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清代故事二则——二班头,张二唠

二班头

广东境内的揭阳,是个大城市。有个名叫沈清的衙役班头,长胡子,大耳朵,家里挺贫穷。下了班就喝的醉醺醺的,天大的事都放在脑后。妻子嫌他不收些贿赂,他说:“杖头钱不能用,那样做的话,我倒是添了一杯酒,可人家的盆子都扣过来了。”妻子气的回了娘家,他也不在意,还是我行我素。

城里的李姓富豪,看中了邻居霍家的女儿,但是霍家很有骨气,不想把女儿给富户当妾。李某用金钱诱惑,用势力威胁,都没成功。

有一天,霍家人要出门,发现大门被砖石堵上了。霍家人不知道土豪的下限在哪里,害怕惹出更大的祸端,举家要搬到外地去避难。李土豪干脆去县衙告状,诬陷霍家人欠他钱潜逃,并私下贿赂县官。县官差人将霍家人抓了回起来。李土豪找到沈清,送他一锭金子说:“过堂时,县令审问霍姓女孩的父亲,他一定不肯承认欠我钱,这时县令会让人动刑,拜托你重重下手,将之打死,事成后我会再送你更多金子。”

审判这天,县令果然下令杖脊霍父。这时,沈清从旁边走了出来,左手拿着水火棍,右手拿着一锭金子说:“大人,这金子是李土豪贿赂我的,让我重杖击杀霍父。然而这一根水火棍虽然普通,也是国家公器,我不敢随便出售,请县令大人明示,我当如何是好?”

故事:清代故事二则——二班头,张二唠

县令很惭愧,于是释放了霍某,退还了李家的钱财。李姓富豪没能伤害霍家,这都是沈清的功劳。

沈青死后,乡里人给他塑了像,放在城隍庙的东廊里,还是衙役的打扮,左手拿着棍子,右手拿着金子。现在还有很多人到那里请求保佑,据说比较灵验。

故事:清代故事二则——二班头,张二唠

【原文】粤之潮属揭阳,大邑也。有二班皂沈清者,修髯大耳,为人憨直,綦贫。衙退,一醉之外,正不问事大如天也。其妻交谪之,沈尝曰:“杖头钱不可用,但添我一杯酒,独不顾人家覆盆冤耶?”妻乃去闱,沈一人愈觉无累。

  有邑豪李姓,艳邻家霍氏女。女父固穷,不愿为李妾。李厚以金,不可;挟以势,亦不可。李又拆邻堵,霍出,堵乃覆。霍惧及祸,携女避之。李复诉霍负李债,赇行于官,欲诬服之。李托沈,倘责霍,重毙之,遗以锭金。及讯,果下霍于阶。沈乃左手执杖,右手持金,而告尹曰:“李以金赂我杖,我不敢以杖售其金。杖则犹是也,而金曷反诸?”尹惭,遂释霍。故李谋终不能伤霍者,沈之力也。

  后人以沈行事不同乎役,且有大远于役者。死之日,塑其像于城隍庙之东廊,犹左杖右金,青衣爪牙之态,宛肖其生。今邑人有以斗酒豚蹄供其前,提其耳而视之曰:“沈二班头,某事乞为佑之。”事多应云。



张二唠

张二唠是潍坊人,排行老二,因为话多,所以叫二唠。凡是和人讨论,一定刨根问底争论到最后,直到人家说他对为止。乡里的后辈,都躲着他,怕他喋喋不休的说教。

有个叫杜祥的人,是二唠的同乡,客死都城。妻子高氏带着三个孩子和婆婆一起生活。乾隆十二年闹饥荒,婆婆让高氏再嫁,二唠的妻子这时也病故,于是就聘了高氏。

结婚那天晚上,张二唠又犯了爱唠嗑的老毛病,对着高氏说:“你多大了?头婚的时候多大?你们夫妻感情好吗?感情好为什么不守节?彩礼花完了,孩子谁抚养?最后还是贫困,还不如不嫁......”

故事:清代故事二则——二班头,张二唠

高氏知道他爱唠叨,开始时候就一一回答,后来说到家贫再嫁的时候,忍不住哭了起来,说道:“我也不愿意再嫁,但是三个孩子总不能饿死,叫我怎么办啊?”

张二唠说:“要是这样,你别哭了,我送你回家,你回去照顾孩子,侍奉婆婆吧。”高氏说聘礼没钱返还,二唠说不要了。马上就提着灯笼把高氏送回了家。

乡亲们都很佩服张二唠,现在高氏的三个孩子都长大了,能养活他们的母亲了。

【原文】张二唠,名景仪,行二,潍之东关外人。以其好言,故称唠。凡与人共一事,论一物,必穷诘再再,亦究乎其至极而后已。然其行皆韪乎正。乡之少年后辈,或遭于道,必趋而避之,盖恐与之言而剌剌不休也。

  有杜祥,唠同里,客死于都。其妻高氏与姑及三幼子居。乾隆十二年饥,姑令高醮。适二唠丧偶,有媒之者,遂聘焉。择吉,高氏至,张迎入。高氏坐床隅,唠曰:“新人年几何?”妇羞不言。唠固问,妇素知其唠,乃曰:“三十二。”唠曰:“三十二。前婚杜时年几何?”妇曰:“一十六。”唠曰:“十六年中,尔夫妇亦相得否?”妇笑曰:“夫妇有何不得之有?”唠曰:“恐不得。既相得,当死守,宁改适?”妇曰:“姑老矣,不能养,子皆幼,不能抚,故醮而得金,以养以抚。”唠曰:“金有尽,姑与子畴抚养?”妇曰:“不贫不醮。”唠曰:“醮亦终贫,何如不醮?”妇泣曰:“醮岂我之愿哉!而迫我以不得不醮之势。”言罢大恸,以袖掩面,不能成声。唠曰:“夫如是,不须悲。尔急归,孝尔姑,抚诸子。”妇曰:“聘难偿。”唠曰:“不尔索。”持灯引妇出门,送之归,告其姑而抚其子。皆涕洟拜谢。唠曰:“如有急,唯我恤,可遣告,赍尔缺。”乡里称善。今三子皆力食,能养母矣。

《小豆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