄清,指出工作倦怠并不是病况 (medical condition) ,而是职场中的现象 (occupational phenomenon) ,而且是归类在民众遇到时会寻求医疗协助的类型,因此不能说工作倦怠是一种疾病。

每天起床都不想上班?抗压性强的人,工作倦怠比例竟然更高吗?

虽然很可能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但工作倦怠不是疾病。图/Pixbaby

工作倦怠:觉得累、愤世嫉俗、专业效能变差

工作倦怠是 1974 年由德裔美籍心理学家 Herbert Freudenberger 首次提出,他当时发现在医疗院所的工作者很容易头痛、失眠、固执、易怒,感觉忧郁,甚至思考停滞的状况,他在论文中将这个现象描述为「Burnout」 。

多年研究下来,其实对于工作倦怠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在 2016 年修订的第十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中 (ICD-10) ,已将 Burnout 列在其中,不过只简短描述这是「精力耗尽」的状态,并归类在「与生活处理困难有关的问题」当中。

直到最新的 ICD-11 , WHO 才终于采用许多研究中已经采用许久的明确定义。这个明确的判定标准是必须同时有以下 3 种状况:

1. 觉得能量耗尽或精疲力竭

2. 与自己工作的心理距离拉长,或者对自己的工作态度消极或充满愤世嫉俗之感

3. 专业效能降低

而且要排除适应障碍、焦虑症、情绪障碍以及与压力相关障碍等可能有相似问题的疾病,才能确定是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可以说是「无法顺利处理职场压力」而产生的现象。虽然它并不是一种疾病,但是工作倦怠可能会大大影响身心健康,也会降低团队整体的效能,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其他的心理疾病。

工作倦怠在助人工作者中比例相当高,如医疗从业人员(如医师、护理师)、社工和老师等。有研究统计,老师的工作倦怠比例约 30%,医师的比例高达 67% 。

每天起床都不想上班?抗压性强的人,工作倦怠比例竟然更高吗?

医师工作倦怠的比例极高。图/Unsplash @Piron Guillaume

也有一些报导指出,学术界,无论是已有教职、博士后、博士生工作倦怠的比例都很高,问题不容小觑。而不限工作类型的统计也有大约 10% 的人有工作倦怠的现象。

有工作倦怠的问题的人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多。你或许曾怀疑自己有相关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或许从认识工作倦怠的风险因子 (Risk Factors) 下手,才能及早发现自己正在迈向上班厌世之路。

上班上到怀疑人生,幕后的原因是什么?

目前学界提出的理论认为,职场环境和个人特质共同影响员工的职场调适状况,而且各有几项因素被认为可能是工作倦怠风险因子,也就是归纳发现工作倦怠者常有些共同特征,但无法确定彼此是否有因果关系。

在员工个人方面,研究发现某些特质或状态的人工作倦怠比例较高。例如单身者比例就比已婚者高。此外,责任感越高、抗压性 (Hardiness) 越高、越觉得可以掌控个人生活的一切,或是对于工作的期待越高,工作倦怠的比例也越高。

每天起床都不想上班?抗压性强的人,工作倦怠比例竟然更高吗?

悲伤的事实是,单身者的工作倦怠比例比较高。图/giphy

而在职场环境的部分,目前研究认为当员工有以下 6 种状况出现时,较有可能会出现工作倦怠,这几种风险因子如下:

· 觉得工作量过大

· 感觉对工作没有控制感

· 缺乏奖励回馈(包括金钱、人际回馈)

· 面临职场人际互动问题

· 被不公平对待

· 无法满足个人内在价值追求

当员工长期感觉工作量过大,例如长期加班,如果没办法好好休息,可能使人精疲力竭;当员工长期觉得无法掌控工作时或自主权很低时,容易产生无力感。例如:怎么努力都没有成果,或者是遇到控制狂上司;而缺乏足够奖励,如薪资、奖金和认可、称赞等,员工也可能认为「不值得」为老板卖命,或是认为自己和负责的工作不重要,进而降低效能感或工作欲望;同事间的负面互动也可能造成影响,剧烈冲突或职场霸凌等;是否受到公平对待,如基本的尊重、任务与奖励的分配等,也会影响员工为工作努力的意愿,甚至对公司产生愤怒和敌意;公司理念或策略,和员工个人的内在价值追求,产生冲突时,员工需要作出抉择和取舍,可能因此降低效能,甚至因为不认同而有消极或负面态度。

每天起床都不想上班?抗压性强的人,工作倦怠比例竟然更高吗?

职场霸凌容易让我们对工作环境感到厌世。图/Pixbaby

虽然这些风险因子只是工作倦怠问题者的共同特征,并不代表有这些特征,就一定会演变成工作倦怠。我们倒是可以把这些征兆看作警讯,反映我们可能正在面临巨大压力,可能需要做些调整,帮助自己度过这一关。

当遇上了职场上的问题,甚至出现工作倦怠的现象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自己的状况呢?

面对工作倦怠,我们该怎么办?

工作倦怠本质上就是长期工作压力调适不良产生的,所以说可以用来调适压力的方法,都多少有些帮助。

当然第一步是试着厘清自己的压力来源。是工作量过大使得自己太累?是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带来压力?还是自己对于工作的期待与现实落差产生的失望?尝试找出自己的压力来源,才能依此思考与评估有哪些可以采取的行动。几个可以试试看的做法如下:

1. 如果有适合的同事或主管讨论,可以聊聊自己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学习时间管理技巧、试着化解冲突、调整工作职责,或是调整工作方法与模式等。

2. 寻求来自亲友或同事的支持,或跟任何其他你觉得适当的人聊聊,说说你正面临的状况,来帮助排解工作压力和倦怠感。

3. 进行具有舒压、放松效果的活动:像是跑步、游泳、骑脚踏车,或其他中等强度以上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脑内啡分泌,带来「跑者的愉悦感 (runner’s high) 」,让你可以感受运动后的畅快与舒压;又或是可以试着做近年越来越多研究支持的「正念 (Mindfulness) 」练习,训练自己觉察当下的情绪和压力,练习平静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的压力。

每天起床都不想上班?抗压性强的人,工作倦怠比例竟然更高吗?

累了,就要来点放松的小确幸。图/Pixbaby

当然,也可以重新评估工作与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热情是否相合,想想加班时间有没有超过自己可负荷的程度?或是公司、工作的理念和目标与自己的核心价值接近吗?

诚实地与自己对话,可以帮助自己判断「换工作」到底该不该成为选项之一。

不过找工作并不像向神灯精灵许愿那么简单,别轻易地就认为应该要换工作,在发现问题与完全放弃这份工作之间,我们其实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就如同上面提到的三个大方向,如果这些都没有办法有效的改善自己的状况,还可以寻求专业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师的协助,帮助与陪伴自己面对眼前的难关。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作,所以与其不断逃避工作倦怠的问题,不如借着这个契机,好好与自己对话吧。认识自己为何感受到压力,寻找该如何处理它的方法,也许就能往越来越自己向往的职涯前进也说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