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对于涡轮增压的“传说”,不可尽信

涡轮增压发动机越来越普及,大家也越来越多地看到各种关于涡轮增压优劣的说法。对这个话题,网上还有不少题目被冠以诸如“老司机必须懂”、“资深修车工揭秘”等字样的文章。但点开看完具体内容,难免又会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今天,

我们就来对这些涡轮增压技术的言论做一次盘点分析,看看究竟是哪些说法是有根据的,哪些是“危言耸听”。


传闻一 涡轮发动机的机油更换周期短

不少汽车品牌会建议涡轮发车型的换油程间隔为每行驶5000公里或每隔六个月更换一次;而在说明书上印的是每行驶10000公里或每隔一年更换一次。

坊间对于涡轮增压的“传说”,不可尽信

要求缩短换油周期的常见理由是:增压发动机内部系统压力高、温度高,零部件工作环境粗暴,因此需要缩短机油的更换周期,以保持润滑效果。

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没必要频繁更换机油(土豪自便)。如果车主使用的是符合官方说明书等级要求的全合成机油,那么按照说明书给出的保养周期来操作就可以了。

传闻二 涡轮发动机要加高标号燃油

首先要明确一件事,燃油标号代表的是辛烷值,是阻燃剂。燃油不就是用来燃烧的吗?为何要阻燃?因为如果汽车发动机的压缩比高,进入汽缸的空气在被压缩后会急剧升温,而燃油会因为受热而在火花塞点火之前就提前爆燃,这样不仅影响发动机功率,也会增加污染排放。

坊间对于涡轮增压的“传说”,不可尽信

了解了上述原理,想必您就明白了,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和燃油标号没有必然的关系。这当中存在的关系,主要就是涡轮增压器会增加发动机进气量,理论上讲是提高了发动机的等效压缩比,因此需要使用高标号燃油。

主机厂标定涡轮增压发动机时,会根据期望的输出功率来标定增压值(即进气量),再通过仿真计算和样机测试来确定压缩比(所需的燃油标号也就确定了)。因此,用户加油时,根据车辆说明书的指示即可,不必刻意提高燃油标号。

传闻三 涡轮增压发动机很省油

为了在保证输出功率的同时减少油耗和污染排放,很多制造商都在开发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但作为消费者,如果您希望购置一款比较省油的涡轮增压车型,那么在选购时除了看排量,还需要关注发动机输出功率。

坊间对于涡轮增压的“传说”,不可尽信

从内燃机原理的角度讲,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由进气量和燃油喷射量决定。因此,输出功率同为150马力的1.4T涡轮增压发动机,与2.0L自然吸气发动机相比,并不会明显省油。即便涡轮发动机能省油,油耗的降幅也比较有限。

涡轮增压发动机略微省油的原因,主要与燃烧优化有关。例如,增压发动机使用较高的压缩比,因此空气在燃烧室内被压缩后,温度会更高一些。燃烧室温度升高,可提升燃烧效率,进而允许燃油供给系统略微减少一些喷油量。

传闻四 涡轮发动机起动时需要更多暖机

涡轮增压器内有一个高速旋转的转子,是同轴刚性连接的排气涡轮和进气压气机。当发动机在高增压值下运转时,转子的转速非常高,因而需要足够的冷却和润滑。

坊间对于涡轮增压的“传说”,不可尽信

涡轮增压器是由机油提供润滑和辅助冷却,同时冷却液会被引到涡轮附近为之散热。有些言论说,涡轮增压发动机在起动后最好可以原地热车一段时间,等机油泵将机油输送到涡轮的润滑油道内,再提高发动机转速,让涡轮运转。

事实上,原厂的涡轮增压器在发动机运转之初就已经开始转动,只不过由于发动机怠速排气量低,使涡轮转速很低,也没有增压值。既然涡轮始终是跟着发动机一起运转的,那就没必要长时间暖车,只需在水温较低时保持低速正常行驶,尽量不拉高发动机转速即可。

传闻五 涡轮增压发动机机油消耗量大

我们之前讲解过有关发动机消耗机油的问题,机油消耗的原因,无疑是存在泄漏。那么,关于发动机消耗机油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机油消耗量比自然吸气发动机多。

坊间对于涡轮增压的“传说”,不可尽信

在这里可以明确,涡轮增压发动机确实比自然吸气发动机消耗更多机油。这当中的原因之一,与涡轮增压器的润滑方式有关。增压器转子的转速非常高,通常可以达到十几万转/分钟,这样的工况需要严格的润滑。如上图红色方框内所示,增压器转子轴上的轴承设计很特殊,轴承之外套了一层外衬。一部分机油从发动机润滑油道被引入涡轮壳体,从外衬上的润滑孔进入轴承,提供润滑。

机油流经涡轮增压器,其中的一部分会因为极高的温度(可达800℃)被瞬间气化。而接下来各个管路连接处的密封垫,密封液体的能力足够,但很难密封住气体,导致机油蒸汽泄漏到发动机之外。再加上活塞环、曲轴箱通风阀等部件会将机油漏入燃烧室,涡轮发动机的机油消耗量确实大于自然吸气发动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