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大義滅親的背後,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懲罰,諸葛亮道出了答案

關羽水淹七軍生擒曹魏大將於禁而威震華夏,但卻“大意失荊州”被呂蒙背後偷襲而敗走麥城被殺。這一段在《三國演義》中最為激情澎湃和膽顫惋惜的文字演繹人們耳熟能詳。


劉備大義滅親的背後,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懲罰,諸葛亮道出了答案

圖為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


襄陽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鼎足的分水嶺,處於荊州的關羽和漢中的劉備東西聯動發動的戰役正是完美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所進行恢復漢室一統中原的戰略覆盤。因此對於關羽之死,後世人們不僅僅喜愛從人倫道德手足之情上做文章,更對關羽之死之於整個蜀漢歷史的走向加以分析。


關羽之死是三國曆史的大事件,在對關羽之死的原因總結上,人們都不約而同的把目光聚集到了劉備的義子劉封身上。《三國志》作者陳壽對於劉封之死的原因描述和後來劉備處死劉封似乎恰似印證了劉封“背鍋”的結論。


不識廬山真面目,很多人認為讀了《三國志》中關於劉封之死原因的片段就得到了劉封之死的結論。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劉封之死並不是對於關羽失荊州的單獨歸因。透過現象看本質,如果結合劉備的性格和劉封自身的性格和身份特點,便會看到劉封之死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劉備大義滅親的背後,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懲罰,諸葛亮道出了答案

圖為老版《三國》劉封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三國志·劉封傳》


《三國志》這裡先描繪出了劉封在關羽之死、荊州之失上的重要影響:拒絕發兵援助關羽,導致關羽身死、荊州失陷。正是基於此,很多人認為劉封如果響應關羽,便極有可能啃下曹仁、徐晃這兩塊襄陽硬骨頭,然而他的按兵不動卻使得大好良機喪失,並導致了後來的荊州淪陷。因此對於關羽之死劉備自然會把責任歸結拒絕支援的劉封頭上,也就是說劉封之死是貽誤戰機的懲罰。


劉備大義滅親的背後,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懲罰,諸葛亮道出了答案

圖為襄陽之戰劉封孟達駐地


但是從劉備對另一個人的處置上,便可以完整清楚地理解劉備殺劉封的性質。這個人便是上文引述《三國志》原文中與劉封一起拒絕救援關羽,之後背叛劉備投靠曹魏,接著又幫助曹魏擊敗劉封奪取東三郡的孟達。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最為看重氣節,因此對比劉封的“貽誤戰機”而言,從性質惡劣程度來說孟達似乎更應該被輿論討伐。然而劉備在如何處置孟達的問題上比之自己的義子劉封卻是南轅北轍:孟達投降曹魏,自己的家屬仍舊在蜀地後方,而劉備並沒有因為孟達投降而遷怒其家人。


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的孟達都能夠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不遷怒其家人,從戰後軍法處置這一點上劉備的冷靜便能看出,很多人將劉備殺劉封的性質判定為劉備憤怒於劉封不救關羽,丟失東三郡,故而腦子發熱遷怒於人而背鍋的這一論調是有失妥當的。


劉備大義滅親的背後,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懲罰,諸葛亮道出了答案

圖為《虎嘯龍吟》孟達


“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三國志·先主傳》


《三國志》陳壽對於劉備的性格特點借劉備自己的口吻做了生動形象的總結。拋去演繹的成分縱觀劉備戎馬一生,即使在奪取益州這個道義極為站不住腳的行動上,劉備仍舊冷靜處置荊州、益州兩大集團的內部矛盾,絕不斷然大興殺伐,在駕馭之術上都始終保持著內心的理性和寬容。


因此,透過劉備冷靜、理性、寬容的性格特點,我認為劉備誅殺義子劉封並不是因為劉封不救關羽,丟了東三郡這兩件僅僅事關戰局之事而盛怒之痛施殺伐。恰恰相反,劉備應該是用完全理性的思維與心態誅殺了劉封。通過事件,劉備看到了劉封身上不能與蜀漢政權生存的元素。


劉備大義滅親的背後,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懲罰,諸葛亮道出了答案

劉備的敏銳洞察能力在三國人物中歎為觀止


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三國志·先主傳》


這一點,從劉備對於劉封拒絕援助關羽,失去東三郡後戰敗而歸的反映可以得到生動再現。劉備僅僅用劉封“欺凌孟達導致其反叛”和“不救關羽”這兩件事斥責了劉封就一帶而過了。甚至連丟掉東三郡這樣直接失去覆盤《隆中對》的重大戰略失誤,劉備也隻字未提。這足見秉承寬容的劉備至此仍沒有想因為這兩件事就處置劉封。


但是這時諸葛亮的一句話點醒了劉備:“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


劉備大義滅親的背後,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懲罰,諸葛亮道出了答案

諸葛亮在很多問題上點中劉備神經要害


如果說劉備對於劉封的問題僅僅看到的是軍事成敗上的原因,那麼諸葛亮則是向劉備傳達了一個在劉封身上展現出的關鍵政治問題——剛猛難制,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遲早會釀成大禍。性格上的剛猛難治在戰場的廝殺上是加分項,但劉封自身獨特的身份卻使得這一加分項成了自身毀滅的助燃劑。


這便是劉封的養子身份。劉封是在劉備無子時收養,在後主劉禪出生前是被當作蜀漢繼承人來培養的。他不像曹操的養子曹真、秦朗、何晏,處於曹操眾多親生兒子的親情包圍壓制之下,從根本上就不可能有獲得繼位的可能性,只能坦然在屬於自己的位置上發揮自己對於政權的價值。


劉備大義滅親的背後,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懲罰,諸葛亮道出了答案

曹真,曹操養子中的實力派代表,在曹魏建國中立下汗馬功勞


可是劉封不同的是,劉封的尷尬在於他本是蜀漢政權的正統,卻隨著劉備的晚來得子而失去了繼承正統的可能性。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增大,這種身份和時間上的微妙變化成為了劉禪繼位的危機和束縛。得寸土之功便會引來猜忌,失一城一池又會成為刀俎魚肉。身份特殊造成的進退失據成為了劉封人生結局不能完美的關鍵。


僅僅是性格上的缺陷和身份的敏感,這二者都不足以成為劉封之死的最後一根稻草。量變引起質變,身份上的政治敏感,加上性格上的剛猛難治,這二者的結合便會給人帶來一副飛揚跋扈的藩王形象。


性格寬容的劉備一時沉迷於戰局的得失而浮於表面,但諸葛亮的關鍵一語中的,一下子點到了晚來得子的劉備痛處。這不僅僅關係到一城一池的得失,還關係到蜀漢政權的內部穩定和國祚長久。


劉備大義滅親的背後,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懲罰,諸葛亮道出了答案

劉封之死為劉禪的順利繼位掃清了障礙


歷史人物的榮辱沉浮往往並不是民間的口口相傳所展現的那樣,劉封之死便很好地為我們展現了一層一層的聯繫表象之下,隱藏在人物命運背後的進退得失和命運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